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霸權背後的民營企業家

京港台:2025-6-25 04:54| 來源:獸樓處 | 評論( 1 )  | 我來說幾句

稀土霸權背後的民營企業家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1981年初,浙江東陽一家社隊企業的負責人,帶著一隊人馬趕往陝西。

  負責人名叫徐文榮,在計劃經濟的夾縫裡,他帶著橫店同鄉辦了針織一條街。隨著紡織業成為紅海,徐文榮開始尋求新出路,他盯上了一種需求甚大的行業:

  磁性材料。

  這趟跨越大半個中國的差旅,專程就是為了搞技術。那時,徐文榮摸底了全國的橫店老鄉,捕獲了一條關鍵的人脈線索,認識了4390廠的總工程師池玉清。

  做磁性材料的寶雞4390廠,是三線建設的軍工企業,金山無線電器材廠。

  當時,浙江國企里已經開始流行星期天工程師,但地域跨度這麼遠的,還很罕見。

  付了2.5萬培訓費后,橫店過去的三十多名年輕人,在寶雞4390廠培訓了一年。他們把鋇磁、鍶磁,硬磁、軟磁的鐵氧體,都學了個遍。

  也是這批年輕人,後來成了橫店東磁的技術骨幹。

  但讓徐文榮不會想到,學成技術回去沒多久,磁性材料界就變天了。

  1

  1983年9月,國際磁學界在北京辦了一場稀土鈷永磁材料研討會。到了會議快結束的時候,日本一名稀土專家金子秀夫,公布了一個驚天消息。

  他說,日本的住友特殊金屬公司,剛成功研製了一種新型超強磁性材料,它叫釹鐵合金,是第三代稀土永磁。

  釹鐵合金的磁能積高達36兆高奧。強矯頑力和工作溫度更是前所未有,將成為現代工業不可替代的戰略功能材料,是名副其實的:

  萬磁王。

  徐文榮在陝西學到的鐵氧體,是第二代永磁材料。而當時,中國所有磁性材料企業的鐵氧體產量,加起來都比不上日本一家小企業一個車間的產量。

  宣布完這個消息時,金子秀夫面露難色,將材料的神秘感拉到滿值。斯密馬賽,我只能說這麼多了,在座任何問題我都無法回答。

  金子秀夫沒說的是,他還是為了保密,悄悄隱去了釹鐵合金的關鍵添加物:

  硼。

  他還沒說的是,住友早在世界各地,註冊了釹鐵硼永磁體工藝流程的專利。

  更雞賊的是,日本在更早之前,就找到了江西一家稀土礦,簽下購買合同,以極低的價格儲備了稀土原料。

  在稀土鈷永磁材料研討會三個月之後,美國也公開宣布自己掌握了萬磁王的技術。而當時,中國對稀土的應用價值,都還有點懵懂。

  包頭的稀土研究院,才剛開始琢磨合金的成分到底是什麼。這也是因為冶金部的軍工辦感興趣,他們覺得這玩意兒一定對軍工很有意義。

  幾乎是同時,遙遠的橫店,在池玉清的引領下,徐文榮們也開始搞釹鐵硼磁性材料。

  他們甚至想盡辦法安排了一次日本考察,到三井物產,了解到了先進的生產線。

  1987年,第一條正式的釹鐵硼生產線終於建成了。很快,全國各地嗅覺敏銳的企業,都想辦法搞到了技術。

  也是從那時候起,磁性材料工廠開始在全國各地開花。

  在幾次愈演愈烈的貿易戰里,美國唯獨不敢觸碰的加稅禁區,就是釹鐵硼永磁體。這幾年,美國進口的釹鐵硼永磁體中:

  有四分之三都來自中國。

  曾經,拜登政府裝模作樣調查了270天,最後還是宣布結果,不限制進口中國製造的永磁體。

  到了萬物皆可稅的川普,也只是在徵稅名單里,悄悄刪去「釹鐵硼永磁體」的相關條目。

  當年日本專家遮遮掩掩的萬磁王——釹鐵硼永磁體,如今被中國做成了產能佔全球一半的超級產業。

  而整個日本的磁性材料年產能,從12萬噸降到了如今的1萬噸。

  2

  那場國際研討會後,除了冶金部,中科院的一隊人馬也做出了反應。

  他們先是在物理所的臨時倉庫做實驗,用了四個月,煉出了第一塊38兆高奧的釹鐵硼永磁材料。

  面對日本搶佔產業先機,中科院很快有了危機意識。他們調集了物理所、電子所、電工研究所、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的一批稀土研究員,打算將稀土產業化。

