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遠行 400萬投入 低齡留學的家庭豪賭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2025年夏天,身高一米八的李知航穿著熨得筆挺的藏青西裝,用流利的英語向部門主管彙報實習工作成果。他語速極快,偶爾蹦出的金融術語引得鄰座的美國同事側目。讓人很難聯想到,這個11歲就獨自赴美、沒有家人陪伴的男孩所熬過的艱難時光。太平洋的另一端,加拿大的校園裡,低齡留學生的身影同樣穿梭其中。
曾因廣州高中學業壓力,而選擇前往加拿大留學的黃蕾,後來憑著數學優勢考入了滑鐵盧大學。令自己沒想到的是,朋友圈裡中國同學曬出的悠閑大學生活,與她凌晨兩點還在更新學習筆記形成對比,海外學業的隱形壓力無處不在。
留學這條路徑,被部分人想象為「輕鬆逃離」國內升學壓力,其現實圖景遠非如此。多位受訪家長向南方周末記者坦言,低齡留學更像一場考驗家庭綜合實力的「系統工程」——持續的情感陪伴能力、應對突髮狀況的應急能力、強大的經濟續航能力,缺一不可。
在外界看來,中國教育體系如同一條「目標明確的賽跑」:跑道清晰,所有人朝著高考這一統一終點衝刺,路徑相對明確。
而國際教育則呈現另一番景象,它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
新的困惑也浮出水面。高投入並非有高回報,低齡留學孩子的成長軌跡會如何發展,鮮有清晰的答案給到低齡留學的家長們。
「趁孩子小送出去」
曾在美國工作五年的李東,與身為小學英語教師的妻子羅燕霞,在兒子李知航出生后,家中便切換成「全英文頻道」。
「兒子做夢說的都是英語。」李東回憶時帶著驕傲。當其他3歲孩子還說不好中文短句時,李知航已能與外教自由交談。
小學階段,李知航就讀的是佛山碧桂花城學校國際班。良好的英文基礎讓他在學校里「小有名氣」。
11歲那年,李知航在一場由留學中介主辦的英語演講比賽中獲獎。顧問得知李東有讓孩子大學留美計劃后,極力遊說:「趁現在小送出去,能更好融入當地環境。」
這句話擊中了李東,他當場交了定金。這個倉促決定卻讓羅燕霞充滿矛盾:「我很捨不得,心疼孩子太小。」她坦言並不支持父子倆的想法。
但李知航對父親描述的美國生活「有一種嚮往」,覺得「肯定和現在不一樣」。
通過中介,李知航於2018年如願申請到了美國弗吉尼亞州一所初中。由於美國學制不同,李知航讀的是相當於中國初二的八年級(美國稱為「8th Grade」,是初中的最後一年)。完成這一學年後,他可升入該校的高中部。
做好準備后,李知航第一次去美國領事館面簽。由於年齡太小,結果不出意外地被拒簽了。
儘管羅燕霞內心希望就此止步,但看到父子倆的失落,他們還是通過中介重新調整方案,再次申請簽證並通過。
2018年秋,在深圳羅湖口岸,李知航準備前往香港乘坐飛機。臨走前,他突然轉身撲向李東夫婦。
他瘦瘦的身體因哭泣而顫抖。李東回憶,就在前一晚,李知航還在若無其事地玩手機,對「獨自留學」毫無概念。直到要走的這一天,他才驚覺自己將獨自漂洋過海。
與李東一家的長期規劃不同,大多數人認為,低齡留學的選擇,往往源於對現有教育模式的逃離。
在廣州市一所重點高中的教室里,厚重的習題冊堆滿了課桌。當黃明生試探性地問女兒黃蕾是否願意去加拿大讀高中時,這個被學業壓得喘不過氣的女孩立刻答應了。
想法從萌生到落地,只用了兩三個月。2023年1月底,黃蕾拖著行李箱飛往加拿大。用黃明生的話形容,是「口罩遮不住彎彎的笑眼」。
在加拿大私立高中附近租住的公寓里,黃明生開始了為期大半年的陪讀生活。
每天下午四點放學后,迎接黃明生的場景幾乎一成不變:黃蕾躺在沙發上,指尖在手機遊戲界面快速滑動。
這近乎「擺爛」的狀態,讓黃明生坐立難安。他在廣州習慣了黃蕾早上七點出門、晚上十點回家的作息。如今看著她每天早上九點上學、下午四點放學,回家后還沒有作業。
夜深人靜時,焦慮感撲向黃明生:「這樣下去,考不上大學怎麼辦?」
「對中國家長來說,『太放鬆』有時比『內卷』更難適應。」新加坡普利國際教育集團創始人王秋粟,從事文化教育領域多年。她表示,在新加坡留學的家庭中,不乏因為放學時間和學習計劃的不同,會出現各種不同程度的焦慮,嚴重的甚至出現心理問題。
