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明星都躲不過的病,盯上這群女孩

京港台:2025-8-11 22:40| 來源:南風窗 | 我來說幾句

女明星都躲不過的病,盯上這群女孩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把吃下去的東西全部吐出來」。

  一股強烈的念頭,在小涼每次進食后都折磨著她。

  小涼是一名大學生。在學校時,她曾多次一個人偷偷跑到教學樓沒有人的廁所里乾嘔,直到把胃裡的食物吐出來,她才感覺如釋重負。

  小涼的這種癥狀,被定性為進食障礙。像她一樣,「吃飯」成了負擔的女孩,還有很多。《中國10~24歲青少年進食障礙疾病負擔現狀及趨勢預測》研究顯示,青少年進食障礙發病率仍呈現上升趨勢,2030年發病率可能達到516.43/10萬。

  近期,演員宋祖兒因出現面部浮腫、四肢纖瘦、走路無力等癥狀,而被懷疑患上進食障礙。由於反覆嘔吐,進食障礙患者一般頸部下頜處的唾液腺—腮腺容易變腫,看起來「臉頰鼓鼓」。此外,進食障礙患者手上還很容易出現傷疤,這是在催吐過程中牙齒摩擦形成的。

  

  進食障礙者手上會留下在催吐過程中牙齒摩擦形成的傷疤/《歡迎來到隔離病房》劇照

  曾經,演員、模特等需要控制體重的職業,或者是吃播、大胃王、探店博主等容易暴飲暴食的群體,一旦疑似出現進食障礙后,都容易引起公眾關注。但對於普通人而言,進食障礙患者像是潛藏在日常水面之下的幽靈,他們隱秘,沉默,甚至不被自己理解,只能求助、抱團於屬於自己的專屬社群。

  患上進食障礙后,小涼加入了一個群聊,群里都是像她一樣患有進食障礙的女孩,她們自稱「ED妹」,群公告寫著:男生勿進,正常人勿進,ED妹交流群,歡迎想要康復的姐妹。

  她們口中的「ED妹」,是一種以催吐為癮、甚至互相推薦易吐食物的群體。ED是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的縮寫。這一群體也有其他稱呼,如「兔子」,取「吐」的諧音,隱喻這是一群像兔子一樣經常嘔吐的群體。

  

  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的縮寫便是ED/《骨瘦如柴》劇照

  在小涼看來,找到想要康復的同類或許會督促自己康復,但後來,群主鼓勵的「相互監督」「不吐打卡」,演變成深夜的食物照片和一個又一個讓人瞠目結舌的體重數字,讓小涼越來越焦慮。ED妹的社群像黑洞一樣,緊緊拴著她們,讓她們難以過上正常人的飲食生活。

  01

  「再瘦一點」

  一開始,小涼只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看,想「再瘦一點」。於是她決定節食。

  剛上大學,身高一米六二的小涼,體重九十幾斤,但她覺得自己「看起來比高中胖了」。更直接的壓力來自她新交的男朋友——對方很瘦、很帥,似乎「吃不胖」,身材幾乎沒什麼贅肉。身處這樣一段關係中,小涼覺得,「作為他的女朋友,我應該更瘦一點。」

  從那以後,小涼開始控制體重,周一到周五基本不吃午餐和晚餐,但一到周末,卻容易暴飲暴食。慢慢地,減肥開始走向極端,小涼無法容忍自己胃裡有一點東西,「只要有一點東西,我就想把它吐出來。」

  在進食障礙群體中,幾乎所有人最初的起點都出奇地相似——減肥。在《國際進食障礙雜誌》2020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研究所醫學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系副教授姚書陽等人提到,研究顯示,暴食和體重控制異常行為,在15–24歲的年輕女性中最為突出。中科院心理健康實驗室的一項調查中,12%的女孩和5%的男孩會採用自誘導嘔吐等極端不健康的行為來控制體重。

  

