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成競選熱門,「安倍女孩」標籤是福是禍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日本執政黨自由民主黨9月22日發布公告,宣布將於10月4日進行黨總裁投計票。目前,該黨多名成員正式宣布參選,並已基本確定5人競爭格局。
日本多項最新民調結果顯示,前經濟安全保障擔當大臣高市早苗和農林水產大臣小泉進次郎為自民黨新總裁熱門人選。
2024年 9月 27日,自民黨總裁候選人高市早苗(右一)在日本東京自民黨總部進行的自民黨總裁選舉中投票
事實上,早在7月日本舉行第27屆參議院選舉時,日本國內便對是否可能誕生首位女首相產生熱議。無論高市早苗能否最終當選,以她為代表的更多女性在日本政壇出現,或將影響日本今後的政治走向。
「身份政治」的前奏
在7月舉行的日本參議院選舉中,擔任首相任期還不到一年的石破茂遭遇最嚴重的選舉失敗,執政聯盟喪失在國會兩院的多數席位使自民黨自1955年成立以來首次面臨巨大困境。而另一方面,在此次選舉中,女性當選者總人數達到42人,佔總席次的33.6%,創下歷史新高。
但在分析人士看來,這並不等同於性別平等下的政治進步,反而讓人嗅出與歐美政治發展進程類似的「身份政治」意味。
實際上,日本媒體有意強調了女性在參政方面取得的進步。此次選舉中,女性候選人僅佔總候選人數的29.1%,低於政府設定的35%目標;當選者比例雖為33.6%,也仍未達到性別平等(即各50%)的理想狀態。
根據2025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的數據,冰島女性在議會中的比例高達64%,為全球最高;同屬拉美的尼加拉瓜和古巴位列其後,女性在議會中的比例分別為56%和53%。而日本則以25.5%在148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102位。
身份政治,通常指通過強調特定群體的身份(如性別、種族、宗教等)來爭取選民支持的政治策略。它利用選民對某些群體的認同或關注,推動相關議題和候選人。執政聯盟的歷史性失敗,標誌著日本政治自民黨「一強時代」的終結。相應地,在野黨勢力崛起,新興政黨影響力正在擴大。在野黨總席位達到126個,超過執政聯盟的122席,參政黨更是高歌猛進,從1席增加至14席。「朝小野大」的新型政治格局下,再聚焦對各政黨女性候選人的支持力度,從中可以看到女性身份在政治中發揮的特殊作用。
自民黨提名了17位女性候選人,在所有參選政黨(至少有11個主要政黨)中位列第4,當選比例僅為17.8%,顯露出傳統保守政黨在促進和落實性別平等上的不足。而參政黨、立憲民主黨分別提名了24名和21名女性候選人,當選比例為50%和54.5%,顯示了較強的性別代表性。
參政黨的性別提名策略尤為明顯。通過提名大量女性候選人(如知名歌手SAYA和前奧運大臣橋本聖子),該黨吸引了大量女性選民,也爭取到部分「顏控」的男性選民。此外,針對日本女性候選人比例長期偏低的現狀,參政黨也試圖通過女性策略塑造其更現代、更多元的政黨形象,淡化外界對它的「極右翼」評價。
因此,參政黨的女性候選人策略反映出女性很大程度上仍被置於次要地位或扮演象徵性角色,實際決策仍由男性主導,確保黨的核心議題如「日本人優先」等不被挑戰,而非代表性別平等。
「安倍女孩」與看不見的「牆」
執政聯盟的選舉失敗,削弱了自民黨的政治控制力,也由此引發自民黨內部的權力調整,高市早苗8月時就已表達參選黨總裁的意願,稱「已下定決心,重塑自民黨脊樑」。
1993年便踏足政壇的高市早苗,擁有優秀的政治履歷。但在眾多政治資本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她「安倍女孩」的政治標籤。這一語道破了她的政策特點,即高市與日本已故前首相安倍晉三在政治理念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包括堅持保守主義的政治理念、對華採取強硬態度、延續「安倍經濟學」等等。安倍多次稱讚她為「保守派之星」,顯示他的認可。
