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重磅預警 普通人的好消息

京港台:2025-9-5 00:35| 來源:羅sir財話 | 我來說幾句

高盛重磅預警 普通人的好消息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原油價格下跌,石油也必然會相應下跌。

  石油的重要性在今天不言而喻,儘管越來越多新能源不斷出現,但石油作為能源戰略的一部分,仍然非常重要。

  而高盛眼下針對石油的預測,更像是全球局勢複雜變幻的一個縮影。

  高盛在2025年8月26日發布的客戶報告中做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預測:到2026年底,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將跌至每桶50美元出頭的低位。這一預測基於高盛對全球原油市場供需關係的深入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幾個關鍵因素:

  第一,就是供應過剩加劇。這是高盛預測的核心依據。高盛報告指出,從2025年第四季度開始到2026年底,全球每日將出現180萬桶的原油過剩。

  這種供應過剩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OPEC+國家持續增產,特別是沙特、俄等主要產油國為維持市場份額而保持較高產量;二是非OPEC國家如美國、加拿大、巴西等國的頁岩油及深海油田項目持續釋放產能。這種供需失衡將導致全球原油庫存累計增長近8億桶,其中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將貢獻約三分之一的庫存增長,達到2.7億桶。

  

  第二就是需求增長放緩。

  高盛分析認為,OECD國家本身對石油需求正在減弱,這主要源於經濟疲軟與貿易摩擦的影響。美國服務業PMI已降至九個月低點(50.8),疊加川普「對等關稅」策略,儘管豁免油氣進口,但工業品成本傳導仍壓制用油需求。此外,能源轉型加速也削弱了原油需求彈性,石油在能源需求中的佔比首次跌破30%,新能源替代也正在改變能源消費結構。

  最後就是庫存累積與價格機制的相互作用將進一步推動油價下行。

  高盛指出,2025年油價可能仍能維持在當前遠期合約價格附近(約70美元/桶),但這種平衡將在2026年被打破。隨著庫存繼續累積,布倫特油價的「公平價值」將從當前的70美元區間下移至50美元區間,特別是在2026年庫存繼續累積的背景下,價格有望低於當前遠期合約水平。

  要理解高盛的預測,就必須要分析當前原油市場的供需狀況以及未來的演變趨勢。

  在供應方面,2025年全球原油供應呈現多元化增長格局。根據IEA、EIA和OPEC的預測,2025年全球原油供給預計將比2024年增加約180萬桶/日,達到10400萬桶/日左右。

  其中,美國頁岩油產量持續復甦,2025年非OPEC+供應增量預計達110萬—150萬桶/日,遠超需求增速。OPEC+國家雖然面臨內部協調壓力,但在油價相對堅挺(65美元/桶上方)的現實條件下,增產意願強烈,若9月增產幅度突破30萬桶/日,意味著突破了220萬桶的預期增產空間,將對市場形成衝擊。

  需求方面,全球原油需求增長也面臨多重挑戰。目前一些機構已經集體下調2025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速至0.3%,遠低於歷史平均水平。

  這主要源於:一是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特別是一些主要經濟體面臨結構性調整;二是能源效率提升和替代能源發展,如電動汽車滲透率快速提升;三是工業用油需求受貿易摩擦和產業轉型影響。

  國際能源署也預測,全球原油需求將於2029年達峰,2030年供應過剩或達800萬桶/日,結構性過剩壓力還將持續。

  

  原油價格下跌,對普通消費者來說,當然是重大利好。

  首先就是它會直接降低交通出行成本。

  汽油價格與原油價格高度相關,當布倫特原油價格從70美元跌至50美元時,國內成品油價格將相應下調。以中國為例,若油價下調230元/噸,加滿50升油箱可節省9-12元,對於月均行駛2000公里的普通車主,每月油費支出可減少約29元。

  對運輸行業來說,重型卡車(月均2萬公里)燃油成本每月可減少約1400元,這部分成本節約最終會傳導至商品價格,讓消費者間接受益。

  另外,石油價格下跌也會降低生活消費品價格。

  原油作為基礎原材料,其價格下跌將降低石化產品(如聚酯、PTA)的生產成本,進而影響塑料製品、化纖服裝、日化用品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商品價格。物流運輸成本下降也會反映在商品零售價格上,特別是對運輸成本敏感的生鮮食品、電子產品等。這種價格下降效應在通脹時期尤為珍貴,能夠有效緩解居民生活成本壓力。

  最後,石油價格下跌還會導致可支配收入增長。

  原油價格下跌通過降低生產和運輸成本,有助於緩解整體通脹壓力。在工資增長相對穩定的情況下,通脹放緩意味著居民實際購買力提升。根據測算,油價每降10%,中國GDP增速可提高0.15個百分點,這種宏觀經濟環境的改善最終會轉化為就業機會增加和收入水平提升。對於低收入家庭,能源支出占收入比例較高,油價下跌的邊際效益反而更為明顯。

  隨著能源成本下降,家庭在交通、取暖等方面的支出減少,可將更多資源用於教育、健康、娛樂等提升生活質量的領域。航空運輸成本下降也可能帶動旅遊價格下調,使更多人能夠負擔長途旅行。在冬季,取暖費用降低對北方居民尤為重要,也能夠減輕季節性支出壓力。

  儘管原油價格下跌對消費者總體有利,但也存在一些潛在風險和挑戰需要關注。

  首先就是國內能源行業可能會承壓。當國際油價低於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設定的「地板價」(40美元/桶)時,煉油企業利潤會被政策截流,可能導致油企虧損風險上升。同時,油價跌破60美元/桶時,煤制烯烴等項目的盈虧平衡線可能被擊穿,部分企業被迫停產,影響相關就業。

  除此之外,低油價還會削弱新能源汽車的經濟性,2025年4月新能源車銷量就曾環比下降15%,這可能影響清潔能源投資節奏,與「雙碳」目標形成矛盾。長期來看,這種影響可能是暫時的,因為能源轉型的根本動力來自環保要求和科技進步,而非單純油價波動。

  對那些產油國來說,石油價格下跌也會帶來影響。依賴石油收入的產油國(如沙特、俄)在油價下跌時必然也會面臨財政壓力,沙特2025年第一季度石油收入已下降18%,財政赤字達156.5億美元。這些國家的經濟困難可能通過貿易、投資等渠道影響全球經濟,間接波及消費者。

  

  高盛關於2026年原油價格將跌至50美元的預測,建立在對全球能源市場供需關係的嚴謹分析之上。這一預測如果成真,將對全球經濟格局和普通消費者生活產生深遠影響。

  從消費者角度看,原油價格下跌無疑是重大利好,能夠直接降低交通、生活成本,提升實際購買力,支持消費升級。但同時也應該看到,低油價環境可能帶來的產業結構調整風險和新能源發展短期受挫等挑戰。

  展望未來,原油市場將面臨供應過剩與能源轉型的雙重壓力。在可預見的2025-2026年,隨著OPEC+持續增產和非OPEC國家產能釋放,疊加需求增長放緩,油價下行壓力確實較大。

  最終,原油價格走勢將取決於供需基本面、地緣局勢、能源等多重因素的複雜互動。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理解這些影響因素及其傳導機制,有助於更好地把握油價變化帶來的機遇,做出更明智的消費和財務決策。

  總體而言,對普通人來說,這仍然是重大利好。

  

        更多金融財經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11 08:0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