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親禮盒」:被掏空的節日人情

京港台:2025-10-4 11:54| 來源:南方都市報 | 我來說幾句

「斷親禮盒」:被掏空的節日人情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中秋前夕,一款包裝酷似某奢侈品牌、內含月餅和紅酒的禮盒,因其不足10元的批發價和劣質的口感,在社交媒體上「走紅」。一些網友諷其為「斷親禮盒」,紛紛曬圖辨認、分享哭笑不得的收禮體驗。

  假如是我收到這樣的「愛馬仕同款橙色」包裝禮盒,「斷親」倒不至於,心裡吐槽是一定的,接著會發愁如何處理——棄之可惜,轉送或自留都不大可能。這種廉價劣質卻包裝精美的禮盒之所以大行其道,凸顯了幾個相互交織的問題。首先是根深蒂固的「面子文化」,在人情社會中,禮物的價值往往被視為衡量關係親疏和尊重程度的標尺,奢華的包裝正是為了滿足送禮者「花小錢辦大事」、維繫體面的心理需求。

  其次,是巨大的經濟壓力與廣闊的下沉市場。對於預算有限的中小企業、小商戶和普通家庭而言,節慶期間繁重的送禮任務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斷親禮盒」以其極高的「性價比」滿足了他們完成社交任務的剛需。

  最後,也是最令人擔憂的,是其背後的食品質量與安全隱憂。不足五毛錢成本的月餅和三塊錢的勾兌紅酒,即便擁有合法的生產許可,其原料品質和生產過程也難免讓人疑竇叢生。

  當禮物的價值從情感傳遞轉向形式主義,節慶儀式便不可避免地走向「空心化」。這種空心化剝離了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真誠、關愛與尊重,只剩下缺乏靈魂的儀式軀殼。對於送禮者而言,它構成了雙重負擔:既要承擔尋找「看似體面又足夠便宜」的禮品所耗費的心力,又背負著可能被識破的社交風險;對中國傳統的節慶禮儀、親友觀念乃至整個送禮文化都構成了嚴峻挑戰。「斷親禮盒」用一種近乎荒誕的方式消解了「禮」所承載的情感意義,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維繫變得工具化和表面化,親情與友誼的純粹性在商業邏輯的侵蝕下變得晦暗不明。

  中國傳統文化中向來不乏「禮輕情意重」的佳話。杜甫名篇《客至》中寫道:「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意思是友人來訪,因為家離集市太遠,菜肴很簡單,沒什麼花樣。詩人窮困,招待客人的也只是些陳年未經過濾的濁酒。即便如此,杜甫獻給友人的「禮物」是他全部的真誠和陪伴,貧困絲毫沒有減損自己對友人的敬重與情誼。這說明,中國人理想的禮品交換,從來都不是一場物質競賽,而是一種深刻的情感和精神互動。它看重信義、關懷和真誠,這些恰恰是「斷親禮盒」這類現象所缺失的靈魂。

  需要承認的是,多數人購買和送出這種禮盒並非出於惡意,而是經過一番計算后,為應對節日送禮帶來的巨大社會和經濟壓力所做出的務實之舉。這更像是一種「理性欺瞞」。那麼,此類產品的流行是否恰恰表明,我們社會長期以來形成的送禮規範,已逐漸演變成一種不可持續的負擔?這裡並非要指責個體選擇——當人情往來的成本高到讓真誠都顯得「奢侈」時,問題的根源就不再是某個體的道德瑕疵,而是需要整個社會共同面對和調整的文化。

  當產品的包裝設計被刻意用來誤導消費者,製造遠超其實際價值的虛假印象時,僅僅符合最低的食品安全法律標準,恐怕不足以免除生產商的道德與社會責任。目前看來,對這種利用「面子文化」進行精準營銷、可能損害消費者權益和市場秩序的行為還缺乏有效規制。總而言之,當連接情感的紐帶被物化為一場疲憊的表演,失去的不僅是節日的溫度,更是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信任。回歸送禮本心,就是讓禮品回歸真情、真心。

        更多大陸資訊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2 05:5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