高市的政治能力是其獲得安倍青睞的核心,但她的女性身份助力她走向政治中心。安倍執政期間曾推行「女性活躍」政策。這是「安倍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意在通過提升女性在政治和經濟領域的參與度應對勞動力短缺,促進經濟增長。該政策雖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日本女性就業率,改善了工作環境,但未能從根本上縮小性別差距,女性僅被視為經濟工具。
得益於安倍女性政策的出台,媒體和公眾對女性政治賦權的關注度普遍增加,這為女性成長營造了積極氛圍。安倍曾表示,高市早苗的政治信條和女性身份具有被宣傳的價值。這使得高市成為自民黨內首位擔任政調會長和總務大臣的女性。這些「第一」,加速放大了女性在日本政壇的符號化意義。
然而,改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厚植於日本歷史中的傳統觀念長期塑造了社會對兩性角色的認知,並持續影響著現代日本社會結構。在日本,大部分女性被禁錮在「家」制度之中。受教育時,要面對專業選擇上的性別固化;勞動中,要面臨職場歧視和顯著的薪酬差距;婚後要扮演「賢妻良母」和「專業主婦」的角色,承擔不成比例的家務和育兒責任。更重要的是,日本政府的政策往往停留在口號和非強制性目標上,至今沒有一部全面的、禁止一切形式性別歧視的法律,也沒有一個獨立的國家機構來處理相關申訴,這在法律保護的底線上留存了巨大漏洞。種種問題在反覆相互糾葛,形成了日本社會中的「厭男」「厭女」對立現象。
反映在日本政治選舉中,就隱匿著一堵由社會性別偏見築起的「看不見的牆」。近年來的學術討論將這個現象稱為「偏好-期待」差距。這是指選民的偏好(如支持女性)與他們對候選人的當選期望之間可能存在差距。選民一方面認為女性與男性候選人同樣重要甚至更具吸引力,但又顧慮女性當選的可能性較低,因此為了不浪費「選票」,更傾向於支持那些勝出概率高的人,而非符合自己「偏好」的人。這就使選票結果出現「戰略性差別」,從而影響到女性的最終當選。
這面「看不見的牆」並非日本獨有。在美國,共和黨選民傾向於支持男性,民主黨選民更支持女性。在歐洲的多黨制政體中,性別偏見也因黨派而異。比如荷蘭的左翼綠色政黨更支持女性,民粹右翼政黨傾向於男性。
考慮到這種情形,高市的女性身份既是她的先天優勢,也成為了她不得不面對的挑戰。
複雜的性別議題
一個更值得深思的問題是,假使高市衝破性別天花板,如願成為日本首位女首相,她會為廣大日本女性帶來多少明顯的變化呢?
儘管高市以女性政治家身份在日本政壇中取得了一定成就,她本人也曾立志以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為榜樣,成為「日本版鐵娘子」,但她在性別平等領域卻表現出鮮明的保守傾向,與其女性身份形成強烈反差。
首先,高市堅持傳統的性別角色分工。她堅決反對選擇性夫婦別姓制度立法。這一政策允許已婚夫婦在婚後保留各自姓氏,在日本社會,特別是年輕一代中已獲得較高認同。高市認為,這將破壞傳統家庭結構和社會秩序。
其次,高市只是有限度地支持女性權益。高市支持為職業女性提供育兒補貼,幫助女性平衡工作與家庭。這被認為是高市在性別議題上為數不多的進步主張之一。然而這一立場更多地是出於經濟的實用性考量。在更廣泛的性別議題上,高市通常保持沉默。她很少在公開場合主動提及性別平等問題,也缺乏推動相關改革的主動性。日本學者古谷經衡指出,高市的表現是為鞏固其在黨內的保守派支持基礎。
可見,日本女性政治賦權的提升仍將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其間,性別主導、歐美政治氛圍濃厚的「身份政治」特徵卻已初露端倪。更大的問題則是,一旦過分強調性別差異,有可能引發性別對立,造成社會深度分裂。而在當前高市早苗競爭黨總裁的過程中,性別身份也已成為雙刃劍,由種種固有偏見長期鑄就的藩籬仍待打破,更加良性、健康、包容、和諧的性別關係和真正的社會公平的實現任重道遠。(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