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大佬,造出千億晶元巨頭

京港台:2025-10-3 21:28| 來源:財天COVER | 評論( 4 )  | 我來說幾句

江西南昌大佬,造出千億晶元巨頭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2025年,我國人工智慧、新能源、高端製造等領域蓬勃發展,湧現出一批銳意創新的科技先鋒。他們帶領企業實現業績躍升,推動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資本市場亦積極響應,科技股迎來大爆發,多家企業市值躍上千億大關。國慶期間,《財經天下》特別推出「科創先鋒」專題,聚焦那些在創新浪潮中勇立潮頭的企業家。

  01、短短三個月,融資百億港元

  這是一個非典型科學家的造富故事。

  作為旅美人工智慧華人學者中第一個回國的,地平線創始人兼CEO余凱,是國內人工智慧產業化的先行者。由他一手創立的地平線公司,在他創業9年後,拿下了「國內智駕科技領域第一股」的稱號。

  自2024年10月24日上市以來,地平線在經歷了去年12月末的低點后,於今年9月中旬達到11.32港元/股的高位,累計漲幅超過143%,市值首次突破1400億港元,創下上市以來的新紀錄。

  截至9月30日收盤,地平線每股報收9.58港元,總市值為1329.83億港元。

  

  ▲地平線在港股上市后股價走勢,截至2025年9月30日

  成立10年的地平線在汽車圈裡是個怎樣的存在?

  截至2025年8月,地平線征程系列晶元累計出貨量超1000萬套。半年報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地平線已經累計獲得近400款新車型定點,整體輔助駕駛解決方案市佔率為32.4%。

  也就是說,在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每三輛擁有智駕功能的車,就有一輛搭載了地平線的晶元、採用了地平線的智駕方案。

  地平線方面介紹稱,該公司自主設計研發了創新智能計算架構BPU(Brain Processing Unit),這是專為智能汽車打造的「大腦」。基於該架構,2019年8月地平線發布了征程2晶元,10個月後在長安UNI-T上量產。

  2020年9月,征程3自動駕駛專用晶元亮相,8個月後在2021款理想ONE上實現量產。2021年征程5發布。2024年4月,地平線又發布了征程6,包括低、中、高三檔共6款晶元。

  2025年地平線的BPU已進化至第四代架構「納什」,該公司也正式推出L2城區輔助駕駛系統——Horizon SuperDrive(以下簡稱「HSD」)。作為對標特斯拉FSD的產品,這是今年地平線重點關注的項目。

  但造晶元是一件重投入、長周期、掙錢慢的事。晶元市場也是全球經濟中最獨特、複雜且至關重要的領域之一。在這裡博弈的玩家既要有技術能力,也得有資本實力。

  2025年下半年,地平線進行了兩次重要的資本運作,先是6月份完成了約47億港元的資金募集,后又於9月26日,宣布以每股9.99港元的價格配售約6.39億股股份,融資約63.4億港元。

  在資本層面之外,地平線還與多家車企深度綁定。就拿近期上市的奇瑞汽車來說,地平線作為奇瑞汽車的基石投資者,認購了4000萬美元。雙方的合作不止於此,地平線還將其「寶貝」產品HSD及征程6P晶元,一起首搭在星途ET5上,該車計劃於2025年11月上市。

  

  ▲地平線創始人余凱和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

  再往前,地平線還引入上汽集團、大眾集團作為資方,后兩者分別持股7.77%、2.04%。作為一家年輕的企業,為了穩定發展,地平線還與大眾集團旗下的軟體公司CARIAD成立合資公司酷睿程、與大陸集團成立大陸芯智駕,通過這些方式,彼此進入到各自的供應鏈中。

  現在的地平線早已不是一家單純的晶元公司。天眼查App顯示,2016年以來,該公司已發起26起投資,覆蓋人工智慧與汽車交通領域,並通過綁定主機廠、Tier 1、出行平台與國際車企,構建了一個以自身技術為核心的「朋友圈」。

  2025年上半年,地平線營收15.67億元,同比增長67.6%;毛利潤10.24億元,同比增長38.6%。目前,除了現有業務外,余凱還在尋找第二、第三增長曲線。

  近期,余凱找到的新方向是推進L4級Robotaxi的商業化。9月11日,地平線與哈啰宣布合作。其9月份的那筆融資,就有一部分要投資新興領域,包括與Robotaxi相關的計劃。