  青少年會採用自誘導嘔吐等極端不健康的行為來控制體重/《骨瘦如柴》劇照

  作為一種精神疾病,進食障礙有減肥、壓力大等多種誘因,且往往伴隨著抑鬱、雙相等精神疾病。除了催吐之外,暴食、情緒化進食等都是進食障礙的癥狀。

  罪惡感,是刺激小涼第一次做出催吐行為的誘因。一個深夜,她打破了自己不吃晚飯的原則,在晚上九點吃了一碗泡麵。短暫的飽腹感過後,緊接著是更強烈的情緒,「吃完感覺罪惡感特彆強」。在強烈的自責中,她想起了之前在社交媒體上偶然刷到的「催吐經驗帖」。幾乎是下意識地,她走進了衛生間,在昏黃的宿舍廁所里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催吐。

  剛開始催吐時,只想著這次沒忍住,下次會控制好。但嘗過催吐「甜頭」之後,小涼逐漸覺得,「吃了等於沒吃,以後都可以這樣,不用再挨餓了」。催吐的頻率從每一兩周一次,逐漸發展到有預謀的暴食催吐,甚至胃裡稍有食物就要吐出來。

  「本來只是想試一試,誰知道……後來就停不下來了。」小涼說這句話時深深嘆了一口氣。那個「試一試」的瞬間,如同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將她引向了一條從未預料到的道路。

  

  吃飽了就馬上催吐/《明天》劇照

  除了自身原因之外,社交媒體越來越成為催化催吐和進食障礙的媒介。蛋蛋是一名在加拿大留學的學生,她告訴南風窗,自己催吐和身材焦慮的來源都是社交媒體。

  蛋蛋明明覺得,自己「夠瘦了」「不想減了」,但社交媒體會不停地給她推送「減肥日常」「一米六,80斤」等內容。那些帖子里的人,體重已經低得嚇人,卻還在喊著要減,「搞得我很焦慮,又想繼續減下去。」蛋蛋說。這些社交媒體上製造的身材焦慮讓她不敢吃,但不吃心情又會非常差。唯一「兩全其美」的方法只有催吐。

  蛋蛋曾經也不理解社交媒體上那些瘦骨嶙峋的「ED妹」,但當她自己也瘦到70多斤時,她才明白,「有時候也會覺得自己這樣不健康,但只要看到那個體重秤上的數字漲了,我覺得非常難受,像是強迫症犯了一樣,想趕緊把它減下去。」她停頓了一下:「更多ED都是陷在這個裡面,盲目追求體重秤上的那個數字。其實我們也知道,瘦已經不美了。」

  受訪者顏笑是某社交媒體上一個熱門的進食障礙症博主。平時,她會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患上進食障礙之後的經歷。她在一篇筆記中寫道:「對變胖的恐懼,或者說對未來未知事情的擔憂,伴隨著這吃下去的食物一同填滿了我的身體。」

  02

  「美」的反噬

  ED女孩們的交流群里,記錄著進食障礙帶來的各種身體創傷:有人長期催吐,胃酸倒流腐蝕牙齒和嘴角,經常牙痛和潰瘍;有人為了緩解反酸,不得不常年服用抑酸葯,因此承受藥物帶來的乏力頭暈等副作用;有人因暴食引發胃出血;還有人因為長期極端節食導致營養不良,提前絕經。

  蛋蛋在採訪中提到,節食讓她心情「極其的差」,不想社交,甚至「不想上課」。學業壓力大時,她「心情變差」就會吃東西,吃完又陷入深深的「後悔」。這種對食物、體重無休止的糾結,本身就是巨大的心理消耗。

  小涼也提到自己患上進食障礙之後,「心理上總會很煎熬」,並且有越來越嚴重的容貌焦慮和追求完美的強迫傾向。

  多項醫學研究表明,進食障礙患者罹患抑鬱症的風險顯著增高,營養不良、神經遞質失衡(如血清素功能低下)以及長期的心理社會壓力是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礎。

  

  進食障礙患者患抑鬱症的風險會增高/《女心理師》劇照

  因為進食障礙,24歲的受訪者落落在大學患上了抑鬱症。她形容那時的自己「每天都很想死」,像「屍體一樣」躺在床上,「動都不太動一下」,不吃飯、不洗漱、不思考,對那段時光甚至「沒有太多記憶」。

