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房子交給國家的中國人 會越來越多吧

京港台:2025-7-9 23:11| 來源:雷叔說事 | 評論( 9 )  | 我來說幾句

把房子交給國家的中國人 會越來越多吧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1前段時間,2022年的一樁舊案引發了不少討論。

  事情發生在北京。41歲的趙女士因病離世,留下好幾百萬遺產。

  由於她父母雙亡、未婚未育,又沒有立過遺囑,這筆財產就處於無人繼承的狀態。

  這時,趙女士的叔叔、姑姑、舅舅、阿姨等十多名親戚跑來,打算分割遺產。

  大家都認為自己照顧過小趙,理應得到一份經濟回報,但在分割比例上產生了糾紛。

  爭執不下,鬧到對簿公堂。

  

  法院走訪后發現,趙女士患有尿毒症,平時生活可以自理。

  遇上極端困難的情況,一位開出租的叔叔和社區工作人員會帶她去醫院看病。

  她的病曆本里,近親屬一欄填的正是叔叔的名字。

  其他親人也出於情義給過她關懷,比如逢年過節給她發紅包;帶她出門旅遊;在她住院時,提前翹班前去照顧她,等等。

  但這種種關懷和法律意義上的撫養行為還是不能畫等號。

  綜合考慮后,法官宣判:

  趙女士名下的存款還有喪葬費、撫恤金共計110餘萬元,由9名親戚共同繼承。

  對她照料較多的叔叔分得20%,其他人分10%。

  她的房產則依照規定,收歸國有,用於公益事業。

  

  這個判例給很多人上了節普法教育課。   

  他們才意識到,原來《民法典》中有這麼條明文規定——

  「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的遺產,歸國家所有,用於公益事業;

  死者生前是集體所有制組織成員的,歸所在集體所有制組織所有。」

  一些人開始不理解了:

  「逝者明明還有血親在世,為什麼不把財產留給旁系親屬,讓親戚過得更好?」

  而其他網友告訴他們,如果逝者想把錢留給親戚,大概早就立遺囑贈予了。

  生前不立遺囑,可能就是當事人根本不想把遺產分給他們。

  

  

  交給國家處理,算是最優解。

  

  不過,上述這些純屬推測,誰都不知道當事人自己究竟是怎麼規劃的。 

  萬一是在沒來得及立遺囑的情況下,突發疾病去世呢?

  另外我也覺得大家沒必要過渡苛責趙女士的親戚。

  人性是複雜的,他們對她的關心是真心的,最後想「分一杯羹」也是真心的。

  按照法官的說法,他們給予她的關懷已經超過了法律規定的義務。

  24k純自私的人,是做不到這些事情的。

  2

  瀏覽了相關新聞的評論區,我發現真沒幾個網友願意把錢留給親戚。

  高贊評論清一色地說著:

  「寧可把遺產捐給國家,也不讓親戚撿漏。」

  

  

  更有個性的朋友,還想著未來把遺產捐給華坪女高。

  

  或者,流浪動物救助中心。

  

  好像大家普遍不太信任親戚。

  當然,這也是社會變遷的縮影。

  傳統時代,多數人的生活形態是聚族而居。

  家族會為個體成長提供支撐,相應地也要求孩子長大成人後,積極回饋家裡的七大姑八大姨二大爺。

  可如今傳統的家族和家族觀念早就解體了。

  很多人跟親戚沒有生活交集,更別提情感互動了,聚餐的次數弄不好都沒有同事之間來得多。

  在這個高度原子化的社會裡,大家對所謂的「家族責任」越發不屑一顧,不想被親情綁架,只想自由地定義「傳承」,主宰自己的人生和身後事。  

  

  於是,選擇「斷親」、「獨身」和「丁克」的人越來越多。

  未來的某一天,他們中的部分人可能就會選擇把自己沒花完的財產交給國家。

  這也算是一份潛在的經濟增量。   

  

