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永信被查后,看看最初的佛教是什麼樣子

京港台:2025-7-29 04:45| 來源:先知書店 | 評論( 2 )  | 我來說幾句

釋永信被查后,看看最初的佛教是什麼樣子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中國在歷史上接觸過很多外來宗教,如唐朝時基督教就傳入中國,宋朝的首都開封甚至有一個猶太社區。但這些宗教,因為中國文化的排斥,沒多久就消弭在歷史長河之中。

  只有一種外來宗教,不但沒有被本土文化排斥,反而融入其中,與儒、道一同成為了中國社會的主流文化。

  這就是佛教,而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更是體現在方方面面:

  佛教對中國人的語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很多辭彙、概念都源自佛教,比如煩惱、利益、因緣、境界、實際、傲慢、執著、極樂、不可思議等等詞語,脫離了佛教,簡直就不知道該怎麼開口說話了。

  在文學藝術領域,佛教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即使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內容源自佛教,如盂蘭盆會、臘八粥等民俗活動,就直接脫胎於佛教節日。

  可以說不理解佛教,我們就無法理解中國文化到底是什麼。

  也正因為佛教有機地融入了中國文化,我們通常都依靠中國的語境來理解佛教,而這反而讓我們「不識廬山真面目」,產生了很多的誤解。

  若以一條河流作為比喻,印度是佛教的上游,中亞西域是佛教的中游,中日韓是佛教的下游。要知道中國佛教是什麼樣,就必須回到源頭印度佛教去。就像中國人千百年來鍥而不捨尋找長江與黃河的源頭一樣。

  那麼,讓我們回到印度,通過十個關鍵詞來看看印度佛教的最初的樣子。

  ▌「反婆羅門教」

  森嚴的社會等級所催生的反叛

  公元前6世紀左右,印度的物質文明大獲發展,種姓制度發生了深刻變化。剎帝利由游牧部落的首領轉變為定居國家的王族權貴,財富和權力都大大增加,與位列第一的婆羅門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

  

  婆羅門教為古代印度正統宗教,以《吠陀經》為經典,把種姓作為核心教義,改革后稱為印度教。

  這種社會背景為思想發展提供了溫床。印度思想界開始對傳統婆羅門教的祭祀文明進行審視與反思,佛教等教派則直接舉起反婆羅門教的旗號進行新的理論構建。

  ▌「覺悟者佛陀」

  佛的一生,一點兒也不「佛系」

  相傳釋迦牟尼誕生於喜馬拉雅山山麓迦毗羅衛國的藍毗尼園(今尼泊爾境內),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是統治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當時迦毗羅衛國處於列國爭霸的夾縫之中,國王希望兒子改變宗族的命運,而年輕的釋迦牟尼卻感悟人生無常,選擇放棄王位出家訪道,他決定實踐當時修行中較為流行的做法——苦行。

  

  ▲釋迦牟尼苦行像

  經6年而無果,釋迦牟尼放棄了苦修,沐浴進食以恢復體力,在菩提伽耶獨坐樹下冥思,終於悟道,成為了覺者佛陀,時年35歲。

  其後,釋迦牟尼來到鹿野苑(今印度瓦拉納西東北),對最初的五位追隨者講法。這五位比丘成為佛教最初的僧團。此次說法的內容首先是對「中道」的闡釋,即避免苦行的自我折磨與縱慾的盡情享樂兩個極端。苦行與縱慾是修行中常見的兩種路線,體現了對傳統婆羅門教的叛逆。

  這次講法之後,釋迦牟尼開始了長達四十餘年的說法歷程,其足跡遍布印度的東西南北。佛陀接納了最初幾位弟子之後,允許這些弟子各自接收新的門徒,佛教的隊伍逐漸壯大。

  在生命的最後一年,佛陀北渡恆河,途中患病,行至拘屍那迦城娑羅雙樹林,對弟子作臨終囑託之後,於夜晚安然入滅,享壽80歲。

  ▌「三法印」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為規範教團,維護正法,僧團首領召集僧團代表(號稱五百羅漢)舉行結集,史稱第一次結集。

  第一次結集歷時數月,其間並未出現大的分歧。「多聞第一」的阿難誦出佛陀的言教,集合成佛教的經書,「持律第一」的優波離誦出教團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和議事制度,集合成為戒律。當時印度重記誦而輕書寫,所以這次結集只是取得了統一認識,但並未形成書寫文獻。

  

  ▲阿含經中蘊含的世界觀

  第一次結集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為三條:「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諸行無常」指世間一切事物,皆在剎那間遷流變異,無一常住不變。