不適應
抵達美國的第一個夜晚,李知航的枕頭是濕的。陌生的環境讓他猝不及防,甚至閃過「爸媽是不是不要我了」的念頭。
由於是雙職工,李東夫婦無法前往美國陪讀。電話里兒子的哭腔,讓他們「心像被狠狠絞著」。
「我們不敢哭,怕孩子更撐不住。」羅燕霞回憶。當時李知航沒有手機,聯繫只能偶爾通過寄宿家庭,或等待中介每月轉發一次寄宿報告。對著幾張模糊的照片,羅燕霞看了又看。
照片里的李知航很少有笑容,總是一副拘謹的樣子。
當時他住在美國一個寄宿家庭里。他們給了李知航一份冰冷的規則清單:需承擔家務、客廳食物禁食。冰箱里的食物被嚴格分區。
一次,他和同住的北京男孩誤食了標註「給兒子」的食品,遭男主人當面斥責。後來,寄宿家庭甚至不再為他做飯,讓他「自己看著辦」,也拒絕為下午三點放學后的活動提供接送服務:「要麼準時回來,要麼自己想辦法。」
李東聽到兒子的傾訴,很著急。他找到中介機構,要求其和寄宿家庭溝通。但三番四次后,中介委婉提醒,只能等合同到期后再更換寄宿家庭。
「那段時間靠孩子自己熬過來的。」李東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美國家庭條件一般,才會選擇做寄宿家庭。他只能每天祈禱,孩子能早點適應。
不過,令人驚訝的是,換做其他孩子,未必能忍受這般遭遇。但李知航沒有哭鬧,也沒有吵著要回國。
「孩子從小對自我要求很高,而且是AB型血。」李東打趣道,這類血型的人,越遇到困難就越有「死磕到底」的勇氣。
不過,在王秋粟看來,12歲以下孩子獨自留學風險很高。低齡留學生,如果沒有家長的陪伴,容易出現學習怠惰、缺乏安全感等各種心理問題,這種情況建議家長進行陪讀。
「即使由全托機構負責起居,也難以像家長那樣關注心理發展。」王秋粟強調。
和李知航一樣,9歲的粘恩希在抵達韓國后,才意識到現實並非童話。
他進入一所為轉學生特設的過渡班,全英文授課如「天書般」。一次數學測試,他誤將「求陰影面積」算成了空白部分——純英文題目,他只捕捉到零星單詞。
半個月後,入學第三周,粘恩希蜷縮在床上念叨「頭疼,不想上學」。母親劉一萱看穿了他的恐懼。她用自己也不能全聽懂韓語的經歷安慰兒子,粘恩希的眼淚突然湧出。
這是陪讀母親和低齡留學孩子常見的「語言關」。這種壓力滲透到每個角落。
在棒球場上,粘恩希揮棒、跑壘,得分時隊友會與他擊掌。但訓練間隙,他只能默默站在一旁,聽著隊友們用韓語嬉鬧,卻插不上話。
「枯燥的訓練,聽不懂的語言,他特別痛苦。」場外的劉一萱看在眼裡。
這種因語言隔閡帶來的疏離感和安全感缺失,在更年幼的孩子身上可能表現得更為直接和強烈。
兩年前,當4歲的許元寶初轉入泰國一所國際學校時,在家人面前哭了三天。
陌生的環境,陌生的老師和同學,讓他沒有安全感。
這個曾在北京雙語幼兒園打下基礎的孩子,面對全英環境時,仍然感到聽說困難。
好在,年齡越小的孩子,適應能力越快。幾天後,許元寶已經和班上的同學玩到了一起。
如今,家裡的菲律賓保姆成了他最好的「語言陪練」。廚房裡,兩人用英語聊做飯,能持續一個多小時。
2025年7月4日,韓國龍仁市暑氣漸濃。粘恩希參加小學畢業典禮。
一年前,那些在全英課堂上如聽「天書」般的迷茫時刻,在棒球場上因「不懂韓語」而產生的孤獨,似乎已被時間悄然撫平。
劉一萱在社交媒體賬號「小粘粘Eason」中記錄著典禮上的有趣事,並配文「適應確實難,但從沒放棄。」
無法躺平
大多數受訪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低齡留學絕非學業壓力的終結,只是換了一種形式。
對黃蕾而言,加拿大高中申請大學的關鍵是五門核心課成績。數學、物理等理科是她的強項,得益於國內紮實的基礎,她幾乎無需額外投入。
權衡之後,黃蕾果斷捨棄不擅長的文科,全力衝刺申請滑鐵盧大學所需的理科成績——這所大學2025年QS排名全球第115、加拿大第五。
在兩次由滑鐵盧大學組織的數學競賽中,黃蕾意外考出優異成績。當大學錄取通知書陸續抵達時,黃明生懸著的心終於落地。
然而,黃蕾整個暑假都處於崩潰狀態。尤其是在朋友圈刷到中國同學已經開啟輕鬆大學生活時,她盯著自己課表發愁:「每天從早到晚排滿課,比國內大學難多了!」
