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的系統,說崩就崩了

京港台:2025-8-28 03:51| 來源:西坡原創 | 評論( 14 )  | 我來說幾句

好好的系統,說崩就崩了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文|西坡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現象,或一種組合是重複發生過的:短命大一統王朝+長命大一統王朝。我認為這是我們的歷史最能給人啟發的地方,每次琢磨都覺得意味無窮。

  劇情梗概是這樣的:

  長時間的分裂之後,一個統一王朝橫空出世,煊赫一時,所向披靡。但這個王朝只能持續很短的時間,便轟然倒地。在它的殘軀之上,各種勢力勃然興起,相互征伐。最後其中一支力量統一全域,開啟一個幾百年的強盛王朝。

  后一個王朝不僅是替代了前一個王朝,而且在很多方面繼承了前一個王朝的創舉。前一個王朝像是后一個王朝的預演,又像是后一個王朝的老師,更準確的比喻是大體老師。更有諷刺意味的是,後者用來打天下的力量也是前者直接「贈予」的。

  最有代表性的兩個組合就是「秦-漢」與「隋-唐」。

  秦朝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結束戰國分裂局面,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推行郡縣制,修築萬里長城、靈渠、馳道,營建咸陽。統一文字、度量衡。但是二世而亡。

  隋朝結束魏晉南北朝長達三百多年的分裂,再次統一中國。建立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開鑿大運河,修築長城,營建大興城。推行均田制、租庸調製。同樣二世而亡。

  很多人都知道,楚漢之爭是兩個楚國人的戰爭,但很少人意識到,楚漢之爭其實也是秦地對六國的又一次征服。

  劉邦率先進入關中,但是鴻門宴之後,項羽又把地盤搶走了。只不過項羽在咸陽大肆焚掠之後,自己就走了,留下三個秦人的叛徒統治關中,當然還留下兩個成語「衣錦夜行」和「沐猴而冠」。

  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後,重新佔領關中,自己率軍出關和項羽爭霸,留下蕭何經營大本營。劉邦一次次被項羽清空兵力、裝備和糧餉,蕭何又一次次給他填滿。也就是說,劉邦是依靠秦地的人力與物質資源,地理優勢和制度優勢,奠定了漢朝的基業。

  蕭何進入咸陽之後,派人收集保管秦朝的律令、戶籍、地圖、典籍文書等。項羽進入咸陽后,只想回老家顯擺。其實劉邦和項羽沒太大差別,劉邦也不信任韓信,最後也回老家顯擺一場,只不過劉邦可以暫時忍耐。

  唐對隋的「接管」就更加不用多說了。李家和楊家本就是親戚關係,同出於關隴貴族集團。

  雖然秦隋都是短命王朝,但無論他們的長城、大運河這些物質成就,還是郡縣制、科舉制、均田、租庸調這些制度框架,都被後來者繼承了。漢承秦制,唐也承了隋制。

  自己播下的種子,收穫果實的卻是別人。想一想當然是心裡很不平衡的,假如秦隋也有粉絲的話。但是看一看秦末和隋末的情況,亡國之兆都非常明顯。

  古代史書上總結秦末和隋末的教訓,都傾向於強調人力因素尤其是帝王的道德。這種道德敘事的解釋力是很有限的。

  秦二世的懦弱昏聵,隋煬帝的奢侈無度,或許都是存在的。但有沒有可能,把他們換個朝代換個時間,只是一個普通皇帝而已。同樣,換一個其他皇帝到他們的位置上,就能阻擋局面的崩壞嗎?

  我們通常從一個家族的角度去看一個朝代,但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去看,從非人的角度,系統的角度去體會歷史。

  百代都行秦政法。主語和賓語有沒有可能反過來呢?不是百代使用秦政法,而是秦政法在使用百代。

  秦二世和隋煬帝,一弱一強兩個亡國之君,也提出了一個問題:這個位置上的玩家,得強弱適中到何種程度,才能駕馭得了?

  我個人更願意接受這樣的假設:換誰都不行。這套系統一旦架設好,就會以單方向的超強效率把力量放大到極致,對普通人來說,會超出可以負擔的忍受範圍,對皇帝來說,也會超出人性可以掌控的區間。這是一頭怪獸,吞噬所有人。

  那麼為什麼後面的漢唐可以擁有那麼長的壽命呢?

  歷史書也告訴我們了,無論漢初還是唐初,都總結並吸取了前朝的教訓。漢初有黃老之道,無為而治。唐初也有貞觀之治,輕徭薄賦。

  但仔細看那些君臣的聊天,你就會發現,那些明君賢相其實並不真正明白前朝為什麼會崩,他們總結出的很多東西是錯位的。比如漢高祖認為秦朝滅亡是因為廢封建行郡縣,於是又把自家子弟分封為王,希望這些自家人將來可以頂得住。結果天下還沒亂,自家人先鬧起來了,這就是七國之亂。

  但有一點是這些開國君臣真正掌握了的——怕。他們見識過前朝是怎樣從極盛局面,一眨眼就大廈傾覆的。他們意識到了系統的強大是有代價,有隱患的,硬幣還有另一面。

  他們繼承了前朝的操作系統,是因為他們知道這套系統好用,他們可能也想象不出別的選項。但是因為有親身經歷,他們習得了一種畏懼感,操作起來就不敢使全力,一腳油門之後會下意識帶一句剎車。

  魏徵他們勸諫唐太宗的時候經常使用這種句式:陛下覺得自己跟楊廣相比誰更聰明,意思就是,他都那樣了,你怎麼還敢?唐太宗也總是老老實實地承認,自己不如楊廣英明神武,要不這件事就算了。

  從這樣的對話我們可以看出來,楊廣並不是一味胡鬧,他只是不知不覺就把系統驅過了臨界點。楊廣到最後在江都等待命運裁決的時候,可能都在疑惑,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身處歷史進程之中的人,往往意識不到臨界點的存在。

  也就是說,漢初君臣和唐初君臣對前朝教訓的總結並不是,這個系統不好,我們得重新設計一個新的。而是這個系統很強大也很嚇人,我們得用它,但要留有餘地。他們沒有改進系統,而是對系統進行了劣化。那些看起來正確的事,不要那麼著急去做。損失一些效率,增加一些靈活度和備用空間,由此增加了系統的韌性和容錯性,最終增加了王朝的壽命。

  無論漢承秦制還是唐承隋制,都有一個「後退一步,再殺回馬槍」的動作。

  對漢來說,文帝景帝時期的無為只是暫時的手段,漢武帝的厲兵秣馬、開疆拓土才是目的。此外「獨尊儒術」也是表,「外儒內法」才是實質。

  對唐來說,雖然隋煬帝是征高麗而亡,唐太宗自己在晚年也多次東征高麗,同樣無功而返,虛耗民力。只不過這個時候王朝的身體已經比較強健了,唐太宗動用的資源也較為克制。

  反過來說,光是「知道怕」這一點,就已經是很了不得的覺悟了。我們所說的系統,只是更大的系統的一部分,是看得見、易操作的部分。任何制度,都是以社會有機體為母體的。但人的智力似乎總是只及於看得見的部分,只有見過系統崩塌的人,才能對系統的極限有所敬畏。所謂「後人哀之而不鑒之」,大概就是由於,事非經過不知怕。

  何為系統的極限,大概可以界定為:控制和轉化的邏輯,壓倒了生長和傳續的邏輯。

        更多大千雜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3 15:3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