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依然空蕩蕩 這代中國人為什麼不愛逛超市

京港台:2025-10-5 12:45| 來源:吳曉波頻道 | 評論( 8 )  | 我來說幾句

假期依然空蕩蕩 這代中國人為什麼不愛逛超市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對於絕大多數包袱沉重、腳步笨重的傳統商超來說,轉型大概率不會那麼容易,很多超市可能會敗在第一步:缺乏把自己打碎重組的勇氣。」

  文 / 巴九靈

  放假了,又到助力消費的時候了。

  消費場景五花八門,但有一種空間似乎被越來越多人遺忘:超市。

  國慶假期,小巴在杭州的一個社區商圈逛了一次超市。這家佔地3000平米的大型連鎖生活超市在人來人往的商圈裡格外冷清,只有兩三對中年夫妻在選購生活用品。

  在空蕩蕩的生鮮區,小巴看到了半個月前上架、即將過期的短保冷盤,和大多在1—2天前生產、都已貼上打折標籤的肉類。

  似乎真的沒什麼人逛超市了。那種琳琅滿目的幸福感曾是很多80后、90后的童年回憶,但這一代人長大后,都逐漸習慣了拿出手機下單。

  數據正驗證這種生活慣性的集體變化:據《2025年中國零售行業發展報告》,2024年全國大型實體超市凈關店數量達到687家,較2023年增長23.6%。2024年,近六成連鎖超市銷售額下滑。

  傳統實體超市,到底怎麼了?

  超市的衰落

  傳統超市淪落至此也並不奇怪:它曾經擁有的渠道、便利、商業模式三大優勢,正面臨全面瓦解。

  根據尼爾森的報告,傳統超市的SKU以快消品為主,佔比超過70%,而如今快消品的消費渠道實在太多了。

  20年前,消費者想要一站式購齊各種生活用品和食物,超市幾乎是唯一的選擇,但今天在動輒上百萬SKU的天貓超市、京東超市面前,實體超市的幾千種SKU少得可憐;但凡不是那麼著急,電商和直播間更是要啥有啥。

  曾經讓傳統超市進入黃金年代的,其實是「渠道為王」:其核心資產並非優質的選品和供應鏈,而是佔據的黃金地段匯聚的人流量。但當渠道壟斷被打破,超市在供應商和消費者兩頭的議價能力就都大打折扣了。

  方便快捷這個賣點也岌岌可危。過去半年,美團、阿里、京東三家大廠合計燒掉超過200億,打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外賣大戰,終極目標不約而同指向打開即時零售市場的用戶心智,把外賣向非餐飲品類延伸。

  現在,這個目的已經初步達成了。今年7月,美團宣布即時零售當日訂單突破了1.2億單,其中有2000萬單來自非餐飲品類;淘寶閃購則表示,7月5日當天非餐飲訂單超過1300萬單,佔比達到16%。

  當全國大部分地區足不出戶可以在「雲超市」以更便宜的價格下單超市能買到的幾乎所有商品,超市就真的沒什麼好爭了。

  渠道和便利優勢被瓦解的同時,傳統超市還有著基因缺陷:二道販子的商業模式,讓它沒辦法把價格打下來。

  大賣場式的傳統商超本質上不能算是零售業,更像是「二房東」,它們的利潤大頭並非來自賣貨,而是向供應商收取上架費、管理費、營銷費等各種名目的費用,這些費用最終都會轉嫁到商品的價格上。

  這對於「可以買貴的,但不能買貴了」的當代年輕人來說,簡直是致命傷。

  更重要的是,在將情緒價值視若珍寶的當代人面前,很多超市的服務體驗顯得太差了。商圈停車難、結賬排隊久、售後沒保障,全是勸退點。黑貓投訴上,涉及超市的投訴有接近20萬條,其中超過一半是買到變質食物或假冒偽劣產品無處售後。

