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漲1萬億,阿里講了一個新故事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01、吳泳銘「氣場全開」
在2025雲棲大會現場,很多人感受到了阿里巴巴集團CEO、阿里雲智能集團董事長兼CEO吳泳銘的明顯變化。
吳泳銘是位低調的掌門人,執掌阿里后基本沒有接受過對外專訪。這次在雲棲大會上,他「氣場全開」,用接近半個小時的演講,高調地對外描繪了他眼中阿里的AI未來。演講中,他還罕見地用了PPT。
這距離吳泳銘接棒阿里巴巴集團CEO,重回管理一線正好兩年。2023年9月,吳泳銘一肩挑起了阿里管理重擔,上任三天後,他就發出全員公開信:「下一個十年,最大的變數是AI帶來的全行業深刻變革。我們必須在AI時代以再次創業的決心,重塑用戶價值。」AI成為他變革阿里的抓手之一。
目前,最令行業和資本市場關注的是,以2025雲棲大會為起點,阿里正在試圖重新定義AI時代的新規則。
吳泳銘在演講中提出,AGI(通用人工智慧)只是起點,全面超越人類的ASI(超級人工智慧)才是「終極目標」。
為此,他還拋出兩個判斷:大模型是下一代的操作系統,而超級AI雲(AI Cloud)就是下一代的計算機。他認為,AI將取代能源的地位,成為最重要的商品,驅動各行各業的日常工作,大模型的Token就成了未來的「電」。
阿里雲的目標則是建立這樣的「超級AI雲」,能為全球提供智能算力網路。對比2022年,到2032年阿里雲全球數據中心的能耗規模將提升10倍。
基於此,吳泳銘表示,阿里在「三年3800億元」的AI基礎設施建設計劃上,還將持續追加更大的投入。
此前,外界曾一度擔憂阿里對於AI投入3800億元資本開支的可持續性。如今,吳泳銘給外界吃了一顆定心丸:阿里對AI的投入不會降低,反倒會繼續加碼投入。
很長一段時間內,資本市場對阿里的估值邏輯,主要基於其電商業務。但在近兩年,隨著阿里雲和AI業務的重要性不斷提升,投資者對阿里的評估看點,更多體現在了其AI技術、雲業務增長和生態協同方面。
這次發布會上,吳泳銘用一場高調宣言,再次強化了阿里對AI資本投入的戰略決心,阿里股價隨之起飛。9月24日,阿里港股股價上漲9.16%,市值3.32萬億港元,一天時間市值就增加了將近3000億港元。截至9月25日,阿里巴巴9月份市值上漲了約10000億港元。
吳泳銘這次提出的「ASI」新敘事,顯得科幻范兒十足。但它應當如何落地?吳泳銘也有思考,他系統性地闡述了阿里眼中通往ASI的演進路徑:第一階段是「智能湧現」,AI通過學習人類知識具備泛化智能;第二階段是「自主行動」,AI掌握工具使用和編程能力以「輔助人」;第三階段是「自我迭代」,AI最終達到「超越人」。
阿里雲首席技術官周靖人在接受《財經天下》等媒體群訪時表示,實現ASI目前仍面臨多方面的挑戰與技術難題。「我們現在還處於第二個階段,讓AI能夠去做各種工具的使用,但這中間還存在很多的技術問題仍待解決。第三階段就涉及要讓模型去自我學習、自我完善,同樣還有很多的技術難題等待攻克。」
阿里展開的這幅藍圖,讓市場非常興奮:當行業還在熱火朝天地討論Agent(智能體)、暢想AGI何時到來時,阿里已經進一步把自己的AI戰略拉到了更加宏大敘事的高度。
和以往停留在一家「電商巨頭企業」的標籤不同,如今,AI技術突破已成為阿里股價核心驅動的重要因素。阿里巴巴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阿里雲智能集團收入達333.98億元,同比增長26%,創下近3年最高增速。
從AI投入力度方面來看,在阿里2026財年第一季度財報電話會上,吳泳銘曾表示,過去4個季度阿里已在AI基礎設施以及AI產品研發上累計投入超過1000億元。這也符合全球頭部廠商持續投入的態勢。
環顧行業來看,當前,無論是谷歌、微軟等海外巨頭,還是國內華為、位元組跳動等大廠,都在加強資本開支,投入到AI基建之中。全球TOP 3雲廠商(亞馬遜雲科技、微軟智能雲、谷歌雲)在2025財年預計資本開支累計超2650億美元,投資重點全面轉向智算中心和AI晶元。
