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華人,今年有望拿諾貝爾獎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華人科學家陳志堅,被視為本屆諾貝爾獎最有力的競爭者之一。從福建農村起步,曾作為寒門學子的陳志堅,如今離全球科學最高峰的諾獎僅一步之遙。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2025年諾貝爾獎將於10月6日起陸續揭曉,生理學或醫學獎於北京時間6日17時30分公布。其中,出生於福建農村的華人科學家、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教授陳志堅被認為是本屆諾獎得主的熱門人選。
就在9月25日,陳志堅剛榮獲「引文桂冠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理由是:「他徹底改變了人類對免疫系統識別病毒、細菌及癌症機制的理解,為自身免疫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及癌症免疫治療開闢了新路徑。」
引文桂冠獎由科睿唯安發布,被稱為是「諾獎得主的預測名單」。截至目前,已有83名引文桂冠獎得主隨後摘得諾貝爾獎,其中13位引文桂冠獎得主在當年即獲得諾獎。
至此,因突出的學術成就和貢獻,陳志堅已先後榮獲「科學突破獎」「拉斯克獎」「引文桂冠獎」三大國際公認的「諾獎風向標」,離最高峰的諾獎僅一步之遙。
「陳志堅教授是國人最高智力水平的代表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謝曉亮曾如此評價道,「他的成就,標誌著華人生物學家渴望企及的巔峰。」
福建農村出身
1966年,陳志堅出生在福建泉州安溪縣的一個農村家庭,父親在300多公裡外的福建南平工作,母親是當地的小學老師。作為家中三個孩子的老大,陳志堅從小就一邊讀書,一邊為母親分擔家務。
與許多從小懷揣夢想的科學家不同,陳志堅與科學結緣純屬偶然。他曾在一次採訪中坦言,中學時他對科學事業一無所知,也沒有太多選擇,考大學只是為了走出農村,獲得更好的生活。
13歲時,陳志堅進入安溪一中讀書。在老師眼中,他話不多,學習專註。「個子不高,總是背著個大書包,裡頭裝很多書,一有空就讀書。」
陳志堅曾回母校安溪一中作報告/圖源:福建省安溪第一中學公眾號
雖然家境並不優渥,但陳志堅的父母非常重視教育。1981年,陳志堅以全系第一的成績考入福建師範大學生物系。臨行前,家人花40元買了一台二手錄音機,讓他帶去大學學英語。
這台二手錄音機陪伴陳志堅整個大學時光,他每天都會跟著錄音磁帶學1小時左右英語。老師們也被陳志堅的勤奮打動了,特地留出一間5平方米的小廣播室以便他利用課餘時間讀書。
1985年,陳志堅以外語全省第一的成績,考取福建師範大學生物化學專業碩士。一年後,他又考取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繼續攻讀生物化學博士學位。
1991年通過博士論文答辯后,陳志堅曾給父母寫了一封長達6頁的信,其中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幸好小時候吃那麼多苦,現在才能耐得住如此大勞。
即便日後獲得有著「科學第一巨獎」之稱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他也感謝教育為人生帶來的改變。
「我認為我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證明教育是最偉大的平衡裝置。但是,教育不僅使我擺脫了貧困,還使我得以探索這個世界,這個奇妙的科學世界,讓我和我的同事們探索我們自己的內在,發現一些從未有人見過的分子。」陳志堅在獲獎感言中說。
他還激勵年輕人:「如果我能做到,你們也可以……」
「國人最高智力水平的代表之一」
博士畢業后,陳志堅來到全球知名的索爾克生物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之後在醫療公司擔任研究科學家。
期間,他參與開發了用於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藥物VELCADE。這款藥物問世之前,多發性骨髓瘤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僅在美國一年就奪去1萬多人生命。VELCADE成功研發后,患者壽命得以延長。
1997年,陳志堅進入得克薩斯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工作,從助理教授一路升任終身教授。2005年起,他受聘擔任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在此期間,他延續了從博士階段開始的研究方向並相繼取得突破,包括揭示線粒體在免疫中的新作用等。
2012年,陳志堅及其團隊取得重大突破,他們發現了cGAS酶。研究證實,通過一系列連鎖反應,cGAS酶最終會激活細胞的免疫和炎症反應,從而幫助機體抵抗病原體的攻擊,有望用於治療或預防自身免疫性疾病、傳染病及某些癌症。
陳志堅曾在接受採訪時解釋,cGAS就像一個防盜警報器,當檢測到危險時就會啟動人體防禦病毒、細菌和寄生蟲的機制。這意味著,cGAS酶有助於啟動免疫防禦系統來對抗感染。
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主任丹尼爾·波多爾斯教授評價稱:「他的研究成果推進了我們對人體免疫防護系統與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間關係的認識,也揭示了免疫通道與癌症、細胞老化和帕金森病等的形成之間的關係。」
目前,已有葯企嘗試基於此發現開展藥物研發等工作。2014年5月,陳志堅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實際上,從1998年起,陳志堅就開始在全球生物化學領域聲名鵲起。
二十多年來,他獲得過多項榮譽,包括索爾學者獎,Welch基金諾曼·海克曼化學獎,美國得克薩斯醫學、工程和科學院頒發的杜奈爾獎,美國國家科學院分子生物學獎,以及美國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學會頒發的默克獎,以及2018年生物醫學盧里獎等。
對於陳志堅的學術成就,中國科學院院士謝曉亮曾給出極高評價:「陳志堅教授是國人最高智力水平的代表之一,他的成就標誌著華人生物學家渴望企及的巔峰。」
陳志堅卻始終保持謙遜,他說,如果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科學家是武功蓋世的「黃藥師」「楊過」,自己頂多是「丐幫長老」。
有望獲得諾貝爾獎
接連獲得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引文桂冠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后,陳志堅有望成為諾貝爾獎的有力競爭者。
引文桂冠獎官網介紹,授予陳志堅該獎項是為了表彰他發現了能夠感知外來和自體DNA的cGAS酶。這種酶為多種人類疾病提供了藥物靶點,其產生的信號分子有望用於抗擊感染性疾病和癌症。
此外,就在去年榮獲拉斯克獎的兩天前,陳志堅等三位科學家還獲得了有著德國最高醫學獎之稱的「保羅·埃爾利希和路德維希·達姆施泰特獎」,以表彰他們發現cGAS-STING信號通路。
陳志堅教授(右)與另外兩位獲獎者/圖源:Paul-Ehrlich-Stiftung
陳志堅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cGAS-STING通路中的信號傳導機制是他和團隊一直在研究的方向,他們對基於cGAS-STING通路開發癌症、神經退行性疾病等的療法非常感興趣。
除了引文桂冠獎,陳志堅也是繼屠呦呦、盧煜明等人後,第六位獲得拉斯克獎的華人科學家。
而在往屆的拉斯克獎獲得者中,有86位獲得了諾貝爾獎。屠呦呦2011年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獎4年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盧煜明則在202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樣是今年諾貝爾獎的熱門人選之一。
陳志堅所在的研究機構也走出過眾多諾貝爾獎獲得者。目前,陳志堅在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帶領研究團隊,該中心擁有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他也是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員,這裡走出了3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