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超!中國登頂一項關鍵全球第一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最近,有三件大事值得特別關註:
1、關鍵的全球第一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最新排名,「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首次超越東京-橫濱,躍居全球第一。
2、罕見的國家定位
國家自然資源部的一份文件中,首次出現了「深港攜手打造世界一流雙城都市區」的提法。這在全國尚屬首例,是絕無僅有的定位。
3、核心技術的突破
華為公布了昇騰晶元的規劃路線,推出全球最強算力超節點和集群,並預言2035年全社會算力將增長10萬倍;中芯國際正在測試首款國產DUV光刻機,而研發企業上海宇量昇的大股東,正是來自深圳的新凱來。
這些改變堪稱「國運級」,將深刻影響一個時代的資產邏輯。我們又該如何布局,如何順勢而為?
二
深圳灣的時代
9月18日,美聯儲宣布降息25個基點,美元再次進入降息通道。這不僅為中國央行提供了降准、降息空間,還將驅動全球資本從美元流出,尋找新的價值窪地。
放眼全球,從川普不斷施壓要求大幅降息,到歐洲多國因日益膨脹的公共債務問題,再到現貨黃金突破3840美元/盎司創下歷史新高……種種跡象都在宣告,全球再次進入「低利率時代」。
這種宏觀環境的劇變,也在倒逼中國160萬億的居民存款「搬家」。今年4月以來,M1(狹義貨幣)增速持續攀升,而M1與M2的「剪刀差」則收窄至近51個月的新低。
一場財富大遷徙,已經上演。
這些熱錢將流向哪裡?各項數據都指向一個城市——深圳。
首先,在全球坐標系下,深圳是技術和資本轉化效率最高的地方。
由深圳領銜的「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在連續5年位居全球第二后,今年首次奪冠。而登頂世界第一的關鍵,恰恰在於一項新增指標——「風險資本交易量」。
這說明在技術與資本結合得最緊密、轉化效率最高的地方,深圳已是全球第一。
最近幾年,深圳每年PCT專利數量基本上都佔全國的四分之一,而中國佔全球的四分之一。
深圳PCT專利數量跟德國相當,超過英國。也就是說,如果深圳單獨參加全球創新集群排行,也能排在前三。
除了技術、資本的效率,深圳還有第二種更罕見的密度。
總部設在英國拉夫堡大學的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究小組與網路(GaWC),每年公布全球世界一線城市的名單,中國一共有北京、上海、香港、廣州、深圳、台北6個城市入選,其中三個在大灣區。
放眼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城市群,能像粵港澳大灣區一樣,在100公里的半徑內,密集地排布著香港、深圳、廣州三大世界級一線城市。
相比之下,其他的世界級城市組合,如紐約與華盛頓相距約330公里,倫敦與巴黎相距約340公里且隔著海峽。
而深圳和香港的城市中心距離僅約25公里,港深西部鐵路(規劃中)實現深圳灣到香港僅需15分鐘,意味著世界級的科創中心(深圳)與世界級的金融中心(香港)實現了無縫對接。
這種獨一無二的聚合效應,已經被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
國家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要將深港打造成「世界級的雙城都會區」,確認了這一區域代表國家參與全球最高水平競爭的核心地位。
因此,深圳的資產價值,錨定的是世界級的資產價值,是一個國家戰略意志的最終體現。
其次,在全國坐標系下,深圳是更具潛力且資產價格被明顯低估的城市。
我們都知道,中國資產價值最高的地方就三個城市:北京、上海、深圳。
但哪個城市更有潛力?數據告訴我們,是深圳。
相比於上海,深圳的科創基因更新銳,產業結構更未來。
在2025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中,深圳以一己之力,干翻了整個長三角。
據統計,深圳10家上榜企業的利潤總和(786.8億美元),超過了長三角27家企業的利潤總和(731.4億美元)。
這種超越的背後,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產業結構:長三角的經濟結構更「重」,承擔著保障產業鏈安全的重任,但利潤率相對較低。而深圳的產業更新銳,聚焦於科技和金融,是當下最具造富能力的印鈔機。
這本質上是「規模」與「利潤」的對比,而資本的天性,永遠是追逐後者。
相比於北京,深圳的市場化程度高,龍頭民企多,自然環境好。
目前一共有7家中國(內地)非國企上市公司總市值突破1萬億人民幣,其中4家總部在深圳,分別是騰訊控股、比亞迪、工業富聯、中國平安。
其中騰訊的市值更是達到了5.46萬億元,相當於「工商銀行+貴州茅台+中國人壽」。
這種差距背後,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創新基因:北京彙集了全國頂尖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國家級資源,創新來自於孵化;深圳的創新則完全由市場驅動,從華為、騰訊到無數創業公司,它們的創新動力直接來源於市場需求。
這就形成了中國科創領域「北海淀(學院派)、南深圳灣(市場派)」的格局,而後者顯然擁有更強的經濟爆發力和財富創造效率。
無論是放眼全球還是聚焦國內,深圳都代表了中國經濟未來最強的爆發力。
那麼,下一個問題是:
誰,又能真正代表深圳,成為那個最終的「國運級資產」?
