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反對黨領袖呼籲變革:80%的電視機部件來自中國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中美競爭日益加劇之際,將印度捧為中國製造「替代方案」甚囂塵上,然而經過多年實踐,已有印度政客認識到,印度工業存在結構性問題,印度製造尚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力更生。
據《印度時報》7月19日報道,印度反對黨國民大會黨(國大黨)領袖拉胡爾·甘地(Rahul Gandhi)當天呼籲政府推動「基層變革」,將印度打造成真正的製造業強國。從而與中國抗衡。他表示,在「印度製造」的名義下,印度實際上只是進行來料組裝,而非真正的製造。
甘地在社交媒體X平台上發文稱:「你們知道嗎?印度製造的大多數電視中有80%的零部件來自中國。在『印度製造』的名義下,我們只是在組裝,並沒有真正製造。從iPhone到電視都是這樣,零件都來自國外,我們只是把它們拼裝起來。」
他還提到印度工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他說:「小企業家希望進行製造,但既沒有政策支持,也缺乏幫助。相反的是,高額稅負和少數企業壟斷了國家的工業。」
甘地強調,除非印度在生產上實現自力更生,否則有關就業、增長和「印度製造」的討論都將只是「空洞的說辭」。他說:「需要的是基層層面的變革,使印度擺脫流水線式的拼裝,成為真正的製造強國,才能在實力上與中國抗衡。」
在早前的演講中,甘地曾引用政府數據稱,「印度製造」未能復興製造業。他表示:「印度製造業佔GDP的比重已從2014年的15.3%下降到12.6%,是60年來的最低水平。」
為強調政策改革的迫切性,甘地曾指出:「過去十年,中國一直在電池、機器人、電機和光學技術方面深耕不輟,在這些領域至少領先印度十年。」
近期,中印交流逐漸回暖,印度國防部長拉傑納特·辛格不久前率領印度高級代表團訪華,參加在山東青島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國防部長會議。印媒認為,雖然中國和印度依然存在分歧,但更加頻繁的高層接觸表明,兩國正尋求穩定關係。
7月14日,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抵達北京,時隔5年後首次訪問中國。蘇傑生在北京表示,印度和中國互相交換觀點和意見非常重要,兩國關係持續正常化可以產生「互惠互利的結果」。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此前曾表示,作為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雙方當前的共同任務是致力於實現各自國家的發展振興,應當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成就,這符合兩國28億多人民的根本利益,契合地區國家的共同期待,順應全球南方卓然壯大的歷史潮流,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發展繁榮。
毛寧說,做相互成就的夥伴,實現「龍象共舞」是中印唯一正確的選擇。中方願同印方共同努力,深入落實好兩國領導人的重要共識,以今年中印建交75周年為契機,推進各領域、各層級的交流合作,推動中印關係沿著健康穩定的軌道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