  抑鬱打亂了落落原本正常的生活節奏。她說,自己屬於大學專業的試驗班,學習強度很大,課程難度也比較大,但疾病讓她「沒有精力學習」甚至「不想參加考試」。大二最嚴重的時候,她「根本就不想去考試」,甚至在期末考試期間失聯。最終,在疾病和學業壓力的雙重影響下,落落在大二時選擇了休學,在家休養了一年。

  變得更加孤獨,也是女孩們患上進食障礙之後的常態。蛋蛋在節食時期總是「想不自覺地去拒絕一些社交」。進食障礙讓她變得更加敏感,會因為朋友間一句關於體重的玩笑陷入內耗;和朋友聚餐時,她也會不自覺地觀察「這一桌人每個人吃了多少東西」,下意識地比較「我和別人誰吃得更多」。在這種時刻緊繃、無法放鬆的狀態下,她享受不到一點社交的快樂。

  蛋蛋向父母坦白了病情,她認為父母「很包容」,不會逼著她吃飯漲體重,也不會逼她去看醫生,而是努力「用我的方面去思考問題」,試圖用關心幫助蛋蛋康復。但她同時也清醒地認識到,父母能做到的只有「包容」而非「理解」。「正常人是沒法理解ED的。」蛋蛋說,「你永遠無法和一個不焦慮身材的人解釋,為什麼吃了一塊蛋糕會痛苦得想哭。」

  

  正常人很難理解多吃一口的罪惡感

  「正常人很難理解,那種多吃一口就會有強烈罪惡感的情緒,那種站在鏡子前反覆打量自己、懷疑自己、嫌棄自己的執念,那種明知道再瘦也不快樂,卻依然停不下追求更瘦的衝動」,蛋蛋說。這種無法被真正「看見」的感受,往往是最深的孤獨。

  03

  退群

  現實世界中,關於ED的認知仍停留在「她們太作」或「太瘦了」之類的刻板印象里。社交支持的斷裂和不被理解的孤獨,讓女孩們更容易退回ED群體建立的「理解」世界中。

  為了尋求共鳴,小涼加入過一個「互相監督」的群聊。這是一個ED女孩抱團、同時對外界很警惕的群組。不少群聊設置了審核,進去需要出示自己的進食障礙確診證明、日常催吐照片等。大部分群聊都要求「正常人勿進」「男生勿進」。

  起初,小涼以為這是一個大家互相提醒、積極戒吐的康復群。但很快發現,「群里根本沒有人分享和康復治療有關的內容」,反而成為了「暴食照」「體重照」和各種外賣拼單的分享基地。

  然而,即便這樣,小涼在當時也沒有選擇退出群聊。因為群里都是「和她一樣的人」。

  

  虛假的「理解」讓女孩們找到了共鳴感/《我的瘦身日記》劇照

  在這裡,焦慮固然存在,但那份「被理解」的共鳴感,在現實中卻難以獲得。「我想退群,但沒有。」小涼說,「因為現實中沒人懂我」。這種虛假的「理解」不僅沒有讓女孩們康復,反而加劇了心理依賴。她們把體重、飲食和催吐打卡當作溝通方式,失去了「語言交流」的能力。

  在社交媒體上,「瘦身」「身材管理」作為一種「流量焦慮」,也在反覆侵蝕恢復期女孩的意志。「平台機制是康復期的絆腳石。」蛋蛋回憶說,「我沒有想瀏覽ED的相關內容,每次刷到這種帖子都會點擊『不感興趣』,但它就是會餵給你,看到這種帖子我就又會開始焦慮。」平台的推薦機制像一隻纏人的手,總能在她最想逃開的時候,把她重新拽回那片熟悉又危險的水域。

