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銷歐洲有多風光,內銷中國就有多慘

京港台:2025-9-20 03:14| 來源:風傳媒 | 評論( 1 )  | 我來說幾句

外銷歐洲有多風光,內銷中國就有多慘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兩年一度的慕尼黑德國國際車展「IAA」於14日落幕,展覽結合城市地標,舊城區的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前廣場展示BMW全新的iX3電動休旅車,Mercedes-Benz升級版純電休旅車GLC則在慕尼黑王宮的品牌展區亮相。

  不過在郊區的主要展區慕尼黑展覽中心,中國的新興品牌鋒頭卻壓過德國老牌車廠,以創新、價格相對低廉的電動車吸引全場矚目,比亞迪(BYD)、小鵬汽車、長安汽車、東風汽車等廠牌紛紛宣布要歐洲是主要出口對象。然而中國車廠在歐洲的亮眼表現,與中國國內的慘淡形成鮮明對比,產能過剩造成價格戰愈演愈烈。

  中國電動車蓬勃發展,根源在於中國政府在背後大力推動,將其推向全球汽車產業的前沿。《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分析,15年前中國政府意識到國內廠牌無法與外國燃油車競爭,轉而以大量補助、研發支持等政策培植電動車產業,結果投資大幅增加,數十家新廠牌站穩腳跟,今年中國電動車的銷售量上看全球60%。

  目前中國約130家自動車廠牌互相競爭,不過生產量都不高;如果產線火力全開,他們生產的自動車數量會是實際消費者的兩倍。產能過剩的結果就是嚴酷的價格戰,日本野村證券統計,過去兩年間,平均新車售價跌幅約19%,來到2.3萬美元左右,某些車款甚至一次調降35%售價。儘管汽車銷量仍在成長(今年預估成長7%,約2400台),車廠獲益卻在減少,甚至愈虧愈多。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2025年前五個月,中國汽車產業(包括外國廠牌)的凈利比去年同期減少12%至1780億人民幣。就連中國最成功的車廠也感受到壓力,今年上半年,佔中國市場約十分之一的吉利汽車凈利減少14%,而中國最大車廠比亞迪在9月1日公布第二季度營收成長14%,凈利卻銳減30%,上游供應商也受到價格戰波及,有些廠商因為車廠延遲付款長達六個月而宣告倒閉。

  外國車廠過去曾主導中國市場,中國廠牌快速崛起后的創新速度令他們難以招架,近年銷售狀況更是不盡人意。2020年中國車廠在本土市場的市佔率為34%,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25年前四個月這個數值大幅成長至69%。削價戰使外國車廠的競爭力下降得更快,瑞銀(UBS)分析師胡梅爾(Patrick Hummel)就指出,外國車廠「無法在價格戰之中與本土廠牌抗衡」。

  

  2024年10月11日,北京的電動車充電站。(美聯社)

  龍頭車廠主動大幅調低售價 中國當局試圖遏止降價潮

  中國政府大力支持的汽車產業,如今產業遭遇瓶頸,令當局深感擔憂。今年五月比亞迪降價引發新一輪的競相削價,引發官媒與產業組織對於「內卷」的抱怨,到了六月,北京當局召集車廠代表,試圖遏止降價潮,並催促他們付款給供應商,數家大型廠牌承諾在60天內付款。

  然而削價競爭似乎看不到盡頭,即便政府部門與產業組織呼籲中國車廠節制減價,但各廠牌仍採取免費保險、零利率貸款、免費充電等間接方式繼續削價競爭,比亞迪執行副總裁李柯(Stella Li)指出中國車廠「太多了」,在她看來,近百家廠牌需要「排除」,而就算中國只剩下20間車廠,可能也還是太多了。

  

  中國車廠比亞迪(BYD)在慕尼黑車展展示自家電動車。(美聯社)

  不過所謂的「排除」可能不會即刻發生。中國政府長久以來一直嘗試推動國有企業合併,2018年長安汽車、東風汽車和一汽—大眾(FAW)三家車廠合併的傳聞流出,不過2025年稍早,長安和東風合併的計劃告吹,兩間車廠所在省份的政府都不願屈居對手之下,既承擔失業潮的風險,又得放棄大廠可觀的稅收收入。中央政府不願意與地方政府衝突,於是暫緩合併計劃。

  2010年代中國當局提供低利率貸款等豐厚的獎勵措施扶植汽車產業,吸引許多小型車廠投入發展,儘管今日不少新創公司破產,眾多虧損嚴重的廠牌仍咬緊牙關。其他車廠不太可能承擔風險收購這些小型廠牌,北京當局可能正施壓地方政府停止資助這些搖搖欲墜的小廠,但就如諮詢工資「中國汽車洞察」(China Auto Insight)常務董事塗樂所說:「糟糕公司的倒閉速度還不夠快。」這些勉力經營的車廠可以繼續提供就業機會,對地方黨委的政治地位有所助益,因此地方黨委也會傾盡全力保全汽車產業。

  不過,價格戰可能會讓實力最堅強的比亞迪、奇瑞汽車、吉利汽車等廠牌繼續領頭,小鵬汽車和理想汽車等新創廠牌展露頭角,還有華為、小米等科技公司也成功拓展汽車產業。資深分析師指出,最好的企業能夠調整成本結構,以調適愈來愈低的售價,也有許多公司轉向出口尋求更高的毛利。智庫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數據顯示,2021至2024年間,中國汽車出口數量遽增為四倍,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2025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量接近350萬,較去年同期成長18%。

  2024年歐盟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加征關稅,以補償不公平的補貼造就的競爭優勢,儘管如此,歐洲仍是中國電動車的主要出口市場,撐過國內殘酷價格戰的中國車廠,有辦法承受歐盟加征的關稅。根據市場研究機構「施密特汽車研究」(Schmidt Automotive Research),2024年上半年中國車廠在西歐的市佔率為3.1%,2025年上半年則增加至5.2%。

  相較之下,仰賴中國市場的外國車廠則陷入困境,美國福特(Ford)和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在國內受到100%關稅保護,其在中國市佔率逐漸萎縮;歐洲車廠無論在中國或在歐洲市場都每況愈下,日產汽車在中國業務嚴重衰退,日本豐田的表現比大多數外國廠牌要好,不過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也漸漸下滑。價格戰持續,迫使汽車產業龍頭追求精簡、高效、創新,這代表中國最堅強的車廠會繼續在中國本土與海外市場蓬勃發展。

        更多金融財經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3 03:3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