  在中科院體系內,已經有人吃上了下海經商的第一隻螃蟹。比如計算所的柳傳志,已經辦了:

  北京計算機新技術發展公司。

  1985年4月,物理所的王震西,在中科院的倉庫里,創辦了三環新材料研究開發公司。

  和當時大多數科研機構一樣,物理所想要產業化,第一步要找到能落地的生產企業。

  而當時的三環也不會想到,自己將在十年後,參與收購美國軍工釹鐵硼永磁體的獨苗:

  麥格昆磁。

  三環找到了寧波磁性材料廠,實驗室里的工藝技術,很快變成了生產線。中科院和寧波市各自出了90萬美元,辦下了寧波科寧達公司。

  中國第一家釹鐵硼產業基地,就這麼出現了。

  釹鐵硼成果的產業化,算是邁出了真正的第一步。中國也算是追上了日本、美國,成了第三個批量生產釹鐵硼永磁材料的國家。

  同時期,寧波一批企業開始抓住風口,到包頭挖人才,迅速轉型。

  沒有任何礦產資源的寧波,湧現了寧波韻升、科田磁業等一批頭部企業,成了磁材產量超四成的產業帶。

  浙江商人是最懂礦的。當年山西的煤礦,差點就被浙江人一鍋端了。

  另一邊,寧波北向1200公里之外,經營窘迫的煙台電子網板廠,也正在尋找出路。

  負責人秘波海找到了包頭稀土研究院的專家,打算走差異化,做高端的稀土永磁。研究院的謝宏祖教授,當時已經研發出了無氧技術生產工藝,攻克了磁能積的世界瓶頸。

  2000年,煙台電子網板廠和幾家股東一起,創辦了煙台正海磁材。謝宏祖以西田永磁之名,將自己的工藝技術作價900萬注資,成為第二大股東。

  也是那年,中國釹鐵硼永磁的產量:

  到了世界第一。

  現在,每造一輛新能源車,需要的釹鐵硼,就至少得要2-3公斤。比亞迪背後的永磁材料供應方,有寧波韻升;煙台正海磁材的產品,很多都用在了美的、格力和松下的空調里。

  獸爺的好友包叔說,這些民營企業家讓中國成為了真正的:

  磁吸太后。

  3

  當包頭稀土研究院里的釹鐵硼生產線投產,最大的獲益者,其實是百公里之外的:

  山西。

  山西本來就是四機部的三線電子工業基地。到了80年代,陽城的4393器材廠,寶雞的4390器材廠,都曾做過磁性材料的產品。

  近水樓台先得月。山西在那時做鐵氧體的磁性材料廠,開始搶先從包頭引入釹鐵硼生產線。當中,就包括陽城的4393器材廠。

  1989年,4393器材廠搬到了太原,成了如今的金山磁材。後來,中信在深圳辦的瑞信公司,也搬到了太原,也就是如今的匯鏹磁材。

  他們可都是當時做釹鐵硼的八家企業之一,產業的中流砥柱。

  熱火朝天的釹鐵硼產業,很長一段時間裡,成了山西很多垂危企業的救命稻草。

  1999年,原本做棕剛玉的太原剛玉,把石材加工磨具的生產線,改造成了稀土永磁材料生產線。

  僅僅在3年後,作為主營業務的棕剛玉,因市場慘淡遭遇虧損危機。這一信號,被遠在浙江的橫店集團迅速捕獲。

  他們火速舉牌,收購太原剛玉,藉此完成了磁材技術的迭代跨越。

  正如寧波一樣,東陽這個完全沒有礦產資源的縣級市,靠著橫店的永磁產業,竟然有了一個稱號:

  中國磁都。

  收購太原剛玉后,橫店做釹鐵硼開始進入開掛模式。很快,他們另起爐灶,成立了浙江英洛華磁業。

  不出意外的話,英洛華年產8000噸的釹鐵硼磁體項目,也很快在東陽橫店上馬了。這個產能,相當於是20年前剛收購太原剛玉時的:

