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大退市!3500億債務僅回籠20億,債主哭得更大聲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沒有奇迹,沒有反轉,停牌18個月後,中國恆大(HK03333)終於被摘牌了。
昨晚,中國恆大集團發布公告稱,由於未能滿足聯交所復牌指引的任何要求,且股份一直暫停買賣,聯交所上市委員會根據上市規則第6.01A(1)條已決定取消中國恆大的上市地位。
同時,恆大徹底放棄掙扎,表示不會就此事申請覆核。中國恆大(HK03333)上市的最後一天為8月22日,沒什麼意外的話,2025年8月25日上午9點,中國恆大就正式退市了。
作為恆大系四支股票之一(其餘三支分別為恆大物業、恆大汽車、恆騰網路),中國恆大巔峰市值近4000億港幣,如今股價停留在0.163港元,市值僅剩21億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取消上市后,股東和投資者持有的中國恆大的股票仍然有效,也就是說股東權利(比如分紅、投票等)還在,但將不會在聯交所上市及不可於聯交所買賣,同時恆大不再受上市規則規管。
在中國恆大持股列表裡,主要股東是許家印旗下的兩家關聯機構——鑫鑫、均榮,合計持股86.84億股。此外還有三名自然人周承炎、何琦、謝紅希分別持有數十萬以上的股票。
雖然股票還可以進入場外交易市場或等待公司回購變現,但按照恆大目前的情況,哪還有冤大頭願意接盤?換句話說,目前中國恆大的股票價值約等於零。
一個萬億帝國,短短十餘年便從富得流油變得只剩下個空殼。恆大這個曾經的「宇宙房企」,終究迎來了資本市場終章。
PART.01
靠分紅套現500億
與前妻「技術性離婚」
投資者的血汗錢還有希望拿回來嗎?恆大的錢都去了哪?這或許是所有人都關心的問題。
而現實是,當恆大全國範圍內仍有約30萬套房屋未交付,恆大財富還剩下約300億元本息未能兌付,大量中小企業因資金鏈斷裂倒閉時,許家印早已進行了大規模資金轉移,還跟前妻丁玉梅進行了「技術性離婚」規避債務。
此前,清盤人向許家印、丁玉梅、夏海鈞等個人及相關公司起訴追討約60億美元(約438億元人民幣)的股息及酬金。香港高等法院裁定凍結前述人士全球範圍內共600億港元(約550億元人民幣)資產,並要求其遵循披露資產令。
即便如此,丁玉梅依舊通過5家離岸公司,以4980萬英鎊(約5.27億港元)連購倫敦泰晤士河畔的33套豪宅。
左許家印,右丁玉梅
此外,儘管被香港法院凍結了約600億港元資產,丁玉梅仍被允許一個月支取兩萬英鎊(約合人民幣19.4萬元)的生活費。
這種「壕無人性」的生活水平,與恆大巨額負債形成鮮明對比。
早在註冊之初,恆大就建立了多層次的海外公司架構,通常為「BVI公司(英屬維爾京群島註冊)—開曼公司(開曼群島註冊)—香港公司—內地公司」的模式,通過200多家離岸公司構建複雜的資產轉移網路,這種結構有助於規避監管和稅收。
2009-2020年期間,許家印家族通過分紅、關聯交易等方式轉移資金478億元,其中235億元通過BVI公司流向境外許家印家族控制的離岸賬戶。
2019年,許家印設立了23億美元的家族信託基金,由美國機構管理,可隔離國內債務風險,每年可領數千萬元的利息。
恆大案例是海外資產轉移的典型代表,截至2025年7月31日,清盤人已收到187份債權證明表,當中提出的債權總額約為3500億港元。而清盤人直接掌控的實體的資產價值總額僅為270億港元,目前變現金額共計只有約20億港元。
按照目前情況,債權人的錢或許很難要回來了。
許家印簡直把法律漏洞鑽了個明明白白,做生意破產的人有很多,但是像許家印這樣早早謀划好資產轉移、家族利益最大化的還真不多。
都說在商言商,但一個許家印已經無數百姓負債纍纍欲哭無淚,誰也說不清楚未來究竟還有多少個,或許監管是時候得與時俱進了。
完善婚前財產公證、延長債務追溯期、加強跨境司法協作......正如《人民日報》評論所言:用法律利劍斬斷特權階層的灰色通道,守護公平正義的底線。
花朵財經相信,中國恆大取消上市地位只是個開始。如果恆大汽車在2026年9月30日前仍未滿足復牌條件,那麼下一個摘牌的就是它。
PART.02
「萬億」恆大落幕
地產同行仍在暴雷
還記得2009年11月5日,恆大在香港敲鐘上市。鎂光燈下,一眾富豪大佬為恆大站台,彼時的許家印意氣風發,臉上洋溢著勝利者的笑容。
新股發行首日,中國恆大股價較招股價大漲34.3%,市值一舉突破700億港元,成為當時香港上市的最大內地民營房企。許家印憑此超越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登上福布斯中國內地首富榜單。
上市后,財大氣粗的中國恆大槓桿拉滿,以「高負債、高周轉」模式在全國攻城略地。據業內人士回憶,當年恆大到處買地,拿地錘聲簡直可以媲美樂曲演奏,土地儲備量迅速躍居行業前列。
而許家印的野心遠不止於房地產。那些年,恆大足球、恆大冰泉,甚至是文旅、健康、農牧等領域,你都能看到中國恆大的足跡。
2016年,「恆大地產」更名為「中國恆大集團」,恆大商業版圖已經覆蓋房地產、金融、網際網路等幾乎所有熱門賽道。
至此,中國恆大距離頂峰越來越近,許家印甚至還喊出了實現總資產3萬億元的口號。但他沒想到的是,接下來才是噩夢的開始。
2021年,恆大高槓桿發展的副作用發作,流動性危機爆發。恆大財富率先爆雷,恆大物業被曝佔用134億元,中國恆大股價一年內從14港元跌至不足2港元,暴跌超85%。「恆大系」上市公司開啟了長達500餘天的停牌。
2023年8月,中國恆大正式復牌。但此前披露2021和2022兩個財務年度累計虧損了超8000億元,復牌后,中國恆大直接跌成「仙股」(股價低於1港元)。截至2024年1月再次停牌,股價僅0.16港元,總市值約21.52億港元。
後面發生什麼,大家都很清楚。伴隨著恆大地產、許家印先後被調查,2024年1月,恆大被香港高等法院頒令清盤,負債達到了驚人的2.4萬億元。
2025年8月12日,也就是昨天,中國恆大宣布摘牌,距離那場盛大IPO盛會已過去15年。
經歷過這些年的暴雷風暴與行業調整之後,除了恆大,越來越多曾經的行業頂流進入煎熬的還債與重組階段。
華南城、藍光發展,金科地產,大發地產,新力控股,泰禾地產,佳源地產,碧桂園集團,世茂地產,朗詩集團,無數民企案例證明,盲目擴張、高槓桿運作的風險終將爆發。
舊勢力落幕,新勢力誕生,無論結果如何,房地產黃金時代都將在中國商業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