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成英特爾最大股東,暴露一種新戰略邏輯

京港台:2025-8-27 14:01| 來源:冰川思想庫 | 評論( 5 )  | 我來說幾句

美國政府成英特爾最大股東,暴露一種新戰略邏輯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這是非危機背景下,美國政府第一次以股東身份介入高科技產業。自由與干預的邊界,彷彿被輕輕推開。

  撰文丨一嫻

  8月22日,美國財政部罕見地出現在英特爾的股東名冊上:9.9%的股份,近89億美元的資金,再加一份5年期的認股權證。由此,美國聯邦政府成為英特爾的最大股東。

  對一個以「自由市場」自居的國家來說,這一幕無疑令人意外。

  但背後的理由並不複雜。英特爾不僅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關鍵節點,還是美國軍工體系、人工智慧運算、能源與通信安全的戰略支柱。換句話說,它被視為「不能失敗」的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次,美國政府不再用「市場失靈」「企業破產」這些傳統理由介入,而是用「國家安全」來正當化股權干預。這是一種新的邏輯,它把經濟競爭直接納入國家安全範疇,也因此改變了人們對自由市場邊界的想象。

  01

  在美國,市場自由是一種信仰,一塊鑲嵌在制度殿堂里的基石。亞當·斯密的影子在每一次政策辯論中若隱若現,提醒人們「政府的手必須克制」。縱使大蕭條、二戰、石油危機、金融危機接連到來,政府都傾向於通過稅收、補貼和金融監管來應對,極少把自己的名字寫進企業的股東冊。

  英特爾不同,它不是瀕臨倒閉的克萊斯勒,不是金融危機里的通用汽車,而是半導體的標誌性企業。如今,美國政府以「非救助」的理由入股,不再是臨時託管,而是一種長期性的參與。這是非危機背景下,美國政府第一次以股東身份介入高科技產業。自由與干預的邊界,彷彿被輕輕推開。

  有人調侃:「這不是美國版的『公私合營』嗎?」不是「國有化」嗎?「美國的自由市場理想褪色了」……在中國語境里,這些意味深長的辭彙,讓人浮想聯翩。

  有人甚至反問:「美國還是自由市場經濟嗎?」——這種誇張的疑問,說明了美國財政部入股英特爾的特殊性。至於這是否會撼動美國自由市場的根基,還需要放到歷史與制度的脈絡中去觀察。

  02

  在美國歷史上,政府一旦進場救企業,總是強調「臨時客串」。

  1979年,為了救克萊斯勒,美國政府提供了15億美元聯邦貸款擔保,並附加嚴格的自救條件。最終,克萊斯勒提前還清貸款,成為制度「例外」的成功案例。

  2008年金融危機時,美國政府一度以注資495億美元換取持有通用汽車61%的股份;同年,AIG被接管,美國財政部成為大股東。但隨著危機散去,這些股權最後悄然賣回市場,美國政府恢復旁觀者身份。

  當然也有例外,例如「大而不能倒」的「兩房」(房利美、房地美)。2008年金融危機中,它們瀕臨破產被美國政府接管,本意是「臨時措施」,結果一「臨時」就是17年,期間利潤上繳美國財政部。儘管近年一直在討論私有化,但仍停留在爭論階段,「兩房」被視為美國「半國有化」的企業。

  而英特爾並沒有到生死一線,卻被視為「不能失敗」的戰略資產。這種股東身份帶來新的疑問:人們擔心,從此,凡是冠上「國家安全」的產業,美國政府是否都可能順理成章地持股?——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誰能保證它只飛出一隻小鳥。

  資本市場也隨之產生擔憂:英特爾靠的是研發突破,還是美國財政部的兜底?如果答案越來越模糊,那麼市場自由的信念就會動搖。魔盒的可怕之處,不是災難瞬間降臨,而是溫水煮青蛙般地,讓秩序悄然鬆動下滑。

  03

  對此,美國並非沒有防線。

  第一道是司法。1952年朝鮮戰爭中,美國總統杜魯門為了保障軍工生產,下令國有化全美鋼鐵廠,把它們交給聯邦政府運營。結果美國最高法院在揚斯敦鋼鐵公司訴索耶案(Youngstown Sheet & Tube Co. v. Sawyer,又譯「楊斯頓鋼鐵公司總統許可權案」)中,以6:3判決總統違憲,強調行政權不能凌駕於國會立法和私有產權之上。這個判例成為美國司法史上最重要的分水嶺之一,它關住了「總統不可隨意接管企業」的閘門。

  第二道是歷史慣例。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機最危險的時刻,美國財政部短暫接管通用汽車和AIG,也都以「臨時救助」為前提。隨著危機緩和,這些股權陸續拋回市場,美國政府恢復旁觀者身份。正因如此,美國社會習慣了把這些舉動看成是「破例」,而不是「常態」。

  第三道是政治文化。美國社會對「國家資本主義」始終保持警惕。共和黨堅持「小政府」,民主黨雖支持產業政策,也不願被貼上「國企化」的標籤。這次美國財政部的動作,立刻引來媒體大聲批評,《華盛頓郵報》稱其「撕裂自由傳統」,《金融時報》則提醒「邊界一旦越過,就很難回頭」。

  當然,也有支持的聲音。《紐約時報》指出,這與冷戰時期美國政府支持航天、國防工業的邏輯相似,是一種「國家安全例外」,並非對自由市場的根本背離。布魯金斯學會與CSIS的評論甚至認為:這並非國家資本主義,而是一種在特殊領域下的金融工具創新。

  最後一道防火牆,是制度設計的剋制。美國財政部雖一躍成為英特爾的重要單一股東之一,卻既沒有董事會席位,也不享有特別表決權,其實更像一個安靜的投資者。哪怕未來想干預,也必須公開披露並接受監管。

  因此,這些「防火牆」不會阻止邊界被觸碰,但能避免它無限蔓延。換句話說,美國制度的主體依舊是自由市場,政府即使想出手,也只能以市場手段干預市場。此次美國財政部入股英特爾,可以說,彷彿只是在玻璃幕牆上劃開一道細縫,但大廈依然穩固。

        更多國際觀察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4 02:5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