與此同時,全球AI算力市場的棋局正在發生微妙變化。9月18日,全球AI晶元巨頭英偉達宣布與老牌半導體巨頭英特爾達成重大戰略合作,英偉達將以23.28美元/股的價格,向英特爾投資50億美元,共同開發AI基礎設施及個人計算產品。
9月22日,英偉達宣布了對OpenAI最高1000億美元的投資計劃。此前OpenAI已經與甲骨文達成了總額約3000億美元的算力採購協議。
這些美國科技巨頭,通過動輒千億美元的投資,構建起了包含大模型、雲基建和算力晶元在內的AI產業聯盟。市場普遍認為,美國巨頭的聯合,將通過「晶元硬體+軟體生態」的協同優勢加速AI算力迭代,進一步拉大和其他玩家的技術代差。
這對阿里的AI業務布局提出了更大的挑戰,但在資本市場上,與美國科技巨頭競爭,讓阿里有了一個更好的故事。
02、一口氣發布了7個模型產品
在這次雲棲大會上,從ASI的圖景,到通義模型構建「下一個Android系統」,再到Agent生態,以及支撐這一切的AI雲,阿里展現了一條層層遞進、邏輯鏈條明晰的AI戰略規劃。
吳泳銘指出,通義千問選擇開放開源的路線,目標是打造「AI時代的Android系統」。在最重磅的產品推出環節,阿里雲一口氣發布了7個模型產品更新,密度之大,打破了以往紀錄。
這次新推出的模型,分別是新一代旗艦模型通義千問Qwen3-Max、下一代基礎模型架構Qwen3-Next及系列模型、千問編程模型Qwen3-Coder、視覺理解模型Qwen3-VL、全模態模型Qwen3-Omni、視覺基礎模型Wan2.5-Preview系列、語音大模型通義百聆Fun。
其中,旗艦模型通義千問Qwen3-Max預訓練數據量達36T,總參數超過萬億,分為指令(Instruct)和推理(Thinking)兩大版本,新模型在中英文理解、複雜指令遵循、模型工具調用能力和編程能力上實現了突破,智力和情商都大幅提升,與此同時大幅減少了大模型幻覺。
Qwen3-Max預覽版在9月6日已經發布,其性能已躋身全球第三,超過了GPT5、Claude Opus 4等業內頂尖模型。
語音大模型通義百聆Fun則是新成員,它包括了語音識別大模型Fun-ASR和語音合成大模型Fun-CosyVoice。據介紹,Fun-ASR基於數千萬小時真實語音數據訓練而成,具備上下文理解能力與行業適應性。Fun-CosyVoice則可提供上百種預製音色,可以用於客服、銷售、直播電商、消費電子、有聲書、兒童娛樂等場景。
周靖人透露,阿里正在加速追趕海外巨頭的迭代節奏。「我們整個通義模型家族一直在和全球領先者你追我趕,像OpenAI、谷歌的相關模型都在加速迭代。AI在今天已進入到一個加速期。我們看到,整個行業各家模型能力提升速度目前仍然沒有任何減緩,不管是在工具使用、複雜的深度推理等等,各家模型都有長足的進步。」
除模型層外,Agent(智能體)也是阿里AI服務能力在產業端落地的重要場景之一。此次大會上,阿里雲百鍊也迎來了升級,過去一年,阿里雲百鍊平台的模型日均調用量增長了15倍。
Agent毫無疑問是今年AI創新領域最值得關注的話題。國內其他頭部廠商如百度、騰訊、位元組跳動等都推出了Agent平台,面對激烈的市場生態位競爭,阿里雲意圖通過差異化優勢來脫穎而出。
阿里雲百鍊高級產品專家徐志遠告訴《財經天下》,阿里百鍊平台依託於阿里雲過往服務不同規模企業的經驗,在加密安全和隱私性方面具備企業級保障能力;它全線鏈路都是自研的,可保障在企業構建Agent的過程中,關鍵環節自主可控、協同前進;基於阿里雲的開放性,過往企業在Agent中落地、實踐的經驗,也會通過百鍊平台生成更容易復刻、遷移的Agent實踐模板,降低中小企業Agent化的啟動成本。
關於百鍊平台未來的技術規劃和演進路徑,徐志遠向《財經天下》表示,未來半年至一年內百鍊平台將朝三個方向演進,包括Agent的自主決策、多次反思和循環執行,多模態長期記憶能力的加強以及多模態模型與物理世界連接的強化。
徐志遠認為,Agent將從預定義編排和單次決策邁向自主決策、多次反思和循環執行,從而提高其在複雜任務場景下,完成任務的廣度和深度。同時,模型能處理的數據形態和體量會越來越大,這就需要加強多模態長期記憶能力,未來將有大量的人和真實性交互的信息可以通過AI硬體設備來獲取並儲存,這樣的設備或將成為人類的第二大腦,加速人類對視覺信息處理的速度和效率。
03、阿里雲能否扛起大旗?
