中國如何走到「於朦朧之死被禁止追查」

京港台:2025-10-6 01:26| 來源:上報 | 評論( 22 )  | 我來說幾句

中國如何走到「於朦朧之死被禁止追查」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作者洪浦釗:在中國國慶的喧囂表象之外,真正值得注意的,是一波更為全面的思想與輿論收緊。旗幟、慶典、閱兵或煙火,掩不住中國正透過制度、管制與審查,進一步強化對社會的全面掌控。這種收緊不只是內部維穩,更是數位極權模式外溢的前奏,直接影響到國際社會,尤其是台灣。

  控制思想將意識型態統一化

  近來中共中央頒布了《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工作條例》,這是史上首部統領性、綜合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規範。文件將「思想政治工作」定義為「極端重要」,要求各級黨組織「凝心鑄魂」,強化對全體黨員、幹部乃至普通群眾的思想管控。換言之,思想政治工作不再只是政治宣傳的一環,而是要制度化、法規化,確立為黨國運作的基本支柱。從「愛國主義教育」到「無神論教育」,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到「黨的基本理論宣傳」,條例將一切思想領域都納入規範,真正意圖是把意識型態統一化,進一步壓縮社會多元聲音。

  中國正將輿論空間全面鎖死

  就在《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點名熱搜亂象后,阿里巴巴、位元組跳動、微博與小紅書等平台立刻遭處分,理由只有一個:熱搜不只是流量,而是「導向」。也就是什麼能成為熱點、什麼必須消失,都要由黨來決定。這種控制甚至滲入日常,中國廣電總局下令全國旅館電視開機必播央視,將宣傳強行送入每個房間。更荒謬的是,審查不僅消音,還製造更多不信任。演員於朦朧之死在12小時內被定調為「意外」,卻禁止追查,結果謠言四起、陰謀論不斷,連美國《外交政策》都形容這是「銜尾蛇效應」──審查本身反而成為謠言的催化器。

  數位極權模式正在全球上演

  從《思想政治工作條例》到熱搜榜整肅,從酒店電視強制央視,到於朦朧事件中的過度審查,這些零散的新聞其實串連成一個更大的趨勢:中國正在推進「思想控制—輿論控制—空間控制」的全面閉合系統。這套系統的終極目標不是單純維穩,而是建構一種數位極權模式,並且逐步向外輸出。TikTok就是最直接的例子。當中國在內部全面收緊時,它同時透過演演演算法與內容推送,把對外的敘事滲透到各國的公共空間。

  台灣在這一波趨勢下尤其脆弱。一方面,台灣社會多元開放、資訊自由流動,這正是民主的強項;另一方面,當中國把審查、操控、宣傳的模式向外複製,台灣往往成為第一波衝擊的實驗場。美國已經因國安疑慮要求TikTok美國業務重組,以確保演演演算法不被外國政府操控;捷克則揭露數百個親俄TikTok假帳號,意圖在國會大選前操縱輿論;印尼更因TikTok延遲申報對當地電商的收購而祭出罰款。這些案例都在提醒我們:中國的數位極權模式並非遙遠的警告,而是正在全球各地具體上演的現實,而台灣無疑是最直接、最前線的受害目標。

  對「數位極權外溢」準備不足

  問題在於,台灣的治理能力並未跟上威脅。相關法規零散,政府跨部會協調不足,對跨國平台的監管能力有限。監察院不久前才公開指出,TikTok對兒少的傷害、對國安的威脅,政府態度消極懈怠。這不是單一政黨或政府部門的問題,而是包含國會在內的整個民主體系在面對「數位極權外溢」時,準備嚴重不足。

  我們不能僅僅把中國的這些管制視為「內部控制」,因為它們已經跨越國界,成為新型態的戰爭樣態。對台灣而言,真正的挑戰不是如何評論中國「多嚴厲」,而是如何自我防衛。我們需要更嚴謹的數位平台治理,需要更透明的資訊教育,需要更強大的社會韌性。否則,當中國的數位極權模式全面滲入,台灣的民主制度將成為最脆弱的破口。

  這不是一場單純的資訊戰,而是一場關乎民主生死的制度對抗。

  ※作者為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更多大陸資訊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3 06:3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