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走人,外資葯企也開始大撤退了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9月12日,醫藥圈傳出一個重磅消息。百時美施貴寶(BMS)要把中美上海施貴寶製藥有限公司60%的股權賣給高瓴資本,連帶著博路定、百服寧、施爾康這些老牌藥品一起打包出售。按計劃,這筆交易會在2026年初敲定。
中美上海施貴寶1982年成立,是改革開放后第一家中美合資製藥企業。如今這家43年老企業要換主人,意味著一個時代即將結束。
回頭看,西安楊森2023年改名「強生創新製藥」,中美史克今年7月也退出歷史舞台。改革開放初期進入中國的三大合資葯企,如今只剩下中美上海施貴寶還頂著原來的牌子,而這次交易完成後,這個牌子大概率也要換了。
跨國葯企在中國的玩法正在發生變化,從過去的直接經營轉向更輕便的模式。
中美上海施貴寶的來頭不小,1982年成立時,它比西安楊森、中美史克都早,算是外資葯企進入中國的先頭部隊。當年美國施貴寶公司和上海醫藥工業公司合資搞這個項目,在那個年代絕對算得上新鮮事。
這家企業給中國醫藥市場帶來了不少好東西,卡托普利是國內第一個「普利類」降壓藥,二甲雙胍至今還是糖尿病患者的常用藥,恩替卡韋「博路定」曾經是治療乙肝的重要武器。
大眾更熟悉的可能是「施爾康」維生素和「百服寧、感冒藥,這些在藥店隨處可見的OTC產品,很多人從小用到大。
資料圖
抗生素領域,中美上海施貴寶也有過高光時刻。「先鋒6號」頭孢拉定、「施復捷」頭孢丙烯,還有當年很厲害的第四代頭孢「馬斯平」,都是這家企業的產品。靠著這些葯,企業在2016年達到營收峰值,年收入47.2億元。
其還在行業里開了不少先河,第一個建專業銷售隊伍,第一個搞醫生學術推廣,第一個做非處方葯推廣團隊,第一個拿到FDA認證把中國生產的西藥賣到美國。這些在當年都是很前衛的做法,後來被很多企業效仿。
不過好景不長,近幾年國家推行帶量採購,這家企業的日子越來越難過。2020年第三批集采,卡托普利、二甲雙胍的仿製葯價格被打到一分錢一片,中美上海施貴寶的原研葯根本沒法競爭。博路定也沒逃過這一劫,恩替卡韋進入集采后,價格跳水,市場份額大幅縮水。
面對仿製葯的衝擊,公司甚至主動放棄了一些產品。2019年,中美上海施貴寶以原材料短缺為由,停產「馬斯平」並取消全國供貨。雖然還有其他產品在生產,但價格優勢沒了,品牌也顯得有些過時。
BMS這次出售並不突然,背後有清晰的商業邏輯。從財報看,BMS今年上半年收入234.7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48%。主要原因是老葯面臨仿製葯競爭,美國醫保政策調整也有影響。
公司正在重新布局,計劃2027年前削減35億美元開支,裁員2000多人,砍掉十幾個在研項目。同時押注新葯,特別是Opdivo這類免疫腫瘤藥物。把SASS這些老產品賣掉,能騰出資源專心做創新葯。
高瓴資本接盤也不奇怪,這些老葯雖然過了專利期,但在中國市場還有不錯的認知度。重新整合團隊,壓縮成本,依然能產生穩定收入。更重要的是,拿下SASS意味著獲得現成的醫院准入和醫生關係,這些渠道資源比藥品本身更值錢。
這種模式已經有成功案例,康橋資本旗下的海森生物就專門收購跨國葯企賣掉的成熟產品,通過整合降本,讓老葯重新盈利。輝瑞把老葯業務分拆成Viatris,阿斯利康研究過把中國業務單獨上市,GSK、諾華也在甩掉老產品專攻創新葯。
這反映出跨國葯企在中國策略的根本改變,以前是什麼都自己干,現在更像「輕資產運營商」,只管新藥引進和學術推廣,生產和老產品交給別人。本土資本則用老葯養活現金流,再去布局新的增長點。
BMS郵件里說這是「不斷演進的網路戰略」,說白了就是要專註核心業務。公司提出的「中國2030戰略」目標是5年內引入近30個創新葯,這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賣掉SASS這些「包袱」,能更好地配置資源。
這種變化還會繼續,隨著中國製造業對外資全面開放,跨國葯企可以獨資進入,合資模式的歷史使命基本完成。未來幾年,估計還會有更多外資選擇退出合資,要麼專心做創新葯代理商,要麼把生產外包給本土企業。
對本土企業來說,這是機會也是挑戰。機會在於能拿到現成的產品和渠道,挑戰在於如何在激烈競爭中保持盈利。不過從目前趨勢看,本土資本正在醫藥領域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次高瓴接盤SASS只是一個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