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的親妹妹街邊擺攤,馬未都拿出一極品官窯...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愛新覺羅·韞穎,作為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親妹妹,自幼便享受著父親和哥哥的無限寵愛,生活奢華無比,彷彿生活在金碧輝煌的宮殿里,盡享皇家榮耀與富貴。
然而,沒有了國家的支持,家也失去了依託。隨著大清王朝的覆滅,國家陷入連年戰亂,韞穎也像一片孤舟,在風雨飄搖的亂世中漂泊無依。在這動蕩的歲月里,她與親朋好友、丈夫都失去了聯繫。為了維持生計,她不得不到街頭擺攤,賣起了香煙,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
當馬未都第一次遇到韞穎時,這位昔日的公主雖然歷經坎坷,生活飽經磨難,但她已心態平和、淡然自若,完全融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圈。面對馬未都拿出來的珍貴官窯瓷器,她卻從頭到尾沒多看一眼,卻對他問的問題一一耐心作答。
馬未都曾感嘆,他見過的最極端的落魄場景,莫過於一位公主走上街頭擺攤賣煙。毛主席也曾評價說,這樣的人真正走進了人民群眾,成為一個有志氣、有擔當的人。
1912年,隨著辛亥革命爆發,大清王朝最終走到了終點,末代皇帝溥儀被迫退位。
溥儀與民國臨時政府簽訂了《清室退位優待條件》,使得皇族成員得以繼續留在紫禁城內生活,每年還能領取高達400萬兩的白銀津貼,生活依舊物質充裕。
翌年,愛新覺羅·韞穎出生於醇親王府,她是家中第三位女兒,也是溥儀同父同母的親妹妹。
溥儀的生父是醇親王載灃,當時慈禧太后選中溥儀為皇帝后不久便去世,載灃便承擔起攝政王重任,親自教導溥儀朝政事務,使兄妹倆之間關係親密無間。
韞穎生來含著金湯匙,倍受父親和哥哥寵愛,從小享盡榮華,生活中無數傭人細心照料,衣食無憂。
作為家中排行第三的女兒,她被尊稱為「三格格」。由於溥儀居住在宮中,韞穎和幾個姐姐常常到宮內陪伴哥哥,是皇宮裡的常客。
儘管皇宮規矩森嚴,溥儀對兄弟姐妹的寵愛讓他們在宮中盡情玩耍,無拘無束。韞穎從小便跟隨哥哥見識過無數珍寶奇珍,見識廣博,遠超一般人。
然而,大清王朝已風雨飄搖,隨著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政局愈加動蕩,溥儀最後的「伊甸園」也隨之崩塌。
1924年,馮玉祥軍隊攻佔紫禁城,廢止了皇族優待條件,溥儀被趕出宮廷,黯然回到醇親王府。
不久后,在日本勢力安排下,溥儀遷居天津張園,年僅11歲的韞穎也隨行,住進了英租界的使館區。
父親載灃告誡子女們,即便不再身處皇宮,也要繼續努力讀書。
溥儀對妹妹的教育尤為用心,不僅為她聘請私人教師學習文化、英語、日語和算數,還常陪她打網球,帶她接觸外面新鮮的世界。
雖失去了格格身份,韞穎依舊享有應有的禮遇和待遇。
但溥儀已被日本權勢所控制,成為他們的傀儡。韞穎19歲時,溥儀經過深思熟慮,為她和皇后婉容的弟弟郭布羅·潤麟定下婚約。
兩人自幼青梅竹馬,彼此感情深厚;溥儀也信任這個從小陪伴長大的少年。
1931年,溥儀在日本操控下進入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韞穎與潤麟在新京(今長春)舉行了正式婚禮。
新婚燕爾,兩人感情濃烈,生活甜蜜。然而剛滿一個月,潤麟便被派往日本學習軍事,韞穎也隨行出國,開啟了漫長的聚少離多。
名義上是「留學」,實則被當做人質,日本人藉此監控溥儀,確保他聽命於日本。韞穎剛到日本便感受到皇室的「特別關照」。
在日本皇室邀請下,她出任婦女會名譽會長,教導皇親國戚學習中文。
但身為格格,卻淪為日本皇室的語言教師,韞穎心中雖有委屈,卻從未表露。她常寫信給哥哥溥儀,傾訴內心的苦楚。
潤麟在日本的軍事訓練也異常嚴苛,日復一日的實彈演習讓他滿身傷痕,韞穎目睹此情景既心疼又害怕。
1933年,韞穎以探親為由回到祖國,堅決不願再回日本。
1938年,潤麟學成回國,在偽滿洲國的軍事學校任教,兩人終於在長春安定下來,共度了一段溫馨時光。
亂世中,安穩團聚的日子總是短暫。