  落落是南風窗接觸的採訪對象里中走得最遠的一個,她退出了所有ED群、關閉社交媒體通知,和父母一起參與了DBT(辯證行為療法)團體治療。她表示,因為ED患者總是時不時被疾病思維干擾,所以靠個人力量恢復正常的飲食模式是很困難的。恢復的過程是要度讓一部分權力給父母,只有藉助外部力量,在飲食方面進行一段時間的強制管控才會康復得更加徹底。

  「我現在已經不催吐了。」她說。但當她看到高中時期的照片,還是會冒出「那時候真瘦」的念頭。「你知道那種瘦不健康,但你又忍不住覺得:是不是那樣才是我最好狀態?」

  

  一旦開始改變,就需要否定體重數字以及潛藏其後的邏輯思維和價值體系/《追光的日子》劇照

  這也是她們在康復過程中最難跨越的心理障礙。曾經貼在「瘦」上的標籤太多:「自律」「美麗」「成功」,甚至是「值得被愛」。尋求康復,也就意味著摒棄她們賦予「瘦」的一切價值和意義。改變等於祛魅,要否定的不只是體重數字,還有這些潛藏其後的邏輯思維和價值體系。

  「不是我們不想變好」,蛋蛋說,「只是這個圈子,好像並不真的允許我們輕鬆地變好」,反而在縱容他們沉溺於過度節食和畸形審美之中。

  04

  走向康復

  「她不是醫生,但她說的話我願意聽。」蛋蛋說的,是那個曾和她一起打卡的朋友,一個比她更早患上進食障礙、更早住院、但也更早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的女生。

  她們之間的打卡沒有獎懲制度,也沒有強制措施,只有一句簡單的「今天你沒吐啊,很棒」。這種樸素的鼓勵卻意外地有效。「她不說教,她也不是正常人,但她的存在讓我覺得,我不是一個人在努力。」蛋蛋解釋道,「她從來不會說『你不可以暴食』『你必須吃乾淨』。她只是說,『沒事,今天沒控制住也不代表你失敗了』。」蛋蛋的聲音輕了下來,「她不評判我,也不逼我康復」。

  相比那些社交媒體里「加油姐妹」「堅持打卡」這類口號式話語,這種溫和而堅定的理解,才是真正支撐她慢慢往外走的力量。

  蛋蛋沒有求助專業心理諮詢或治療,她也知道那可能是更系統的方式。但在大部分「正常人」都無法理解ED的現實中,她所依賴的,就是這個「雖然自己也沒好透,但比我清醒一點」的同伴。

  

  韓國女星IU曾經在採訪里講述自己暴食症的康復經歷

  今年年初,小涼逼自己退出了群聊,刪除了ED相關的收藏和關注,也減少了社交平台的使用頻率,因為她意識到,離開「病態的共情圈」是康復的前提。「我不再看了」,她說,「我不想讓它們成為我的日常。」

  落落在康復之後在社交平台上創建了自己的賬號,不定時發布治療康復的經驗帖,想要用自己的經歷幫助到更多還在被ED困擾的女孩。

  雖然康復很難,但三個女孩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改變並非毫無希望。

  「進食障礙患者追求的並不是身材,而是歸屬感、人與人的聯繫和關愛,她們希望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來自美國的進食障礙治療師Ashley在社交平台上發表視頻表示,進食障礙是一種生理-心理-社會共同作用的慢性疾病,治療需要首先解決心理和情緒問題,而後進行長期、系統的干預。

  

  進食障礙患者更需要關注的是她進食后的一些感受/《好好吃飯》劇照

  因此,在心理干預的基礎上,打破圍繞進食障礙的沉默與病恥感,構建廣泛的社會理解和支持網路尤為重要。2021年,歌手Billie Eilish在公開演講中談到自己在12歲時因外貌壓力經歷過飲食障礙,並呼籲「不要讓審美奴役每個女孩的身體」。在中國,越來越多人在社交平台發起「反身材羞辱」話題;一些心理機構也開設了針對進食障礙群體的公益康復小組。

  雖然微弱,但越來越多的人正試圖為進食障礙群體開闢一條「安全康復」的小徑。

 

        更多生活情感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1 16:4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