  「諸法無我」指在一切有為無為的諸法中,無有我的實體。

  「涅槃寂靜」指不生不滅,身心俱寂之解脫境界。

  這三條是「印」證佛法真偽的標準,如同世間的公文,憑藉印鑒可以確認公文的真假,因此稱為「三法印」。

  ▌「部派佛教」

  真和尚不接受金錢布施

  佛滅度時,佛教的流布區域還僅限於恆河中游地區,其後百餘年間,佛教在王室支持下向西和西南方向擴展,逐漸深入民眾。

  但地域廣大而距離阻隔,各地風俗影響了僧人的戒律,於是先是由於持律的不同,後來也因為見解的差異,各地僧團逐漸分裂為多個部派,分支傳承於印度各地。

  佛教公認第一次重大分裂,發生於佛陀入滅后百年。當時在印度東部有些比丘開始違背戒律規定接受金錢布施等等,一位來自西邊的比丘對此表示反對,雙方發生爭議,於是約集有威望的長老前來仲裁,裁定接受金銀等十件事情「非法」。

  為了統一認識,僧眾隨後舉行了結集,稱為第二次結集。主張接受金錢布施的比丘並不接受此次決議,而是另行結集,形成自己的戒律,據說有萬人參加,稱為「大結集」。

  這兩支僧團分別形成上座部與大眾部兩派,並在其後的幾百年間繼續分裂,相傳有十八部。

  ▌「護法轉輪王阿育」

  前半生惡魔,後半世聖人

  第二次結集后,阿育王繼位(公元前268~231在位)。阿育王用無數平民的生命血洗了幾乎整個印度,其連年征戰使得印度首次獲得統一,其版圖覆蓋了除南端之外的整個南亞次大陸。

  由於在征服羯陵伽國時親眼目睹了屠殺場面,阿育王內心急劇波動,最終「放下屠刀」,開始信仰並極力弘揚佛教,使得佛教流布範圍更廣,僧團人數激增,但魚龍混雜,眾人一致認為應請出德高望重的長老帝須主持大局。

  於是在阿育王的支持下,帝須長老主講法義,肅清僧團,恢復了寺院的正常僧務。為進一步鞏固成果,約在公元前250年左右,帝須召集高僧千人舉行結集,史稱第三次結集。

  第三次結集后,阿育王分派上座去各地弘揚佛教,所到之處,自成一派。分派至西北印度的迦濕彌羅(今克什米爾地區)及犍陀羅地區(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區)的上座形成了主張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一切法都是實際存在的——「說一切有部」。

  

  犍陀羅被希臘人統治百餘年,希臘神像傳統植根於此。

  而佛教傳入錫蘭(今斯里蘭卡)之後,形成了代表保守思想的大寺派。該派僧人於公元前1世紀左右將口傳的三藏經典以巴利語寫出。錫蘭大寺派將上座部佛教和巴利語經典傳至東南亞各國,發展成為南傳佛教。

  ▌「大乘思想」

  達摩讚歎東土,好一派大乘氣象

  阿育王之後印度重回割據,公元前2世紀,新興的王朝扶持婆羅門教而抑制佛教,佛教遂向南和西北兩個方向轉移。

  南印度施行寬鬆的宗教政策,流行於此地的大眾部很可能對大乘思想起到了催化作用。在西北印度,亞歷山大東征后希臘人建立的大夏不斷入侵,並逐漸接受佛教信仰。其後大月氏西遷並逐步佔領大夏,建立以犍陀羅為中心的貴霜帝國。

  政治上的頻繁更替使得這裡的佛教,與來自中亞甚至歐洲的諸多思想形態相碰撞,對大乘思潮的產生有重要影響。

  

  公元前1世紀左右,印度興起一種有別於主流的佛教形式,初稱「菩薩乘」,後來這一潮流被冠稱為「大乘」,佛教中用馬車來比喻度眾生的工具,大乘指能將無量眾生度到彼岸,同時貶稱舊有的部派為「小乘」。

  大、小乘的主要區別:

  ●在理論上,小乘更注重個人解脫,以生命的無常來解釋「無我」,即「人無我」;大乘則涉入對終極真理的思考,除人無我之外,還主張一切事物皆無實體,即「法無我」。

  ●在實踐上,小乘以自利為主,強調出世與個體解脫;大乘則以利他為自利,追求普度眾生。

  ●在目標上,小乘佛教以得阿羅漢果為最高目標;大乘則認為阿羅漢並非終極,主張經菩薩最終成佛,產生了多佛信仰和菩薩信仰。

  初期的大乘經典以般若經為代表,主要思想是「一切法空」。從二三世紀開始,逐漸形成了分別以印度南部和西北部為中心的中觀與瑜伽行兩大思想流派。

  ▌「中觀派」

  見,或者不見,光明就在那裡

  公元2世紀,龍樹系統論證了般若經中「一切法空」的命題,主張一切事物、一切萬法,都依因緣而生滅,不由自主。

  龍樹被後來的中觀派追封為祖師,對中國佛教也有巨大影響,漢傳佛教的俱舍宗、成實宗、律宗、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天台宗、真言宗,都把龍樹稱為是自己的宗祖,被譽為「八宗共祖」。