  相較之下,線上渠道遇到售後糾紛都有平台兜底處理,讓消費者不選擇實體超市的理由又多了一個。

  在蜂擁而至搶飯碗的新零售業態夾擊下,超市的護城河不斷失守,那些曾讓它風光無兩的優勢,如今卻成了最沉重的包袱。

  超市的悲歡各不相同

  自己的失敗固然痛苦,同行的成功更令人揪心。

  從行業數據來看,超市的市場總量其實沒有縮水。《2025年中國零售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24全年超市整體銷售額同比增長2.7%,其中38.2%的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25.5%的企業凈利潤同比增長。

  這意味著,超市業的現狀不是消亡,而是分化:更多的蛋糕堆在了更小的盤子里。

  被搶走蛋糕的是最傳統、最普遍的大賣場業態,因為前面提到的一系列硬傷,極易陷入「生意差—周轉慢—品質下滑—生意更差」的惡性循環。而實現增長的,絕大部分屬於或正在向這四個方向轉型:

  ◎ 第一種:會員倉儲超市。

  這種模式的核心是用付費會員制篩選客群,瞄準注重品質、追求效率的中產家庭。超市的角色不再是二房東,而是「選品官」。

  傳統超市深陷泥潭之時,會員倉儲超市正在一二線城市開疆拓土。在國內已有60餘家門店的山姆會員店,2024年凈銷售額達到1005億人民幣,同比增超20%,會員數量達到860萬人,創下歷史新高。

  

  據尼爾森的報告,2024全年,會員倉儲店重點快消品銷售額同比增長25%,在各類線下渠道中大幅領先。

  ◎ 第二種:向線上轉型,做「雲超市」。

  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極致的效率:在選品上只保留最受歡迎、最優質的爆品,降低消費者選擇成本;用幾百平的倉庫取代動輒上千平的超市,方便揀貨的同時大幅降低租金成本;在社區周邊形成倉庫網路,提高配送效率。

  這種模式最典型的形態是「閃電倉」,外賣平台上常見的「惠宜選」「小柴購超市」都屬於這種類型。即時零售浪潮下,閃電倉正在快速複製,據美團上半年財報,截至今年6月底,入駐平台的閃電倉已經超過5萬家,這個數字在8個月前還是3萬。美團預計,2027年閃電倉將超過10萬家,並加速向三四線地區下沉。

  ◎ 第三種:「胖東來式」改造。

  「胖改」的核心其實是提供情緒價值。情緒價值的來源,一是能打的產品,二是極致的服務。

  2024年初,永輝宣布接受胖東來一對一幫扶,步步高、麥德龍、物美等一眾品牌快步跟上。永輝的「胖改」思路就很清晰:

  ◎ 第一步是改盈利模式,取消新品費、進場費和陳列費,從根本上從二房東向產品經理轉型;

  ◎ 第二步是升級產品線,強化熟食烘焙、特色商品和時尚品類,用復購率指標來優化選品,基於對客戶需求的洞察精選SKU;

  ◎ 第三步是做服務,參照胖東來模式,給員工減工時、漲工資,服務要求標準化,提供百餘項免費服務和「不滿意就退貨」政策。

  

  傳統超市集體「胖改」也初顯成效,據尼爾森報告,2024年完成調改的零售店鋪整體銷售額翻了3倍,其中生鮮品類總銷售額是調改前的7.7倍。

  ◎ 第四種:硬折扣模式。

  硬折扣的核心是靠著極簡的爆款SKU和供應鏈的降本增效,打出極致低價,滿足消費者「低價買好貨」的理性消費心理。

  相較於連鎖超市動輒上萬的SKU,硬折扣超市單店SKU只有1000—2000個左右,但包含了絕大部分日常必需品,靠源頭直采、自產自研剔除品牌溢價,向供應鏈效率要利潤。

  這個賽道的先行者是2019年進軍中國的奧樂齊,它在歐美定位是「窮人超市」,靠偏僻的選址、簡單的裝修和高比例的自營商品來實現低價。

  因為海外自營產品知名度不足,奧樂齊在中國有些水土不服,但這種硬折扣模式引發了本土品牌的紛紛效仿,不論是物美、中百等傳統商超,還是京東、美團、盒馬等網際網路品牌,都在加速布局。