  讓外界疑惑的是,國內Robotaxi的玩家比如百度、小馬智行已經做了很多年。地平線起初並未選擇這個賽道,為什麼現在又要進入?對此,余凱表示,在數據驅動時代,高階輔助駕駛轉向Robotaxi的技術成熟度正在加速,未來5~10年全行業最終會走向全場景無人駕駛。

  02、「不造車的特斯拉」

  地平線近期的一系列操作,外界給它起了個外號「不造車的特斯拉」。因為感覺它和特斯拉一樣,都是不斷拓展智能汽車的邊界,涉足晶元、AI、自動駕駛、Robotaxi和機器人領域。余凱對此深以為然。

  那麼,這樣一家獲得車企戰略投資最多的中國晶元創業公司,也是國內首家成功上市的智能駕駛晶元企業,是怎麼養成的呢?

  這就要聊聊余凱了。現年49歲的余凱,是地道的江西南昌人,早年他被保送至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系,從此開始了對人工智慧的痴迷。後來從慕尼黑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畢業后,他在德國西門子、美國NEC研究院都任職過,並於2012年回國加入百度,協助李彥宏創辦了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IDL)。地平線已經是他第四份工作了。

  「要是(當時)百度支持,我不會創業的。」這是今年7月,余凱在張小珺商業訪談錄里聊到的。

  當初加入百度,余凱看中了百度的人工智慧水平。他認為,百度那時的軟體水平已屬世界級,跟谷歌有得一拼。但在研究自動駕駛后,他想把車內複雜的自動駕駛機器壓縮到方寸之間,設計一款計算性能更好、功耗更低、成本可控的產品。

  沒錯,余凱要造晶元。但當他激情滿滿地把想法跟百度核心高層討論時,沒有得到支持。這也不難理解,當時業內很少有人看重晶元,因為這是一件重投入、長周期、掙錢慢的事,投資人也不喜歡。

  但余凱堅持認為只有軟體硬體協同優化,才能對自動駕駛的發展有幫助。正是基於這一理念,地平線在2015年誕生了。用余凱的話說,中國並不缺掙錢的公司,而是缺少「推動人類科技文明進步」的公司,地平線想成為後者。

  2015年,全球正掀起AI熱潮,大批專註於AI演演算法的創業公司湧現,「AI四小龍」——依圖、雲從、曠視、商湯相繼成立,被資本狂熱追逐。

  

  ▲地平線HSD智駕晶元

  彼時的余凱意識到,在雲端演演算法賽道創業已難有突圍機會。他決心走一條不同的路:避開紅海,自主研發AI晶元。

  進入一個投入更大、門檻更高的藍海,地平線並沒有在最初幾年見到太多的錢。好在余凱眼光不錯,地平線成立前,他做了兩筆投資,一是買入與地平線有著相似技術基因屬性的英偉達股份,後者10年前每股不足0.5美元;二是投了特斯拉。

  地平線被余凱視為自己的第三次重大投資。但和大多數創業者一樣,他也一度陷入迷茫。

  創業前五年,演演算法精英們對造晶元避之不及,甚至多位投資人曾勸他放棄這個市場。在尋求A輪融資時,余凱曾會見了六七十個投資人,說得口乾舌燥,最終沒能拿到投資。甚至不少投資人表示「晶元風險太高了,等你做出來再說吧」「做晶元是一件『特別爛』的事情」,勸他放棄,轉頭這些人就入局了安防、人臉識別等融資率更高的領域。

  余凱有自己的堅持。2017年,地平線拿出了首代晶元產品旭日與征程,前者應用於AIoT領域,後者面向汽車行業。這種布局,可以說是用AIoT業務保障短期生存與技術迭代,用智能駕駛業務押注未來。

  同時處理兩項業務很容易分散創業公司有限的資源。2019年,余凱想明白了,與其將一半精力投入到碎片化的AIoT市場,不如All in智能駕駛。

  而且當時中國創投市場進入「資本寒冬」,融資環境變得異常艱難。對於地平線這樣需要持續研發投入的AI晶元公司而言,更好的商業模式和「自我造血」能力顯得尤其重要。

  那一年,地平線進行了一場大規模人員優化,砍掉了很多業務,一時間引發熱議。各種地平線「不行了」「沒錢了」的聲音出現,但實際上,那時候該公司的賬上還有30多億元。

  好在,地平線扛過來了。從無人問津到被資本追捧,截至其上市前,該公司先後融資17輪,累計融資金額超20億美元。上市當天,地平線開盤價5.12港元,市值一度漲超17.5%,達557.7億港元,成為港股2024年最大的科技IPO。