1945年,日本戰敗,偽滿洲國失去依靠,皇親國戚紛紛逃亡。韞穎攜三子女與丈夫走散,多年音信全無。
因身份敏感,韞穎不得不隱藏自己,避免暴露。
「愛新覺羅」意為「金」,載灃給韞穎起名「蕊秀」,後來她改名為「金蕊秀」,在東北徘徊等待潤麟消息。
不知潤麟被關押在收容所,過著艱難生活,七年間努力寄信,卻無一封到達。
1949年,新中國成立,韞穎響應政府號召回到北京。
過去獨自撫養三子女的日子艱辛無比,回京后她向父親載灃求助。
作為末代攝政王,載灃自溥儀退位后不再過問政事,默默守著北京的醇親王府。
看到心愛的女兒歸來,載灃既欣慰又帶著淡淡的憂傷。
在父親幫助下,韞穎一家得以安身,不再漂泊流浪。
醇親王府成為機關辦公地后,載灃於1950年決定出售府邸,款項用於女兒們另覓住所。
1951年,載灃在衚衕老宅因病去世,結束一生。
失去父親、丈夫和哥哥無音訊,韞穎肩負起整個家庭重擔。
依靠出租幾間老宅收入,仍難以維持日常開銷。
她考慮變賣家中珍貴古董和珠寶,但當時百姓貧窮,價值連城的寶物無人問津,難換生活費。
無奈之下,韞穎開始在街頭賣煙維生,從商店購進幾條煙,拆開逐根擺賣,默默等待顧客。
昔日的公主,如今淪為煙攤小販,雖已決定不再提及過去的榮華富貴,但那股貴族氣質依舊難掩。
與周圍攤販的大聲吆喝不同,韞穎只是靜靜坐在小凳子上,淡然等客。
一天下來,賣煙不多,卻常自己抽煙,漸漸染上煙癮。
1954年,中央文史館館長章士釗在舊書攤發現《滿宮殘照記》。
他對清朝歷史興趣濃厚,翻閱書中記載,看到韞穎寫給溥儀的信件,驚嘆其文采與才情。
章士釗通過溥儀的七叔載濤找到韞穎,不久便促成她與章的會面。
在章士釗的鼓勵和支持下,韞穎寫信向毛主席傾訴自己坎坷經歷,從備受寵愛的格格淪為平民的心路歷程。
毛主席讀信后,對她的堅韌和氣節大加讚賞,稱她為「有志氣的人」。
隨後,韞穎被安排到北京市東城區擔任政協委員,生活有所改善。
更令她欣慰的是,丈夫潤麟和哥哥溥儀也重新取得聯繫。
在毛主席安排下,她還曾探訪被關押的二人。
1957年,潤麟獲釋歸家,韞穎已45歲,歲月在她臉上留下痕迹。
三個孩子中,一個正上初中,一個上小學,最小的因骨結核長年卧病。
儘管經歷多年分離,這一家人終於團聚,不再因國家動蕩而支離破碎。
進入19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古董市場開始回暖,迎來黃金時代。
年輕的馬未都在師傅王世襄帶領下四處尋寶,逐漸在業界嶄露頭角。
王世襄是古董界的大家,熟識各路人士,而韞穎正是其中重要人物。
1981年,馬未都在師傅引薦下,拜訪了「三格格」韞穎。
他細心帶上水果禮物,表現出恭敬禮貌。
同時,他也帶來了一件珍貴的官窯瓷器,想請韞穎幫忙鑒定。
這件官窯是他心愛的收藏,價值極高。
韞穎雖已年邁,歷經滄桑,卻早已放下過去的皇室身份,完全融入了普通百姓生活。
她家裡沒有宮廷珍寶,也無奢華裝飾,布置簡樸,卻依然氣質高雅。
老太太身著樸素衣物,坐在電視機前看戲,一邊抽著煙,神情自若。
面對馬未都捧著的稀世粉青釉膽瓶,韞穎竟不屑多看一眼,卻對水果更感興趣。
她一根根抽煙,完全不理會極品官窯。
其實,韞穎對古董鑒別有著極深造詣,隨便一瞥即可判斷真偽。
馬未都沒想到,自己多年的古董研究,在這位出身皇室的三格格面前竟顯得班門弄斧。
儘管對古董書畫熟悉,常被請去鑒定,但韞穎對財富與權勢早已淡然如煙,不再執著。
她如今完全融入平民生活,既是會書法、繪畫、唱京劇的才女,也是能織毛衣、縫被子、用蜂窩煤爐做飯的普通人。
潤麟後來也成為政協委員,開了家小醫館,專研針灸拔罐,深受患者歡迎,甚至有跨國患者慕名而來。
韞穎晚年與丈夫住在北京衚衕里,依靠政府幫助,過著平凡且幸福的生活。
隨著經濟發展,他們家逐步添置了摩托車、洗衣機、空調和冰箱,衚衕生活漸趨現代化。
1992年,韞穎在79歲時離世。
家中大部分古董早已在她為生活奔波時賣出,剩餘珍寶後來全部捐獻給國家,家中一件古董也未留下。
或許正因經歷了家族沒落與國家動蕩,她更能理解財富和權勢皆為過眼雲煙,感恩於生在安穩繁榮的時代。
用自身微薄力量助力國家進步,是她認為最有意義的事。
馬未都也因韞穎受益匪淺,他在採訪中曾表示,願將自己的收藏全數捐出,不留給子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