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計劃製造幾十億隻特種蒼蠅 空投墨西哥

京港台:2025-7-18 04:34| 來源:環球科學 | 評論( 4 )  | 我來說幾句

美國計劃製造幾十億隻特種蒼蠅 空投墨西哥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新大陸螺旋蠅成蟲(圖片來源:USDA)

  捲土重來的新大陸螺旋蠅。

  最近,美國農業部(USDA)計劃將數十億隻特殊的新大陸螺旋蠅(Cochliomyia hominivorax),通過飛機空投的方式,釋放到墨西哥和美國得克薩斯州南部。這聽起來像是一部災難片的開頭,但實際上,這是USDA為了拯救畜牧業而採取的行動。

  新大陸螺旋蠅是一種生活在美洲的可怕生物,它因幼蟲酷似螺絲釘的外形而得名。新大陸螺旋蠅最愛牲畜和人類等溫血動物的傷口和黏膜,它們會在這裡產下數百枚卵,而孵化出的幼蟲則以活體組織為食。新大陸螺旋蠅的幼蟲體長一兩厘米,全身環繞著螺紋般的棘刺結構,它們會像鑽木頭一樣,向下旋轉進傷口,沿途不斷啃食組織。

  

  新大陸螺旋蠅的生命周期(圖片來源:USDA)

  隨著傷口中新大陸螺旋蠅的幼蟲不斷孵化,受感染生物的傷口便不斷擴大、加深,同時還會引發細菌感染。如果處理不及時,即使是一頭健壯的牛,也可能在7到10天內因因二次感染、中毒或繼發感染而喪命。

  當然,USDA計劃投放的並不是這種普通、可怕的新大陸螺旋蠅,而是他們精心培育出的不育的新大陸螺旋蠅。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對抗正在美洲蔓延的新大陸螺旋蠅疫情,減少畜牧業的損失。

  歷史悠久

  事實上,「以蠅制蠅」的方法並不新鮮。早在20世紀50年代,科學家就開發出一種名為昆蟲不育技術(SIT)的方法:他們用伽馬射線照射了新大陸螺旋蠅的蛹,從而培育出一種特殊的不育雄性螺旋蠅。這些雄蠅雖然無法生育,但它們的壽命和交配能力卻絲毫不受影響,簡直是完美的「特洛伊木馬」。

  一旦培育成功,這些不育雄蠅就能通過飛機空投和地面釋放的方式被大量投放到環境中。雌性螺旋蠅一生只交配一次,一旦它們與這些不育的雄蠅交配,所產下的卵便無法孵化。這意味著,每一隻與不育雄蠅交配的雌蠅,都將無法繁育後代,這會導致螺旋蠅的數量銳減。通過年復一年地持續釋放,這種致命的蟲害最終就能被徹底清除。

  

  工作人員正在使用專門的輻照設備處理新大陸螺旋蠅(圖片來源:COPEG)

  這種方法的有效性已經得到了證明。20世紀50年代,美國就率先啟動了通過SIT來清除新大陸螺旋蠅的計劃。在1962年至1975年間,美國與墨西哥聯手,每周培育並釋放多達5000萬隻不育螺旋蠅,總計投放量超過940億隻,最終才在美國本土成功消滅了這種害蟲。此後,墨西哥的恰帕斯州(Chiapas)也建立了一座每周能生產5億隻不育螺旋蠅的巨型工廠,到1987年時,墨西哥大部分地區的螺旋蠅疫情也已得到控制。

  1994年,巴拿馬與美國合作成立了牲畜螺旋蠅防治委員會(COPEG),將這條清除螺旋蠅的防線進一步向中美洲推進。2006年,巴拿馬宣布除達連省(Darién)外,全國大部分地區已成功消滅新大陸螺旋蠅。在那之後,美國似乎擺脫了新大陸螺旋蠅的困擾,僅在2017年發生過一次小規模疫情,但也很快就被撲滅了。

  

  美洲清理新大陸螺旋蠅的歷程(圖片來源:COPEG)

  然而,這場看似完美的勝利,在2023年卻出現了令人擔憂的轉折:新大陸螺旋蠅突破防線,捲土重來了。2023年7月5日,巴拿馬宣布全國爆發新大陸螺旋蠅疫情,病例數量從原本的年均僅25例,激增至一年超過6500例。更令人不安的是,這些病例如同燎原之火,迅速從巴拿馬向北蔓延,一路攻佔了哥斯大黎加、尼加拉瓜、宏都拉斯、瓜地馬拉和貝里斯。

  終於,2024年11月22日,墨西哥官方確認境內已有牛感染新大陸螺旋蠅,距離美墨邊境僅1127千米。這一消息無疑讓USDA感到高度緊張。一些官員擔憂,如果無法有效遏制新大陸螺旋蠅的北遷,那麼到2025年夏季結束之前,它們恐怕就會抵達美國邊境。為此,USDA下屬的動植物衛生檢驗局(APHIS)迅速響應,宣布自2024年11月25日起,暫停從墨西哥進口包括馬在內的所有活畜。

  艱難處境

  你或許會疑惑,明明已經成功撲滅的疫情,為何會捲土重來?一些研究認為,全球變暖可能是導致新大陸螺旋蠅在北美重新出現並擴散的重要因素。更令人棘手的是,人類目前並沒有針對新大陸螺旋蠅幼蟲的特效藥。這意味著,除了在感染后通過物理方式清除傷口中的蛆蟲之外,繁育和釋放不育的新大陸螺旋蠅,依然是目前最有效的控制手段。

  但這次的反擊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輕鬆。儘管美國在過去擁有成功應對螺旋蠅疫情的經驗,但隨著美國境內疫情的消失,原本設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和得克薩斯州的螺旋蠅繁育設施早已停止運營;而墨西哥恰帕斯州的工廠也因資金中斷,於十多年前停止了運作。如今,整個北美洲唯一一家能培育不育新大陸螺旋蠅的設施,只剩下位於巴拿馬帕科拉(Pácora)、隸屬於COPEG的工廠,這裡每周能繁育超過1億隻不育螺旋蠅。

  

  捲土重來的新大陸螺旋蠅疫情(圖片來源:USDA)

  但對USDA而言,每周1億隻的產量仍遠遠不夠,他們希望將每周的螺旋蠅生產量提升到至少4億隻,以應對日益嚴峻的挑戰。2025年6月18日,USDA宣布將投資850萬美元,在得克薩斯州的穆爾空軍基地(Moore Air Base)新建一座不育螺旋蠅繁育中心,並將於今年內啟用。這裡距墨西哥邊境僅32千米,曾經在20世紀60年代的滅蠅行動中發揮過關鍵作用。如今,它將重啟使命,建成后預計每周可培育3億隻不育螺旋蠅。

  USDA的布局遠不止於此。他們還計劃投入2100萬美元,升級改造墨西哥與瓜地馬拉邊境處的一處繁育設施。該設施每周將能培育6000萬至1.6億隻不育螺旋蠅,預計於2026年7月投入使用。如果這些新建和升級的設施都能全速運轉,那麼屆時美洲每周的不育螺旋蠅總產能將達到4億至5億隻,足以重新築起生物防線。

  新大陸螺旋蠅的捲土重來,無疑為美洲的畜牧業敲響了警鐘,也提醒著我們,即使是看似被消滅的威脅,也可能在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下死灰復燃。

 

        更多科技前沿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10 08:0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