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關係為何突然如此緊張?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美國總統川普於本周五下令部署兩艘核潛艇,以回應俄羅斯安全會議副主席、前總統梅德韋傑夫近期發表的「煽動性」言論。這一回應導致俄美關係再次陷入高度緊張的局勢。然而與普京相比,梅德韋傑夫在俄羅斯的政治影響極其有限,為何他的言論能讓川普「忍無可忍」?
事態是如何演變到這一步的呢?
事情的起源是梅德韋傑夫近日發表多條充滿敵意的言論。他在社交網站的一則貼文中暗示,俄羅斯很可能動用「死亡之手」系統,這是一個在俄羅斯遭到核打擊、指揮系統癱瘓后,自動發射核武器的秘密機制,是蘇聯時期為保護當時的高層而設計的自動化系統。
梅德韋傑夫還在7月28日發文稱,美國總統對烏克蘭戰爭下達的每一個「最後通牒」都是「向俄美戰爭邁出的危險一步」。
梅德韋傑夫這些言論不僅充滿敵意,還充滿了挑釁的意味,聽起來更像是一種威脅。
諷刺的是,幾個月前,梅德韋傑夫還曾對川普的關稅政策表示讚賞,稱他敢於打破傳統經濟秩序,挑戰西方盟友,並對澤連斯基在白宮的表現提出嚴厲的批評。
其實以前的梅德韋傑夫並不是這樣的。一直以來,他都被視為俄羅斯自由改革派的代表人物。但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梅德韋傑夫的激進言論不斷升級。
2022年烏克蘭戰爭爆發后,他徹底拋棄了過去那種熱衷科技、倡導現代化的自由派形象,轉而頻繁使用侮辱性語言攻擊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並譏諷歐洲的衰退,還常常在言論中提及核戰爭。
從改革派到挑釁者,梅德韋傑夫的轉變令人十分疑惑:人們不清楚這是他為了維持公眾關注而所做的舉動?畢竟激進而具挑釁性的言論可以讓他保持公眾能見度。還是克里姆林宮通過一種「外交之外的語言」向西方發出挑釁?
有分析認為,梅德韋傑夫的激烈言論反映出克里姆林宮某種程度上的「分工」策略,也就是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在普京維持與西方的外交接觸時,由他來扮演「壞人」,發表極端言論,以此影響輿論並擾亂西方判斷。
美國總統川普於本周五下令部署兩艘核潛艇,以回應俄羅斯安全會議副主席、前總統梅德韋傑夫近期發表的「煽動性」言論。 AP
但不論如何,這些言論最終還是激怒了美國總統川普。
其實梅德韋傑夫只是導火索,真正火上澆油的是許多複雜因素的疊加影響。
比如,就在川普此番聲明發布僅數小時之前,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最新一代高超音速導彈「Orechnik」已正式投入量產,並可能在不久後部署在白俄羅斯,眾所周知,白俄羅斯與多個北約及歐盟國家接壤,是俄方的重要戰略盟友。
普京所提及的導彈具備搭載核彈頭的能力,一旦投入量產,對西方國家的安全威脅不言而喻。
此外,真正讓川普覺得忍無可忍的原因,是普京無視他為解決俄烏衝突所做的一切努力,並且還持續轟炸烏克蘭。
根據法新社的統計,7月份,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了6297次無人機襲擊,創下了戰爭爆發以來單月最高紀錄。
其中大量為「誘餌型」無人機,旨在消耗並擾亂烏克蘭已然緊繃的防空系統。同時,俄羅斯導彈襲擊頻率也顯著上升,從年初的每月約77枚增長至7月的198枚。
本周三夜間,俄羅斯對基輔的大規模導彈襲擊造成至少31人死亡,包括5名兒童,其中最年幼者僅兩歲。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對此表達強烈譴責。
這一切都讓川普感到失望。畢竟在他的第二個總統任期之初,他曾一度向俄羅斯示好,對普京態度溫和,並承諾會成為全球「和平締造者和統一者」。但隨著俄方持續轟炸烏克蘭,這一外交策略顯然未見成效。
美國總統川普曾在六月給俄羅斯總統普京設定了50天的期限,要求其結束烏克蘭戰爭,否則將實施制裁;而本周,他將這一期限縮短至10天,即截止到8月8日星期五。他正考慮實施所謂的「次級制裁」,即對購買俄羅斯石油等資源的國家施加制裁,目的是切斷俄羅斯戰爭的重要收入來源。
普京周五對外表示,俄羅斯希望繼續與烏克蘭進行談判,並暗示要求川普保持耐心,同時強調戰爭的進展對莫斯科有利,他表示俄羅斯「希望實現持久和平」。對此,澤連斯基回應稱,他願與普京會面,就結束戰爭展開談判。
然而在持續升級的軍事行動和緊張外交局勢下,這一和平信號是否真實可信,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