這種壓力反轉是海外留學的隱形門檻。
加拿大高校的學業要求普遍嚴格,畢業率可能低於中國國內部分大學。當一些中國學生感覺大學比高中輕鬆時,選擇留學的學生(尤其是國際生)卻往往踏入了一個學業壓力持續的競技場。
母親陳靜對此很清醒。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若僅為逃避國內競爭而留學,幻想終會破滅。
「國外不是躺平之地。」她以滑鐵盧大學為例,理工科畢業率約60%-90%,掛科可能導致開除;文科看似輕鬆,就業困境依舊。
因此理性的選擇,在低齡留學賽道上顯得更加重要。
張雯為許元寶選擇泰國普吉島一所A-Level成績全泰第四的學校。她看中其主課教師均來自英語母語國家,入學按英語能力分班,薄弱者需課後補習。
值得關注的是,該校校董有華人背景,教學流程讓中國家長熟悉:每周發放作業本,中、數、英一樣不少。
該校還被中國家長圈稱為「學術抓得嚴」。張雯參觀過另兩所頂尖學校,卻因「太自由」「學得少玩得多」未被部分中國家庭考慮。
而對於低齡學生來說,在具體的學習任務面前,有時也是沉甸甸的壓力。
面對數學題「15+2p」,粘恩希的眼淚「吧嗒吧嗒」砸在本子上。劉一萱查著單詞:「請寫出該式與p的關係式。」母子面面相覷——式子已在眼前,還要寫什麼「關係」?
經老師解釋才知需編故事,如小明出去搭計程車,起步價15元,每公里加2元,p為里程……
「把應用題變創意寫作,這在國內沒遇到過。」劉一萱苦笑。更讓她意外的是,陪兒子完成一份文藝復興作業,母子連查帶搜折騰整晚。「四年級就在研究歐洲藝術史。」
劉一萱坦言,「每個國家的核心圈,學業壓力都大,不是大家口中的躺平。」
成本問題
經濟成本,是低齡留學天平上最沉的砝碼。
2023年,當員工福利房的掛牌價,從巔峰時的兩百多萬元跌至百萬元仍難售出時,李東的笑容消失了。他和太太曾堅信這套70萬元購入的房產,是兒子繼續留美的保障。
沒想到遭遇房價腰斬。「現在100萬都很難賣。」李東苦笑一聲。
這不是他們第一次賣房,家中生意資金都在周轉。多年前為湊足李知航初高中的留學啟動資金,他們不僅刷爆了兩張信用卡,還賣掉其中一套房產。在匯率波動下,留美費用悄然吞噬著家庭積蓄。
李東算了一筆賬:初高中學費每年至少30萬元人民幣,大學每年至少40萬元人民幣,加上生活費以及各類活動比賽支出,7年來花費已達三四百萬元。
這樣的教育投入並非孤例。成本已成為需要精打細算的課題。
張雯一家四口在普吉島的年花銷約40萬-45萬元。她翻動記賬軟體:月租7600元的兩層聯排別墅、年學費8萬元的國際學校,以及簽證、機票、旅行、油費、日常購物……
與北京對比,她認為「差不多」:北京三居室月租1.5萬元,幼兒園年費16萬元,小學加雜費年超50萬元;普吉島學費低但菜價高。「方方面面算下來,沒省錢也沒多花。北上廣家庭或能適應,小城市來可能喊貴。」
張雯強調,低齡留學需寬裕的經濟能力與陪讀鬆弛感,缺一不可。夫妻若各有穩定高薪,放棄一方陪讀「性價比非常低」。即便一方年薪勉強覆蓋開支,持續十餘年的投入仍可能讓全家陷入窘境。
經濟壓力背後是更深的情感犧牲。張雯見過太多例子:母親孤身帶孩子遠赴異國,犧牲事業、家庭和社交圈,自然對回報充滿執念——「我已經犧牲這麼多,一定要讓他出人頭地。」
然而,國際教育無標準答案,學校不划重點、不搞題海,全憑家長規劃。當孩子表現不如預期,「犧牲感」易化為心頭重壓。
「經濟是首要考量。」王秋粟接觸過的家長中,有的舉家搬到新加坡,但也會因成本太高或其他不適應的情況,而移民至其他國家。
清醒如今,李知航已熬過最艱難的階段。之後更換的寄宿家庭,帶給他很多快樂。在他發來的最新照片里,瘦小少年已長成一米八的青年。
目前在美國田納西大學讀金融系的他,假期總在尋找實習機會。今年的大三暑假,他竟進入當地一家大型「類國企」公司實習,月薪摺合人民幣接近2萬元。
大四臨近,面臨讀研或工作的選擇。李東正思考如何告訴兒子「供不起」讀研費用,李知航卻搶先說:「如果讀研究生,學費我自己交,不用您出錢。」李東倍感欣慰。
李東坦言,多年前周圍人都沒想到,他們真把十幾歲的孩子送到那麼遠讀書。且不少人覺得,投入如此高昂的成本,這筆「教育投資」的性價比似乎不高。
