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萬人逃離湖南 22萬人離開吉林 山東跑了42萬

京港台:2025-9-20 21:48| 來源:風雲史跡 | 評論( 7 )  | 我來說幾句

29萬人逃離湖南 22萬人離開吉林 山東跑了42萬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身邊的同學、親戚、老同事,在不經意間,正一個個地離開。

  山東,一年跑了42萬人,吉林也走了22萬,這些走掉的人,不是去旅遊,而是永久性的搬家。

  本以為他們會去北上廣這些一線城市,沒想到他們的落腳點令人意外。

  那麼在這場人口大遷徙中,到底哪些城市成了最後贏家呢?

  «——【·人都往哪兒跑了?·】——»

  要說最大贏家,肯定是廣東,僅一年就增加了74萬人!

  畢竟廣東可被看作是「最能生孩子」的省份,在全國生育率都在降低的時候,只有廣東人逆勢而行。

  

  2024年廣東出生人口113萬,出生率8.89‰,全省死亡人數66萬,新生人口幾乎是死亡人口的2倍,其出生率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而且作為全國經濟第一大省,擁有廣州、深圳兩座一線城市,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是當之無愧的「就業蓄水池」。

  2024年廣東二三產業單位總量達465.9萬個,過去5年新增就業崗位675萬個,涵蓋製造業、科技、服務業等多個領域,能滿足不同技能層次的外來人口就業需求。

  不僅如此,「南下」本來就是很多年輕人的發展方向,物價溫和不「啃」錢包,房價卸下大半壓力,經濟重擔一下輕了不少。

  更何況,醫保等民生政策的有力托底,更讓人多了份踏實。

  

  當然,浙江省同樣表現出色,浙江2023年的常住人口已經達到6627萬,比2018年多了354萬。

  這麼多勞動力進來,工廠能開足馬力生產,服務業也越來越興旺。

  就拿浙江的服裝廠來說,有了足夠的工人,訂單再多也能按時完成,老闆賺錢了,工人工資也漲了,當地的經濟自然就越來越紅火。

  而且這些城市為了吸引人才,還推出許多極具吸引力的政策。

  浙江針對對應屆畢業生直接選擇發錢,本科1萬元、碩士3萬元、博士10萬元,還為新引進應屆大學生提供1萬元/年的租房補貼,符合條件可領取3年。

  

  這些城市不會將打工人當成「牛馬」存在,而是站在他們角度為其考慮,這麼貼心的操作,吸引不少人前往。

  

  除此之外,在大家刻板印象中偏窮的貴州,竟也成為了這場人口遷徙中的「贏家」。

  以前的貴州,確實窮得讓人心疼,到處是喀斯特石頭山,像樣的路都沒幾條。

  山裡的獼猴桃熟了運不出去,爛在地里只能餵豬,孩子們要走兩小時山路才能到學校,600多萬貧困人口散落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區。

  那時候別說外人來工作,連本地人都想盡辦法往外跑,每年春節后,汽車站擠滿了背行囊的打工者,能走出大山就算有本事。

  但從2013年開始,貴州人民開始整改執行「破局三件套」。

  貴州人憑著「扛起大道上青天」的狠勁,在石頭縫裡鑿出了高速路。

  2015年底,貴州成了西部第一個實現縣縣通高速的省份,到2022年高速里程已經有8331公里。

  別小看這條路,以前從貴陽去黔東南的千戶苗寨要顛簸大半天,現在高速直達,遊客量翻了十倍。

  

  現在貴陽經開區已經有46家大數據安全企業,光2024年就賺了4億元,不少年輕人不用外出,在家門口就能做數據標註、客服這些白領工作。

  現在的貴州,再也不是大家印象中那個窮山溝了。

  有些地方順勢水漲船高,有些地方卻在向低處滑落,這幾座城市居然肉眼可見的「消失」。

  «——【·為什麼留不住人?·】——»

  2024年湖南常住人口數據出爐,6539萬的數字較上年減少29萬,加上2023年減少的36萬,兩年間整整54萬人口消失,相當於一個中等規模縣城憑空蒸發。

  與此同時,河南民間那句「一定要走出河南」的吶喊,道出了兩省份驚人相似的發展困境。

  

  湖南雖然是魚米之鄉,但除了長沙,其他城市的經濟發展相對滯后。

  年輕人在老家找不到好工作,只能背井離鄉,吉林更難,作為老工業基地,傳統產業轉型慢,新興產業還沒成氣候,十年間全省人口減少了434.68萬,比一個哈爾濱市的人口還多。

  而且吉林的汽車、化工等傳統產業雖然在升級,中車長客的高鐵賣到了全世界,一汽也在搞新能源汽車,但這些產業能吸納的就業有限。

  湖南的工程機械很厲害,但除了長沙周邊,其他地方還是以農業為主,年輕人覺得沒前途。

  

  數據顯示,湖南外出務工人員達804萬,其中60%流向廣東,其餘分散在浙江、上海等地。

  因為年輕人發現,廣東的電子廠、浙江的服裝廠公司遍地都是,隨便找個工作都比老家掙得多。

  且湖南的好學校、大醫院幾乎都在長沙,吉林的優質資源全堆在長春。

  邵陽的家長為了孩子上學,寧願在長沙租小房子陪讀;吉林市的病人要做手術,可能得跑到長春去。

  這種「一家獨大」的發展模式,逼著人們向大城市聚集。

  

  與湖南情況驚人相似的河南,河南常年有1610萬務工人員在外打拚,而這些背井離鄉的河南人中,不少是為了下一代的教育而選擇「遷徙」。

  2024年河南高考數據顯示,文科一本線高達521分,理科一本線511分,而二本線文科428分、理科396分。

  同樣的分數在河南與在其他省份的錄取結果天差地別,511分在河南剛夠一本線邊緣,在青海、寧夏等地卻能穩進985、211院校。

  這種殘酷的教育內卷,讓「一定要走出河南」成為刻在當地人骨子裡的執念。

  河南考生面臨的不僅是高分數線,更是極低的錄取率,數據顯示,河南高考人數常年位居全國前列,但985、211高校在豫招生名額相對較少,形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慘烈局面。

  許多家庭為了孩子教育,不惜舉家搬遷到高考壓力較小的省份,或者送孩子去外省讀高中。

  其實說到底,這場人口大遷徙其實是經濟規律在起作用,人口總是向機會多、收入高、生活好的地方流動。

  國務院的戶籍改革只是順水推舟,讓這個過程更順暢了。

  現在的人口流動不再是簡單的「孔雀東南飛」,而是呈現「就近遷移」和「強省會聚集」的特點。

  未來最有希望的,可能是那些既能承接產業轉移,又能提供優質生活的城市。

  

 

        更多大陸資訊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9 04:2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