三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看懂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史,可以理解為三個時代:
1.0 時代:維多利亞港時代 (金融+貿易)
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維多利亞港是整個灣區無可爭議的核心。香港憑藉其獨特的自由港地位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掌握著全球資本、信息和貿易的流入口。
2.0 時代:深圳河時代 (前店后廠)
改革開放后,發展的重心開始沿著深圳河向北滲透。香港提供資本、訂單和管理經驗(前店),深圳及珠三角腹地提供土地和勞動力(后廠)。
3.0 時代:深圳灣時代 (科創+資本)
進入21世紀,全球最大的「財富印鈔機」已不再是貿易或傳統金融,而是「科技創新」。金融市場的功能,轉變為給科技創新加槓桿的輔助放大器。
這種「科創+資本」的模式,在深圳灣催生了驚人的財富密度和創新密度。
以深圳灣核心腹地南山區為例,2024年其GDP高達9500多億,相當於每平方公里土地產出超50億元,同時以一區之力貢獻了全市四成的有效發明專利,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更是與北京海淀並駕齊驅,位列全國前三。
而深圳灣所在的粵海街道,更是堪稱「財富密度之王」。
這裡以全市約1%的土地,貢獻了全市近20%的GDP,孵化了上百家上市公司,走出了騰訊、大疆等世界級企業,也吸引了阿里巴巴、位元組跳動等巨頭入駐,總市值一度超過5萬億。
而深圳灣之所以能成為那個最終的「國運級資產」,不僅在於其經濟能量,更在於它疊加了第二重、也是最稀缺的屬性——一線城市核心區的黃金海岸線。
在中國的一線城市中,深圳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唯一一個核心板塊沿著海岸線而建的城市。
與北京的內陸特質、廣州和上海的江景豪宅相比,深圳的頂級豪宅分佈於深圳灣黃金海岸線上。
這意味著,深圳灣的資產,是經濟密度與自然稀缺的罕見交集。
但是從資產價格上,相比於北京上海,深圳的房價是被顯著低估的。
深圳全市的商品住宅總存量僅約200萬套,大約只有北京或上海的四分之一,這意味著深圳市場一旦預期反轉、資金集中湧入,價格的上漲將更為迅速和猛烈。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近一兩年上海5000萬以上的頂級豪宅成交量出現井噴,而深圳市場卻顯得相對冷靜?
這並非深圳缺乏頂尖購買力,上海的豪宅熱,更多是金融資本尋求避險和短期獲利的體現。
而深圳的「冷靜」,則是因為這座城市正將更多的資金和力量,投入到科技創新上。從華為的晶元突破,到比亞迪的全球擴張,再到「機器人灣」的崛起……
深圳的資本更傾向於進入創新產業,為未來的資產價值提供更強勁、更具爆發力的後勁。
對於敏銳的資本而言,這正是抄底深圳核心地段核心資產、布局未來的窗口期。
註:本文節選自自媒體劉曉博說財經文章:《反超!登頂全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