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單500到2500元,月入過萬,「外包兒女」火了

京港台:2025-9-19 08:53| 來源:廣州日報 | 評論( 2 )  | 我來說幾句

1單500到2500元,月入過萬,「外包兒女」火了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假如有一天,

  父母生病或受了委屈,

  而自己遠在千里之外,

  無法及時在場,怎麼辦?

  失獨老人在養老院受到欺凌,

  怎麼辦?

  近日,一種名為「外包兒女」的新職業形態出現,既能讓親生子女找人代替自己陪伴爸媽,也能幫助老人解決實際問題。

  給老人當「假兒子」月入過萬

  據報道,近日,遼寧大連的一男子組建「保鏢團隊」在社交媒體上走紅。他們身穿黑衣,虎背熊腰,常常拎著禮品出現在養老院、老舊小區或醫院等場所。

  

  來源:法治進行時視頻截圖

  這些「白社會大哥」與老人毫無血緣關係,卻能陪老人看病、買菜、聊天逗樂,必要時還出面調解鄰里矛盾,更能震懾別有心思的護工、保姆,成為老人身邊「看得見的依靠」,被稱為「外包兒女」。

  據了解,這個團隊服務一次收費500元到2500元,月入能夠過萬,團隊人員從最初的9人發展到超1000人,退伍軍人和律師重點考慮。目前,該團隊已在全國多個城市設立分部。

  

  來源:法治進行時視頻截圖

  超一半老人無人陪伴

  「外包兒女」成「剛需」

  「外包兒女」這事兒能出現,甚至能火,根本上還是因為社會有這個「痛點」,就像不少人指出:這是剛需。

  先來看一組數據,截至2023年末,空巢老人佔比已經超過一半,部分地區甚至超過70%。在《老年人監護問題研究報告》調查的1611名對象中,長期空巢老年人約佔40%,多數老年人認為自己生活照料情況一般或不足,存在養老擔憂。陪伴,成了老人們最真實的渴求。

  從兒女的視角看,誰不想守著爹媽盡孝?但現實中,為了生計、前途,多少人背井離鄉,成了「千里之外的兒女」。父母生病、受委屈,自己干著急回不去,那種無力感,當過兒女的都懂。過去只能推了工作回家看看,可現在工作節奏這麼快,飯碗也不是鐵打的,哪能說走就走?

  所以,「外包兒女」這種服務出現,給遠方的兒女們遞上了一根「救命稻草」,也讓失獨老人有了希望。有人能替自己去看看爸媽,陪他們嘮嘮嗑,甚至在他們受欺負時「撐撐腰」,這對於子女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心理慰藉。這本身也是社會服務的一種靈活反應。

  不過,也有觀點指出,「外包兒女」不是持證上崗的護工,護理知識欠缺,遇到突髮狀況很難正確應對;「外包兒女」相處過程中易引發財產糾紛,牽涉法律問題。另外,「外包兒女」畢竟不是親生子女,靠金錢維繫的親情一旦疏離,還可能對老人的心理造成傷害。

  付費背後的養老之困應被看見

  其實,「外包兒女」業態的出現,絕非偶然的獵奇,而是社會結構深刻變革下的產物,其本質是通過市場化的服務將情感勞動轉為可供購買的服務。

  有不少空巢、獨居老人,一方面正面臨著「有錢無伴」「有房無家」的困境,亟需精神上的陪伴支撐;另一方面隨著現代社會數字化程度越來越高,他們中的大部分在面對移動支付、網路掛號等數字產品時往往感到力不從心,迫切渴求有人能在他們生病等突髮狀況發生時陪伴左右進行幫助。

  在這種困境和需求下,「外包兒女」業態的出現,既是市場對需求的敏銳捕捉,將本屬於親情範疇的「情感勞動」轉化為可供交易的產品,也是老年人主動尋求外界幫助的一種嘗試。

  而從深層次來說,其背後反映的還是我國養老體系中長期存在的精神贍養缺位問題。

  當前,老年人的需求結構正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養老服務還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當前養老保障體系多聚焦於經濟補貼、醫療護理等剛性需求方面,對老人們需要的精神陪伴等軟性需求關注不足,社區養老服務、專業心理關懷等公共服務覆蓋不足,導致「外包兒女」成為無奈之下的替代品,這背後是我國在精神贍養方面存在的供給短板。

  可以說,「外包兒女」業態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養老之路。不過,這絕對不能替代真正的親情關係,解決其背後的養老困境也需要跳出市場化代償的單一思路,從家庭、社會出發共同尋找破局之路。

        更多大千雜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9 04:2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