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年薪百萬夫妻「潤日本」事件 衝擊力有點大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1中產家庭階級滑落最快的辦法是什麼?
答案是:出國。
前幾天,一個標題為「深圳年薪百萬的大廠夫妻夢碎日本」的新聞在網上火了,引發了網友的無限唏噓。
大鎚(化名)是深圳大廠的程序員,他的前半生,走得是妥妥的精英路線。
頂尖高校畢業的學霸,畢了業就到大廠工作,拿著不菲的月薪,最後找了一個同樣在大廠的學霸女朋友結婚。
這樣的生活和家庭配置,不說財富自由,但也算是碾壓了絕大部分人。
然而,大鎚夫妻並不安於現狀。
一次偶然的日本旅行,讓兩人開始對日本的生活心馳神往。
兩人沒多想,辭職搬家一氣呵成,滿懷期待地飛到了日本,準備開始自由的新生活。
剛到日本京都時,兩口子很激動。
逃離了大廠,在他們眼裡連日本的雲都比國內更好看。
本想著在日本能夠優哉游哉的享受生活,不用像機器一樣日復一日的工作,得到精神上的自由。
可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
剛到日本一年,大鎚夫婦就被打了臉。
首先就是極高的生活成本。
雖然他們存款不少,但是日本的物價還是讓他們吃了一驚。
在深圳,他們一萬塊錢能夠租到品質很好的小區。
可到了日本,品質好的房子租不到,只能租別人不要的廉價房。
因為好的房子,本地日本人根本不租給外國人。
但就是這樣的廉價房,房租基本也和深圳持平。
吃就更別說了,在深圳,十幾塊錢的外賣、路邊攤都能解決一餐,而日本只是簡單的蔬菜水果一天都要幾百塊,一個月花費將近上萬。
在國內,他們的家裡有保姆,自己什麼都不用做。
可日本的家政價格是國內的三倍,他們實在不捨得僱人,最後只能自己做家務。
吃穿住行,這些基本的生活質量在日本都是直線下降,讓他們很難接受。
其次,是生活上的各種不便利讓他們難以適應。
打車昂貴,外賣很慢,這些還都是小事。
最讓他們適應不了的是日本人的不急不慢。
國內雖然卷,但是辦事效率很高,你申請什麼文件、證明等小手續,大多數在手機上用個app就能解決。
而日本到現在,還依然沿用紙質文件的那一套流程,效率奇低,去政府辦一趟事,往往來來回回一個月都梳理不完。
這讓在國內享受慣了便捷生活的他們叫苦不迭。
慢就算了,更頭疼的是日本針對外國人設立的各種門檻。
比如他們要創業,但按照日本對外國人開公司設置的苛刻制度,幾乎就沒什麼可能性。
兩個人就只能無奈放棄,靠著存款和一點線上工作維持度日。
最後一點,就是教育。
大鎚妻子懷孕之後,兩個人對此的感觸更深了。
一直以為國外都是快樂教育,沒想到日本教育的內卷程度比國內有過之而無不及。
輔導班、升學班一點不比國內少,孩子們同樣被升學壓力壓得喘不過氣。
經歷過種種「夢碎」之後,大鎚夫妻痛下決心,放棄了在日本繼續生活的想法,準備打道回府,到國內重新開始。
他們的故事在網上發酵后,引發了網友的激烈討論。
有人說:出去體驗過一次,就知道中國有多好了。
還有人說:國外,真的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好。
很多人都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但真正出去過才發現,國內外的生活是存在巨大落差的。
外賣、網購,這些在國內像呼吸一樣簡單的生活基建,在外國可能昂貴又低效。
國內幾十塊錢就能購買到的服務,在國外可能要面對難以負擔的人工成本。
很多人潤出去,都想要追求田園牧歌式的精神自由。
可現實是,他們早已離不開國內高速運轉的社會系統所帶來的「自由」。
在國內有錢有閑,衣食無憂,但到了外國卻要花更多的錢買方便、買人力,原本不錯的生活水準,自然也跟著滑落。
出國,果然是中產階層滑落最快的方式。
2
這些年,很多人都把「潤出去」當作改善生活的首選。
他們整天宣揚,在國內多麼多麼卷,外國人都活得多麼舒服,自己最大的夢想就是潤出去。
但現實真的如此嗎?
前北外教授喬木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國內當教授的時候,喬木對美國的生活無限嚮往。
尤其是講學旅遊去了幾次之後,他更是各種跪舔。
大讚只有美國才是真正的文明之地,人間天堂。
所以沒幾年,他就義無反顧地拋下了國內的一切,潤了出去。
可到了美國他才發現,天堂的門檻,比他想象得高多了。
天價的醫療保險讓他望而卻步。
昂貴的電價讓他選擇在酷暑硬抗,大熱天連空調都不敢開。
高昂的房產稅更是讓他生活捉襟見肘。
在美國,交稅才能享受免費教育,不交房產稅,他的女兒連上公立高中的資格都沒有。
曾經以為美國的空氣都是香甜的,卻不知道所謂香甜空氣都是用錢換來的。
更讓他崩潰的是,別看自己在國內是教授,但是外國人的身份再加上專業又不是技術類的,在美國他根本找不到一份正經工作。
全家都只能靠著妻子在超市收銀賺錢生活。
最後喬木的濾鏡終於碎了,直言「美國是窮人的地獄。」
在國內,他是收入不菲、社會地位高的大學教授,可出了國,他只是沒有人脈、資源,從頭打拚的底層二等公民。
很多精英階層覺得國外什麼都好,賺錢多,工作少,生活沒有內卷只有享受。
可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去了能幹什麼。
在國內的人脈、工作經驗,有多少能夠瞬間平移到國外讓你過上同樣體面的日子?
