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出發,劍橋歸來,他28歲回國全職擔任教授!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清華啟程,劍橋歸來,28歲回國全職擔任教授,他是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厲侃。
「出國就是為了更好地回國」
2010年,厲侃考入清華大學,他通過二次選拔進入錢學森力學班(即「錢班」)學習,這成為他科研之路的起點。「錢班學習有較高的容錯率,我可以嘗試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找到興趣點后。學校還會大力支持你進一步探索」。在這裡厲侃逐漸確定了未來發展的方向。
厲侃在清華讀書時
懷著這份信念本科畢業后,厲侃赴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從事理論與應用力學方向的研究,他鄭重寫下微信朋友圈簽名「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成為他海外求學的精神坐標。
在厲侃所鑽研的柔性電子領域,「封裝悖論」困擾學界10年傳統二維形態的電路一經封裝,便只能保留10%的可拉伸性,在實際應用中受到很大限制。
柔性電子器件的自組裝三維網路設計
厲侃獨闢蹊徑首次突破二維限制,利用力學屈曲讓平面導線蛻變為三維螺旋,封裝后其延展性躍升至131%以上,甚至可像彈簧般自如伸展和收縮,這項成果釋放了柔性電子澎湃的生產力,為其在航空航天等領域的應用,開闢了全新天地。
三維螺旋線藤蔓般連接電子器件
2019年博士畢業后厲侃赴劍橋大學開展博士后研究,在晶格材料的力學分析與設計方向成果斐然,在他即將出站求職時,國外頂尖平台紛紛拋出橄欖枝。但都被他婉拒。
2021年,28歲的厲侃毅然踏上歸途,全職加盟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擔任教授。
厲侃於劍橋大學開展博士后研究
拓展微飛行器應用邊界
歸國后,厲侃迅速將研究工作與國家需求深度對接,拓展三維柔性微飛行器新的邊界,三維柔性微飛行器在多領域展示出巨大的應用前景,但受驅動、控制等複雜模塊限制,微飛行器小型化極為困難,最小的微飛行器尺寸仍在6厘米左右。
研究成果「風傳種子啟發的三維微電子飛行器」被選為《自然》(Nature)的封面文章
厲侃受蒲公英種子啟發,設計出仿生風傳播種子的微飛行器,下落速度僅為雪花的八分之一,以極小的終端速度,實現較長的滯空時間,無需電池即可隨風飛行數百公里。這項新的研究將微飛行器的最小尺寸極限,從6厘米改寫至500微米以下。
集成空氣污染物監測系統的三維微飛行器
接下來,厲侃進一步賦予微飛行器,超遠距離通信和主動巡航能力設計出的微飛行器,具備類似植物種子的廣泛播撒特性,有望成為未來飛行器「物聯網」的節點,構建具有超高空間深度與時間廣度的,低成本實時監測系統。
目前厲侃已在《自然》(Nature)、《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今日材料》(Materials Today) 等期刊發表論文40餘篇。
為後來者點亮前路
歸國以來厲侃的研究持續瞄準國家重大需求,航空發動機,在臨近空間的極端環境和1000℃高溫的爆燃衝擊下如何實現安全監測是一項關鍵難題。
厲侃率隊攻關在尾噴管複雜曲面上成功實現柔性感測器,如皮膚般精準、可靠地集成「壓力、溫度、熱流,這在以前是完全測不到的現在我們可以對這些關鍵數據,做到實時的測量和重構」。
厲侃任教於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
從探索者到引路人,厲侃著力培養一支能挑大樑的研究團隊,他感恩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遇到了最好的老師,希望傳承甘為人梯的精神,為新生點亮前路。
厲侃鼓勵課題組的學生在學科交叉的試驗田中潛心耕耘,在力學、電路、電磁等科研領域勇攀高,令他欣慰的是「每個學生都慢慢找到了自己喜歡的方向並能為之全力以赴」。
厲侃課題組合影
厲侃形容科研攻關的過程就像企鵝一般,上岸前要先拼力深潛入海,潛得越深海水產生的壓力和浮力也就越大,最終蓄勢而上躍出海面。
厲侃期待未來繼續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服務民生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自己的力量「希望通過自己和團隊的共同努力,讓我國的原始創新領先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