  尼爾森報告顯示,25%的中國消費者更頻繁光顧折扣店,消費市場進入了「質價比」優先階段。目前中國硬折扣市場滲透率僅為8%,賽道潛力巨大。

  總體來說,四條路徑各有特色,要麼品質,要麼便捷,要麼便宜,要麼情緒價值拉滿。

  但有兩點是重合的:一是基於消費者需求選品,摒棄「大而全」,追求「少而精」;二是降本增效,從供應鏈效率里摳利潤。

  這種變化,本質上是讓傳統商超回歸零售業的初心:買賣價差。

  轉型路漫漫

  轉型方向已經擺在面前,傳統超市悶頭就是學,逐漸進入自救尋路的密集探索期。但是,轉型的路總歸不會太好走。

  ◎ 首先,越大的調改動作會帶來更深更久的陣痛。據半年報,今年上半年,永輝調改了124家門店,關停了227家虧損門店,砍掉了一半供應商,結果是營收同比下滑20%,近三年首次同期虧損,凈虧超過2億元。

  ◎ 其次,壓縮供應鏈成本的邊際效益,只會越來越低。據信達證券研報,硬折扣零售的毛利率水平在10%至15%,低於超市行業的平均毛利水平。

  理論上,絕對低價、高品質與合理利潤是一個不可能三角,意味著硬折扣超市註定只能賺最辛苦的錢,並且長期在穩住供應鏈和消費者體驗中艱難維持平衡。

  ◎ 此外,很多傳統商超也想轉型線上,但很快發現,即時零售化不是只要接入外賣系統就行。

  實體超市的揀貨動線與顧客動線容易衝突,很多傳統商超沒有線上運營經驗,在巨大的賣場里揀一單貨可能要忙活半個小時,反而拖累了到店服務的效率。

  於是一些超市開始探索「店倉一體」模式,店即線下門店,倉是指即時零售前置倉,可以理解為在社區周邊建倉庫來擴大配送範圍,這些倉庫就像實體超市延伸出的枝幹。

  

  但它們很快發現最大的絆腳石是資產太重,租金高、人工成本高、供應鏈要求高,從一開始就失去了成本優勢。據民生證券研報,超市行業平均毛利率在20%左右,很難覆蓋倉庫租金、打包配送和外賣平台抽成產生的額外成本。

  相比之下,沒有實體店的閃電倉租個60平的倉庫能容納超過6000種SKU,坪效極高。根據閃電倉官方發布的2025年單店盈利模型,一家位於一線城市成熟社區的標準門店房租水電成本大約5%、人工成本約10%,再扣除平台抽成和配送成本,毛利率仍能達到30%左右。

  而且,這些超市要從零開始做「店倉一體」,也遠沒有盒馬、美團、京東這些生來就自帶網際網路稟賦的品牌來得輕鬆。

  總之,對於絕大多數包袱沉重、腳步笨重的傳統商超來說,轉型大概率不會那麼容易,很多超市可能會敗在第一步:缺乏把自己打碎重組的勇氣。

  結語

  當一種業態被顛覆,往往是受兩股力量驅動:技術的變革,或是經濟環境的變遷。

  就此而言,被時代甩下的並非傳統超市本身,而是它的商業模式:電商和物流的發達,瓦解了「一站購齊」對一個有限的物理空間的依賴;消費的升級和分層,則讓年輕的消費者們從「性價比」轉向「質價比」。

  這一代人仍然會期待走進超市那種琳琅滿目的幸福感,只是構成幸福感的要素正在變遷:曾經是物美價廉、品類齊全和交通便利,如今是爆款單品、情緒價值和生活方式。

  所以不論是超市還是整個零售業,未來的正確答案或許不再是賣得便宜,而是貴得有道理。

  

 

        更多大千雜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3 06:1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