在異國他鄉從頭再來,有多少機會和資產能夠讓你有底氣的試錯成長?
你以為潤出去是人生升級,但實際是把你前半生打拚的一切,都清空了。
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國外,階級滑落就是一瞬間的事。
有985高校畢業的新聞記者留在日本發展,可最後她的悲慘命運是被活活餓死;
有大學教授到了美國,只能做保安這樣的底層工作;
還有大廠程序員把房子賣了潤到加拿大,可最後只能送外賣、當計程車司機……
還有甜甜圈哥王偉恆,炒幣失敗后,他潤到了美國。
儘管剛落地就被美國人搶劫了,還受了傷,他還是堅決認為美國比中國發達。
「你們就是嫉妒,我馬上就是美國人了,你們只能眼巴巴地看著我開豪車,住大HOUSE。」
「美國是我親爹,我就是純血…」
可王偉恆在美國的生活,已經不能單單用慘來形容了。
大半夜,他身上的錢被洗劫一空,只能露宿街頭。
後來借高利貸買了二手車,準備跑外賣,可剛上路,就撞了別人的車。
對方看他是黑戶,直接訛詐他一萬美金。
他不小心受了傷去醫院檢查,醫生只摸了一下他的背,就要了他幾千美金。
車禍、醫療、工作,他被搞得焦頭爛額,最後生活過得慘不忍睹。
很多人出國后,很容易信心喪失,你的核心資產在語言壁壘、文化差異面前,都成了紙糊的鎧甲。
你能做的,要麼降維做藍領,比如送外賣、當建築工人,要麼擠破頭搶本地人看不上的邊角料工作,比如送快遞,超市收銀等等。
潤出去最怕的不是窮,是明明曾經擁有,現在什麼都不是的落差感。
3
很多人對國外生活的誤解,來自社交媒體上的濾鏡,碧海藍天、免費醫療、孩子上公立學校不用花錢……
可這些福利,從來就不是給沒有本地根基的外國人準備的。
一些人不顧一切地拋下所有到了國外才發現,國外沒有濾鏡里的甜,而是柴米油鹽的苦。
有人潤出去,是為了逃離教育內卷,讓孩子能夠接受更好更輕鬆的教育。
可國外難道就不卷嗎?
博主「食貧道」前不久發了一段在韓國考試院體驗韓國學生一天的視頻。
為了考上好大學,不少韓國學生一邊注射營養劑一邊學習。
甚至4歲的小孩,還穿著紙尿褲就開始上培訓班。
包括國人眼中所謂崇尚快樂教育的美國。
現實情況是,在美國那些「快樂教育」的大部分都是沒錢的黑人,精英階層的孩子一樣也是卷。
紀錄片《等待超人》里就展現了一所普通公立學校的狀況:老師根本不好好上課,而是悠閑地坐著看報紙,學生們在下面擲骰子、打打鬧鬧,教室宛如遊樂場。
而同樣是讀高中,富人們的孩子會進入私人學校,這裡不光學費昂貴,而且學業繁重、管理嚴格。
課外補習班,也是富人家庭們角逐的「戰場」。
《紐約時報》的記者就曾拍攝過一張照片,展現紐約街頭大批家長們冒著零下7攝氏度的寒風,趕來為子女們排隊報名補習班的場景。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競爭,就會卷,這是避無可避的事實。
其實在國外最痛苦的一點是,無論如何你都擠不進別人的核心圈層。
成龍說過一句話,很多中國人到了其他國家就是二等公民,甚至是三等公民。
為什麼呢?
因為外國人壓根不會允許中國人進入他們的核心行業和頂級圈層。
一方面是排外的心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們打心底里就不信任中國人,又怎麼可能允許中國人和他們自己人搶崗位和錢呢?
在美國工作的華人們有一個心知肚明的「潛規則」,那就是美國那些重要的崗位和核心的位置,是基本不讓中國人擠進去的。
因為中國和美國在競爭,即使在國外你代表的也是中國。
在外國,有很多「天花板」你是看不到的,只能自己去感受。
很多人,丟了穩定的工作,丟了熟悉的圈子,丟了孩子的教育積累,最後又跳進另外一個牢籠裡面。
你以為逃離了996,其實是換來了打三份工才能負擔的高成本生活;
你以為孩子能上素質教育的學校,其實是換來了卷又卷不過,還要被排擠的教育焦慮;
你以為國外的空氣都是香甜的,但沒人告訴你甜空氣背後的房租、醫療費、孤獨感,比霧霾還嗆人。
更殘酷的是,往往等到失去國內優渥生活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再也回不去了。
國外不一定比國內更好,國內也不一定都是好處,比起潤,關鍵在於要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真正的安全感,從來不是換個地方重新開始,而是在自己的土地上,把根扎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