  8倍。

  今年年初的民營座談會,山西唯一一家進京參會的民企,是做釹鐵硼永磁材料的中磁科技。

  只不過,贏在了起跑線的山西,如今已經遠遠被浙江甩到了後面。

  當初,借陝西、山西、包頭之力發展磁材的浙江,已經把全國釹鐵硼毛坯年產量做到了四成以上。

  而山西,不到一成。

  山西的落伍,給今天中國的稀土產業做了重大提醒:礦產資源和稀土技術在手,也不能高枕無憂。

  讓中國稀土佔領市場的,其實是中國商人們的勤奮、嗅覺,和進取之心。

  4

  雖然太原國資一直在賣賣賣,但幸運的是,被送走的孩子,大都找了實力爸爸。

  2012年,太原國資系的校辦企業太工天成,因經營不善,面臨ST退市的窘境。一直在四川挖稀土礦的樂山盛和,找到了太工天成,順利借殼上市。

  樂山盛和的背後金主,是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在鈔能力的加持下,太工天成一夜改命,搖身成為:

  鈕鈷祿·盛和資源。

  盛和資源開始頻頻向海外礦產發起進擊。

  2016年,他們先是花了2000多萬,成為澳大利亞格陵蘭礦產公司最大的股東。前段時間,他們還打算收購澳大利亞的另一家礦業巨頭:

  匹克公司。

  僅在收購格陵蘭礦業一年後,盛和資源再次出手。這一次,因為破產被擺上了拍賣台的,是芒廷山:

  美國唯一的稀土礦。

  盛和資源沒有直接參與芒廷山的拍賣,而是派出了全資子公司樂山盛和稀土,和另外兩家美國投資公司聯合組團。

  樂山盛和在股東當中的角色,是提供技術和銷售服務的。

  芒廷山礦場原來的實控人,是美國稀土巨頭,莫利集團。2017年,芒廷山這顆燙手山芋,被轉賣給了MP材料公司。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每當中國開始限制稀土供應,莫利都會因此收穫不少轉移而來的生意。畢竟,芒廷山曾是全球稀土產量最大的礦場。

  但在2002年,莫利集團一度關閉了這個聚寶盆。一方面,有迫於環保組織的壓力;但更大的原因是:

  莫利已經打不過中國企業了。

  比莫利更早繳械的,是美國的麥格昆磁。他們關掉了印第安納州的工廠,到中國成了合資企業,把產線搬到了天津。

  美國人和澳洲人每次決定做大稀土冶鍊,就會遇到環保問題。

  他們以硫酸銨作為浸出液的手段,會產生大量氨氮離子,污染地表水源。

  而在稀土重鎮贛州,2017年就研發出了無銨稀土開採,從根本上解決了氨氮超標及殘留問題。

  包頭那些稀土冶鍊公司的廢水回收車間,光是再生水利用環節,就分別安排上了至少五種系統——硫酸銨廢水處理系統、碳沉/皂化廢水澄清過濾系統、含氟廢水處理系統、硫酸鎂廢水處理系統和廢酸回收系統。

  這些環保手段的系統性,是美國企業難以企及的。

  美國引以為傲的提取稀土突破技術,其實還是:

  中國早已被淘汰的技術。

  《讓子彈飛》里說的好:

  他體面,就讓他體面;他不體面,我們就幫他體面。

  美國人拆掉印第安納生產線的那幾年,橫店集團收購了太原剛玉,開始在英洛華髮力稀土永磁;煙台的正海磁材,開始正式投產稀土永磁;更傳奇的是寧波韻升,他們原本的業務是:

  八音琴。

  從《致愛麗絲》到特斯拉電機,浙江老闆的跨界,比丁磊養豬還絲滑。

  也正是寧波韻升、正海磁材、英洛華……這些民營企業,組成了強大的中國衝擊波,把「磁王」煉成了全球工業界的水與空氣,也讓中國徹底:

  改變了稀土的國際分工。

  2020年,有名法國的調查記者寫了本書,就是講稀土過去幾十年的國際戰爭。

  他將莫利的淪陷,歸結於中國對稀土的經濟傾銷。在他看來,中國是在用自己生產成本的優勢,碾壓全世界既成的定價體系。

  你們法國的國畫《自由引導人民》,不是已經說了:

  舊世界,就是用來被打破的。

        更多金融財經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6-28 16:2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