  3

  如何處理民眾留下的遺產,不同國家有各自不同的經濟考量。

  歐洲、美國、日本、韓國等等韓國想到的辦法是向高凈值人群徵收遺產稅。

  一來,用這筆錢充實公共服務基金,救助需要幫助的人,調解貧富差距。

  二來,也用這個方法刺激消費,鼓勵大家活著的時候多花錢、多做慈善。

  我們國家目前不徵收遺產稅。

  把無主遺產收歸國家管理的做法,實際是在代替遺產稅發揮社會救濟和刺激消費的作用。

  當大家意識到自己存的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還可能被充公的時候,肯定會及時行樂,儘可能地花完它。 

  

  當然,這些都是理想狀態,實際情況遠比經濟學設計的模型更複雜。

  有媒體調查后發現,像趙女士這樣留有大筆遺產卻沒有債務的案例非常罕見。

  更常見的故事是:人走了,各種亂七八糟的債還沒還完。

  這時候,親戚們大概率都不會登門了。

  只能由有關部門幫著逝者處理錯綜複雜的身後事,一邊清點他們留下的無主遺產,一邊清算他們留下的各類債券債務。

  還會出現的情況是,逝者的繼承人主動放棄繼承權,把自己從逝者的債務里摘出來。

  一位律師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就說過個案例:

  「死者的繼承人發現死者資不抵債后,決定放棄繼承權。

  這時,死者的債權人(比如銀行)不知道向誰討債,只能去法院要求指定民政局為遺產管理人。

  由民政局作為『兜底』人,幫死者清算遺產和債務」。

  碰上這種事,民政局也挺無奈的。

  4

  說回趙女士的案例。  

  有人說,這新聞就像一條催育廣告,啟示大家:

  結不結婚無所謂,還是得生個孩子繼承遺產。

  

  反對者卻不支持這種觀點。理由很簡單——

  又不是家裡有王位,非得找人繼承。為了不被「吃絕戶」就生孩子的想法,多少有些自私。

  而且現實中也會出現獨生子女走在父母之前的情況。

  比如,一位生活在上海的葛老伯。

  他的獨生女在2018年離世,次年,老伴也走了。

  葛老伯自己2022年忽然在家中去世,留下430萬元財產和一套兩居室。

  由於他沒立過遺囑,所以這些資產還是成了無主遺產,最後徐匯區民政局成了他的遺產管理人。

  

  人生無常,不到最後一刻,誰都不知道自己會經歷什麼。

  與其幻想著「養兒防老」「生子繼產」,不如期待制度建設能更加完善、細化一點吧。

  畢竟,專家和律師不止一次告訴我們:

  「最近兩年,無主遺產的案子明顯在增多,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劇,類似案件以後還會增多。

  與此同時,雖然《民法典》確立了民政部門在特定情形下擔任遺產管理人的職能,但具體怎麼履職,怎麼管理遺產,目前為止,國家層面還沒出台過配套的工作指南。這也給基層的工作人員帶來了一些麻煩。」

  就像趙女士那套房子,雖然歸屬昌平區民政局管理,但具體怎麼管理,民政局還在開會研究中。

  

  《中國新聞周刊》相關報道

  除了房產,逝者留下的遺產還可能是汽車。

  這時候,讓工作人員頭大的事情又出現了。

  管理車產的第一步是拖車,那麼拖車的花費是民政出,還是從逝者的遺產里扣除?

  另有一些比房子、車子更難處理的財產。萬一逝者留下的是一堆空氣幣,或者其他虛擬資產,這種該怎麼管?

  沒有細則的話,基層真的難以規範操作。

  再有,碰上某些缺德的人,離世前故意欠了一堆債務,所留遺產又不足以抵債,遺產管理人又該怎麼應對?   

  

  更實際的一個問題,也是獨居人士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是——如果他們願意提前把財產無償捐獻給國家,能否得到社區和地方民政更多的幫扶?享受高於社會平均水平的養老關懷?

  凡此種種,都值得仔細斟酌。   

  

  幸好,老齡化這隻灰犀牛還沒有徹底打亂我們的生活。

  政策還有足夠的時間自我完善。

  而且,那些自稱「不婚不育保平安」的90后00后也都正當壯年。

  大家還有充足的時間理順未來的安排。 

 

        更多大陸資訊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9 21:1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