  03、余凱的遠慮近憂

  如果說征程系列晶元幫助地平線成功抵達創業上半場的終點,那麼面對自動駕駛這場技術更複雜、競爭更激烈的下半場,地平線遠未到鬆懈之時。

  對外,余凱需要面對車企自研晶元的長期威脅;對內,也要面對一家上市公司的盈利壓力。

  在輔助駕駛開發方面,不少車企都在自研。特斯拉、蔚來、小鵬汽車等,在造「芯」上比較激進,將核心技術的自研視為生命線。

  特斯拉憑藉FSD晶元,構建了自己垂直整合的絕對壁壘。蔚來從2021年開始自研智能駕駛晶元「神璣NX9031」。目前,蔚來旗下高端車型ET9和全新ES8車型搭載了該晶元。小鵬汽車更是以AI為企業標籤,自研了多端通用AI晶元「圖靈」,於2024年8月流片成功。目前,該晶元應用在全新小鵬P7、G7等車型上。

  除了新勢力,傳統車企吉利汽車旗下的芯擎科技也自研了7nm車規級SOC晶元「龍鷹一號」,目前搭載在領克08、銀河E5等車型上。

  在這些車企里,小鵬汽車是余凱最難啃的客戶。在他看來,智駕是小鵬的核心競爭力,正因如此,小鵬成為最挑剔的車企之一。哪怕余凱多次跟何小鵬交流,尋求合作,始終沒有結果。「被小鵬拒絕,是常態,因為我們不夠好。」余凱曾說。

  但對於絕大多數車企而言,晶元自研的門檻極高,與第三方合作是當前主流。余凱提到過,無論自研還是第三方合作,都只是「招式」,「以高打低、以快打慢」才能跟上技術進步和時代更迭。

  因此,「自研+第三方」并行,是車企最安全的選擇,他認為20%自研與80%合作將成為智駕賽道的穩態與終局。

  

  相比於車企的外部威脅,擺在余凱眼前更迫切的是儘快解決盈利難題。

  2025年半年報顯示,地平線業務主要分成汽車解決方案與非車解決方案兩大塊,後者收入佔比只有3%左右,可以忽略不計。核心的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又拆解為「產品解決方案」與「授權及服務業務」兩部分,通俗理解為「賣硬體」和「賣軟體」。

  賣硬體方面,繼成功推出低階方案Horizon Mono和中階方案Horizon Pilot后,今年4月,地平線發布了全新的高階智駕系統HSD,支持城市NOA。目前,除了奇瑞的星途ET5,HSD還獲得了多家整車企業定點,覆蓋十幾款車型。

  賣軟體方面,地平線的授權及服務業務營收達7.38億元,佔總營收的47.1%,與硬體銷售幾乎平分秋色。但該業務毛利率高達89.7%,遠高於硬體業務45.6%的毛利率。

  這樣的業務模式意味著,如果地平線將車企深度融入自己的生態,要付出更高的時間與人力投入。為幫助不同客戶在晶元基礎上實現更好的智駕體驗,地平線需派出大量工程師團隊提供貼身技術支持。

  就像2020年9月為了推出征程3晶元,地平線將其搭載在理想ONE上。據悉,為深度配合理想汽車的研發節奏,地平線派遣了上百人團隊常駐理想生產車間。

  這種「重服務」模式雖提升了客戶適配效率,也帶來了高昂的人力成本。

  2024年,地平線研發支出同比增長33.4%,達31.56億元;到了2025年上半年,研發開支進一步同比激增62%,達23億元。地平線解釋增長主要源於雲服務及其它技術服務採購投入增加,以及研發團隊人力成本的持續上升。

  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地平線累計虧損超200億港元。余凱曾言,地平線的文化是「耐得寂寞,成就客戶」。如今,這家自動駕駛公司的中場戰事,已經演變成了一場關於商業、資本和戰略的全方位考驗。‍

        更多金融財經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3 00:2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