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三異象 提前布局「劍」指北京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大限日」一到,川普關稅戰在極限施壓下,全球數十個國家的對等關稅「開獎」。 從10%到41%不等的稅額,有3個異常現象值得關註:一是中國及墨西哥談判展延,二是加拿大稅率升至35%; 三是對巴基斯坦關稅僅19%,遠低美國印太戰略「五眼聯盟」之一的印度。
這種看似不合邏輯的安排,川普似在為下一步劍指對北京的全面施壓進行提前布局。
對川普來說,貿易從來不只是經濟戰略的武器,更是他控全球格局的一種手段。 尤其,這份全球的關稅清單,中國並不在名單上,甚至8月11日川普宣布又延長90天。
最令人意外的是,巴基斯坦獲得相對寬鬆的待遇。 長期被美方視為民主夥伴的印度,卻面臨比巴基斯坦更高的25%關稅。 川普在6日再簽署行政令,以印度「直接或間接方式進口俄羅斯石油」為由,對印度輸美產品徵收額外的25%關稅,懲罰及對等關稅疊加后,印度出口美國商品將總體適用50%的關稅稅率,使得印度成為美國在亞洲徵收關稅最重的貿易夥伴。 相對而言,巴基斯坦被優待,印度卻遭冷處理,凸顯美國關稅的不對稱待遇。
這背後的變化,是地緣政治引發的槓桿作用。 從5月印巴邊境戰爭后埋下伏筆,美國迅速介入調停雙方交戰,促成停火協議。 巴基斯坦政府立即對美方表示感謝,並派出軍方高層訪美。 川普則罕見地主動接見,釋放出對巴方戰略價值的再評估,並想透過此案與以伊戰爭來爭取諾貝爾和平獎。
華盛頓對新德里在7月底起開始冷語相向。 川普公開批評印度經濟「死氣沈沈」,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更直言「印度不是重要經濟體」,大不同於過去美國長期拉攏印度為戰略聯盟的姿態。
原因其實很明確,印度近年來不斷在中俄之間遊走,不僅深化購買俄羅斯的能源與武器,還在金磚國家中頻與北京同台,有意奉行戰略自主。 川普顯然已不願再對印度莫迪政府抱持幻想,而是透過打壓示警,除重新調整地緣政治平衡外,並斷絕俄國支柱差不多的能源經濟收入,以遏制俄國在俄烏戰爭中持續投入的能耐。
對川普來說,這具有更重要的戰略意涵,扶持巴基斯坦不僅是對印度的制衡,精準打擊將印度逼入牆角,更對中俄聯盟予以牽制。 尤其是巴基斯坦長期與北京與俄羅斯關係密切,美國分別用印巴制衡俄中。
目前,俄羅斯石油仍佔印度進口總量約45%,若印度停止購買俄油,將導致消費者和本土製造業承受更高價格,這將對莫迪政府造成政治衝擊。 在猶如大象難以快速轉身下,美國的行動也可能收受反作用力,促使印度重新考量戰略布局,深化與俄中等國家的深化合作關係。
當前中美各自秉持戰略耐心,關稅談判尚未完成,休戰期延續至11月10日,且美方並未對中國加碼,以為未續談判預留餘地及集中攻擊。 尤其在俄烏戰爭待解決、今年度以來印巴衝突、以伊戰爭、泰柬衝突等地緣政治事件層出不窮,美國需先處理此等軍事戰爭並穩定中國及其周邊和平,若現在貿然對中方祭出高關稅,將立即引發中方反擊,極可能打亂華盛頓正在試圖整合的全球供應鏈布局的議程與進程。
因此,在地緣政治的大棋局下,俄烏戰爭的停戰與和平方案在此時亦顯得重要,這是美國霸權大棋局下的重要議程,劍在弦上。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發出狠話說:「若談判無法達成預期,美國將不惜對俄羅斯實施新制裁,並且可能祭出二級制裁。」二級制裁的新武器會擴大針對與俄羅斯有能源交易的第三國,包括印度、中國等國。 若普京不妥協,能源封鎖、金融限制、加征關稅乃至針對第三國市場的懲罰都會迅速發出攻擊。
據此,大限日的清單隻是一個前哨戰,對等關稅的公布在測試極限施壓與國際反應,並調整美國與各國的關係,同時構建一個對美方更有利的新產業鏈格局。 換句話說,暫時繞開北京,是為了集中資源和政治資本,打贏更難攻克的硬仗。
印度近年來不斷在中俄之間遊走,還在金磚國家中頻與北京同台,有意奉行戰略自主。 (資料照片/美聯社)
關稅戰波及全球,後續更大、更重要而明確的目標是北京。 川普尚未對中國大舉加稅,不是因為放棄對抗,而在等待包括地緣政治疊加因素的最佳時機。 貝森特放出「中美關稅可能重回三位數」的話風,另方面卻保持行動的剋制,是「戰略耐心」集中打擊的時機選擇考量。
川普心底非常清楚,中方不會輕易妥協。 而他要在國內民意、市場反映、美國經濟、全球產業鏈和盟國態度等維度都成熟后,節奏控制的最後才是集中力量攻克北京。
此外,美國的南北鄰國加、墨,與華盛頓對北京的相同懲罰關稅是芬太尼(fentanyl)問題,最終一樣劍指北京。
全球大限日的背後邏輯:不是全面開戰,而是針對北京的戰略演習。 印度、巴基斯坦、加拿大、墨西哥與巴西等國家的關稅議程,都是川普與北京博弈過程中的籌碼。
川普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在中美談判中佔上風,或在未來的在抗中的議程上擁有更多遏制的手段。 美中未來的談判,華盛頓顯然已準備得更充分,這也才是川普的收官之作。
※作者吳芳銘為政治經濟觀察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