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漲價,遠超iPhone

京港台:2025-10-4 04:55| 來源:36氪 | 我來說幾句

小米漲價,遠超iPhone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2021年底,小米首次宣布在產品上對標蘋果、學習蘋果。如今五年探索之後,小米17系列產品線全面對齊蘋果。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17定價4499起,標準版保持了上一代小米15的定價水平,高端配置則分別較上一代漲價200元至500元。

  小米手機的十餘代產品以來,從一開始的性價比定位到高端定位,其手機定價步步高升,甚至超過了蘋果的同期漲幅。與此同時,尤其近五年來,蘋果則「加量不加價」。

  01 價格漲幅大於蘋果

  梳理從小米1的定價漲幅,可以發現,從小米6首次提價開始,此後其每年定價漲幅幾乎均超過10%——小米6提價15%、小米8提價17.4%、小米9提價11.1%。

  2020年,小米發布小米10手機,這一代開始,小米開始衝擊高端市場,價格直接從2999元起躍升至3999元起,漲幅達1000元,同比漲幅更是超過30%,是幅度最大的一次調整。

  此後,3999起的定價維持了三年,去年的小米15起價定價再次上調12.5%至4499元起,並在小米17維持了這一定價。可以看出,小米數字系列在4000元至5000元價位段的高端定位已經穩固。

  總體趨勢上,小米數字系列的價格在經過小米10系列沖高后,在4000元檔位(小米10-14)經歷了長期的穩定和鞏固期。從小米15開始,價格基準線成功上移至4500元檔位,並由此開啟新的階段。

  

  (製圖:36氪)

  同期的蘋果定價來看,在小米6漲價15%的2017年,蘋果的iPhone8僅漲價9.3%,除卻iPhoneX十周年紀念版大幅漲價,iPhone12抬升至6299元起后,iPhone13降價至5999元,且這一水平維持至今。

  因此,如果單看數字系列標準版的起售價,蘋果的漲價幅度遠低於小米的價格上探幅度,近年來更是多次呈現 「加量不加價」 的態勢。

  可以看出,即使在蘋果的市場上升期(iPhone7-11),蘋果也維持了較為穩定的價格上漲節奏,進入5G時代后,iPhone 12因支持5G和屏幕更換等因素價格有所上調,但從 iPhone 13開始,蘋果繼續執行了極其穩定的定價策略。

  眼下,5999元起的iPhone和4499元起的小米,定價差距已經縮小至1500元。而在2011年,iPhone 4S定價4988元起,比1999元的小米1高出近3000元。

  02 小米蘋果近身肉搏

  漲價伴隨著陣痛。過往小米大幅提價的節點,短期銷量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據有關報告顯示,在小米10發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小米銷量暴跌35%,在國內市場下滑至第五位。 在海外市場,尤其是貢獻海外市場營收近一半的印度,根據Canalys數據,當期小米第二季度智能手機市場整體萎縮48%,出貨量幾乎腰斬。

  在此之前,2016年小米也出現過顯著的銷量下滑,那年被看作小米的低谷。IDC數據顯示,2016年小米手機全年出貨量同比下跌達36%,市場份額也從2015年的15.1%下跌至8.9%。

  為了扭轉局勢,雷軍才在2017年推出了首次提價的小米6,雖然該機型被稱為「神機」,但受限於供應鏈問題,銷量僅550萬部。

  雖然每代手機短期內銷量會受提價影響,但拉長時間來看,小米手機的銷量走勢並沒有因為持續提價而崩潰,尤其在轉向高端定位后,銷量反而穩步上升——小米14預計在生命周期內的銷量為880萬至1200萬台,而小米15僅上市兩個月便近200萬銷量。

  據Canalys數據,小米在高端化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21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銷量超越了蘋果,首次晉陞全球第二。

  此外,盈利能力是小米漲價策略的核心勝利。衝擊高端最直接的成果就是毛利率和單機利潤的大幅提升。儘管雷軍曾在2018年時承諾,小米的硬體綜合凈利潤率不會超過5%。

  財報顯示,小米手機業務的毛利率已從早期的2%左右提升至近年來的兩位數水平,2016年小米手機業務毛利率為3.45%,高端化后,2021年該數據突破了10%,近三年維持在12%左右。

  比較而言,蘋果的硬體毛利率則長期穩定在30%至40%,在硬體行業中處於頂端水平。

  

  (小米手機業務毛利率趨勢圖 製圖:36氪)

  不過今年iPhone17一經發布,競爭局勢或許面臨改變。

  過往多年,iPhone在漲價幅度不高的背景下,採取「擠牙膏」的配置升級策略,以維持高毛利率。但隨著近年蘋果在中國市場份額不斷下滑,iPhone17結束了長期的擠牙膏策略,背後是蘋果試圖挽救丟失的份額,而這當然也意味著將犧牲毛利。

  從「保毛利」轉向「保份額」,蘋果開始發力保護其高端市場,小米和蘋果可以說站到了近身肉搏的位置。輸贏無定。

  03 估值與手機業務正在「脫鉤」

  近年來,小米集團的估值邏輯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重塑。其核心智能手機業務的毛利率波動,與公司整體市值的變化呈現出一種從 「強相關」 到 「逐漸脫鉤」 的演變趨勢。

  

  (小米上市至今股價趨勢 來源:Wind)

  在小米發展初期以及2023年之前,投資者普遍將其視為一家網際網路硬體公司,但其估值核心仍高度依賴硬體業務的規模和效率。

  這一階段,高毛利率通常意味著高端化戰略成功(如小米 10、11 系列時期),會提振市場信心,推動估值上升。低毛利率則會被市場解讀為 「以價換量」、缺乏核心競爭力,可能導致估值承壓。

  具體來看,在小米10時期,公司高端化初成,估值開啟了上行通道。2020年年初,小米股價約在10至11港元區間,而到 2020 年年底,其股價已站上30港元。這意味著在小米10的生命周期內,公司市值增長了約2倍。

  這一時期,市場對小米的看法從「低端性價比手機廠商」開始向「具備高端能力和生態潛力的科技公司」 轉變。

  而到了小米11時期,其承接了小米10的成功,小米11系列在2021年初發布初期聲勢浩大,首銷數據創下新高,隨即小米股價在2021年1月一度觸及35.9港元的歷史高點,公司市值突破9000億港元。

  但今年以來,小米估值邏輯與手機業務表現正在發生「脫鉤」。

  今年中報,小米手機業務毛利率出現同比下滑,但小米的股價在2025年迄今漲幅超50%,並創下了歷史新高的季度利潤(調整后凈利潤108.3億元)。這清晰地表明,當前資本市場對小米的估值邏輯已經不再單一地依賴於手機業務的毛利率。

  這一現象背後的重要原因自然是小米汽車業務的爆發。除了汽車營收增長,更關鍵的是其毛利率高達26.4%,環比大幅提升3.3個百分點,不僅遠高於手機業務,甚至開始接近公司整體毛利率(22.5%)。

  如今,手機毛利率不再是驅動小米估值變化的核心引擎,但仍是重要的健康度參考指標。其長期持續惡化仍會引起擔憂,但短期的、有明確原因的波動已被市場寬容看待。

  小米的估值驅動主力,已從手機業務的盈利能力轉向了電動汽車業務的增長前景和市場份額。資本市場正在用一套針對新能源科技公司的估值模型來重新評估小米。

 

        更多金融財經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1 02:2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