作為阿里巴巴集團內人工智慧技術落地與商業化的核心平台,阿里雲的商業化能力格外引人注目。
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將電商業務交給蔣凡實際掌舵,卻親自兼任阿里雲智能集團董事長和CEO,可見其對這個板塊的重視程度。吳泳銘是阿里巴巴「十八羅漢」之一,早年長期主導集團技術體系,由他掌舵阿里雲,引領集團的AI發展,實為不二人選。
根據Omdia報告,在中國AI雲市場中,包括阿里雲、火山引擎、華為雲、百度AI雲和騰訊雲在內的前五大廠商總計佔據超過75%的市場份額,其中阿里雲以35.8%的份額,位居行業第一。
不過,阿里雲的領先地位也在面臨一定衝擊。站在2025年的AI風口上,每一朵「雲」都在奮力爭先。如火山引擎僅用兩年時間就衝到了市場第二位,份額達到14.8%,增長勢頭十分迅猛。排在第三的華為雲市場份額為13.1%,也是同樣的野心勃勃,在政企市場競爭力十足。
在雲廠商競爭捲入深水區的當下,僅靠單一強項已經無法打動挑剔的客戶。對於雲廠商而言,其競爭的重點將是:誰能提供最穩定、最高效的算力集群?誰能提供最優秀的基礎大模型能力和服務?誰能打造出最繁榮的AI應用生態?
算力一直是大模型競爭的基礎,也是模型訓練開支的大頭。這次大會上,阿里雲展示了其超大規模集群、分散式訓練、推理加速等能力,並首次展出單櫃支持144個計算節點的高密度AI伺服器和新一代高性能網路架構HPN8.0。
與此同時,阿里雲通過牽手英偉達,加強構建生態的繁榮度。2025雲棲大會召開首日,阿里雲宣布了與英偉達在Physical AI(物理AI)領域達成合作的消息,瞄準了AI落地的下一個關鍵領域——讓AI學會與真實世界交互。
據透露,阿里雲人工智慧平台PAI將集成英偉達Physical AI軟體棧,為企業用戶提供全鏈路平台服務,以縮短具身智能、輔助駕駛等應用的開發周期。
從今年的雲計算收入來看 ,阿里雲的AI業務變得更會賺錢了。阿里2026財年第一季度數據顯示,阿里雲業務季度收入同比增長26%至333.98億元,增速創三年新高;在AI相關收入連續八個季度三位數增長的帶動下,該季度AI收入占外部商業化收入的比例已超過20%。
但從整個集團佔比來看,2025年財年數據顯示,阿里雲在阿里集團營收佔比約12%,利潤佔比約5%。
未來,只有阿里雲在阿里集團的營收和利潤佔比更高,資本市場對阿里「AI巨頭」的光環才能持續認可。
吳泳銘判斷說,未來全世界可能只會有5~6個超級雲計算平台。看起來,阿里想要成為其中的一個。但也正如他在雲棲大會發言中最後所說,「一切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