李知航就讀的學校,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學,在2025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居全球第481位(全美排名第103位),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頂尖名校。
對此,李知航反倒顯得坦然。他曾收到了4所大學的錄取通知,其他3所分別是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貝勒大學,阿拉巴馬大學。因喜歡音樂,故選擇了鄉村音樂的故鄉田納西大學。
他還寬慰李東,選擇大學,未必非得緊盯那些光環耀眼的「藤校」或頂尖名校。在他看來,即便院校排名並非頂尖,只要畢業后能在美國順利就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同樣不錯。
打心底里,李東清楚李知航骨子裡想活得精彩一點。正是這份對兒子的了解,讓他捨得投入巨資,且未後悔過,他更在意的是為李知航提供一個「能施展的平台」。
在李東看來,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和成長,「說不定他能做得更好。」
低齡留學的孩子,成長常超乎父母想象,但疏離也可能悄然發生。
李知航離家的第二年曾短暫回國團聚,此後數年未歸。被問及原因時,李東坦言孩子一放假就不斷尋找提升自己的機會,而「自己和太太的簽證難辦」,且工薪家庭供留學已竭盡全力,赴美探親近乎奢侈。
儘管如此,親子關係仍在李東心中排在首位。
每周至少一小時雷打不動的通話中,他會問,「這周有什麼新消息?考試如何?和哪個朋友玩了?」李知航事無巨細彙報,包括青春期敏感的「傷心時刻」。
李東透露,11歲就赴美留學的李知航,幾乎錯過整個中國初高中教育,中文已「磕磕巴巴」。雖然他為中國血統自豪,卻也明確表示,畢業后想繼續在美國尋找實習工作機會。
這種徹底的融入,在李知航看來是規劃畢業后留美的基礎。但李東卻看到潛在風險:繁瑣的簽證工簽程序,以及近年中美關係變化的不確定性。
「比方哪天開車超速,被遣返了。」李東說,與最開始的初衷不同,「順利畢業」成了最樸素的願望,「現在只希望孩子平安無事拿到畢業證」。
未來的不確定性,正重塑海歸的價值鏈。海歸光環也在經濟潮汐中褪色。陳靜敏銳察覺到變化。
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疫情前,中國外企多,海歸進外企工資高。疫情后不少外企撤走,留下的崗位競爭慘烈。
陳靜和丈夫對女兒的期待,早已鎖定在海外就業。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滑鐵盧大學畢業生在當地年薪普遍超20萬加幣(摺合人民幣105萬元),若回國工作,拋開薪水不說,還要擔憂能不能找到工作。
投入與產出的天平正在傾斜。
「不要期望值太高,」陳靜語氣清醒,「現在已不是留個洋就能找到高薪工作的年代。」
她甚至勸阻朋友耗資百萬送子赴美讀研,建議轉向性價比更高的香港。
這種清醒,已成為低齡留學家庭的普遍共識。
「了解留學國家的教育體系是規劃的關鍵一步。」王秋粟以新加坡為例,其以英聯邦教育體系為主,又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既能讓孩子接觸西方教育與文化,又能保留對本土文化的認知。這種體系特點直接影響孩子的適應路徑和學習體驗。
王秋粟提醒,家長不要盲目 「為孩子犧牲一切」。她舉例,有些家長以為在國內卷不動,去國外繼續卷,反而適得其反。
在她看來,低齡留學是一個牽動家庭全局的決策,需結合孩子特點、家庭事業等長遠規劃,避免只為「鍍金」或「曲線救國」而盲目選擇。
(應受訪者要求,本文李東、張雯、許元寶、黃蕾、黃明生、陳靜、粘恩希均為化名)
南方周末記者王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