  ▌「瑜伽行派」

  宇宙萬物全部是跟著心變

  相傳瑜伽行派的創始人為彌勒,曾是釋迦佛弟子,現居兜率天宮,未來會下生成佛,為釋迦佛的繼任者。

  瑜伽行派代表人物和實際創立者是5世紀無著、世親兄弟,唐朝的玄奘去印度取經,主要取的就是瑜伽行派的經典。其中重要者為《瑜伽師地論》,漢譯有100卷之巨,堪稱該派甚至大乘佛教的百科大典。

  

  ▲玄奘西天取經路線圖

  不同於中觀的唯破不立,瑜伽行派在認同空觀的同時,主張宇宙間的萬物,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由「識」變現出來的,即「萬法唯識」。因此該派又稱「唯識派」。

  ▌「密教化」

  有很多簡單實用的方便法門

  戒日王之後北印度復歸割據,此時印度佛教的情勢已大不如前。一方面,伊斯蘭文化阻斷了西北部的傳播路線;另一方面,婆羅門教進入印度教時期而日益強大,對佛教產生了巨大衝擊。

  於是,佛教在衰落與邊緣化的同時迅速密教化。8世紀初波羅王朝建立,逐漸成為晚期佛教尤其是密教的中心。

  密教即秘而不宣之教,主要修法是通過「三密相應」(結印、持咒、觀想)而達到身、口、意「三業清凈」,乃至「即身成佛」。據記述,佛陀本人反對咒術、神通等神秘元素進入佛教,卻也允許作禳災、祛病、防護之用。

  ▌「末法時期」

  極端主義在印度的血腥歷史

  8世紀后,印度屢遭伊斯蘭入侵,加速了印度佛教的衰落。

  12世紀和13世紀之交,德里蘇丹國將領巴克提亞·契吉率領穆斯林大軍入侵印度,攻入比哈爾和孟加拉,印度佛教最高學府那爛陀寺以及佛教大寺飛行寺、超岩寺等都被洗劫一空,僧侶要麼被殺,要麼逃逸。

  三大寺遭毀,被視為印度佛教滅亡的標誌。

  

  ▲那爛陀寺遺址

  佛教在印度滅亡之後至19世紀末開始復興之間的幾個世紀,可以說是佛教的基本空白時期,但是其思想的影響力並沒有斷絕。

  休斯敦·史密斯在其展現世界七大宗教智慧的《人的宗教》一書中說:「佛教在世界各地都看得見勝利,卻唯獨喪失了它的出生地。」

  直到1920年,斯里蘭卡的達摩波羅在加爾各答建立寺院作為大菩提協會總部,佛教才開始在印度再度復興。經過該協會的艱苦努力,20世紀50年代,佛陀的覺悟之地菩提伽耶由佛教徒與印度教徒共管。

  經過百餘年的發展,現今該協會的分支機構已遍布印度各地,佛教聖地都得到了保護和修復,一些大城市還設立了佛教的組織機構和寺廟。據2001年統計,印度有800萬佛教徒,約佔全國總人口的0.8%。

  如今很多人自稱「佛系」青年,可對真正的佛教並不了解。「佛系」則被貼上了「無所謂」、「不上進」等標籤。大眾認為,這是佛理教導他們無欲無求的體現。

  其實真正的佛教不僅僅不是教人頹廢,反而恰恰是希望我們積極對待自己的人生。

  佛教之所以在中國興盛繁榮,正是因為佛教積極的入世,才與中國人的生活緊密結合在了一起。無論是茶道、花道、繪畫、建築、乃至語言文化、心靈的慰藉,中國人處處不離佛教。

  ◎佛教深深塑造了中國人的國民性。在農村即使很多老人不識字、不懂佛教經典,甚至一輩子沒進過寺廟,但也深受佛教潛移默化的影響。「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佛教理念已被廣泛接受,對約束人們的行為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懂佛學就不懂中國文化。史學家范文瀾曾說,「在中國歷史上,佛教和文化的關係如此之深,不懂佛學就不懂中國文化。」而佛教也在與中國文化的衝擊融合中逐漸成長,最終與道家與儒家一道,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

  ◎佛學是理解生命的一個重要維度。不懂佛學,很難對生命中一些最重大的問題做最深刻的思考。正如魯迅所說:「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而釋迦牟尼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啟示了,真是大哲。」佛教的因明邏輯體系,補缺了中國邏輯思想的空缺。

  人們常習慣以迷信、虛妄等字眼來武斷地定位某種宗教思想,卻未深入地分析了解這些表象下面的本質原因。正因為不了解佛教的演變,才會產生這種誤解。

        更多大千雜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1 08:3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