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割雙眼皮,7歲打美容針:整容成了必修課?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近年來,日本掀起一股「兒童整容熱」,越來越多的小學生選擇接受美容整形手術。不僅僅是割雙眼皮、脫毛,「真槍實彈」動刀子的都大有人在。外貌焦慮的代際傳遞正日益加劇,整形逐漸從成人的「選擇」,變成部分兒童的「起點」。究竟是什麼推動了這一趨勢?我們該如何看待這股「美」的浪潮?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
低齡化的美麗追求
根據相關報道,日本美容整形的低齡化趨勢在過去十年間顯著加劇。東京形成美容外科的弓削田浩主院長透露,近五六年來,未成年人的來院人數逐年增加,尤其是2020年疫情后,小學生和中學生的就診量顯著上升,每月平均有10名小中學生到訪,大多為女性。
高須整形醫院的數據顯示,在接受整形的人中近四分之一的人第一次整形是在十幾歲的時候,甚至有6歲、7歲的兒童在家長陪同下接受手術。常見的項目包括雙眼皮整形、脫毛、腋臭治療以及唇部注射等。此外,部分小學生甚至每月定期接受價格約1萬日元的化學剝脫或光子美膚等美容項目,以追求「更完美的皮膚」。
小學生選擇整容的動機多種多樣,但大多與外貌焦慮和外界壓力有關,許多兒童因被同學嘲笑外貌而產生自卑心理。例如有孩子因鼻邊的痣被戲稱為「鼻屎」而痛苦不堪,還有人因單眼皮被指「眼神兇狠」,甚至在社交媒體的匿名賬號中被公開羞辱,如「這樣的臉生下來真討厭」。
這些經歷促使孩子或家長尋求整形作為解決辦法。此外,新冠疫情期間,學校停課和長期佩戴口罩為手術后的恢復期提供了隱秘性,家長與孩子溝通時間增加,也讓孩子更容易吐露外貌困擾,從而推動了整形決定。
家長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些家長出於對孩子未來的擔憂,認為「外貌不佳會影響社交」,主動帶孩子就診。共立美容外科的磯野智崇醫生指出,尤其對於低齡兒童,主動要求整形的案例較少,大多是家長主導,認為「現在整形能避免未來困擾」。許多母親因擔心孩子單眼皮被嘲笑,帶6、7歲的孩子接受雙眼皮手術。然而,醫生在諮詢中發現,部分孩子對整形並無強烈意願,甚至表現出抗拒,這正是家長與孩子在審美觀念上的分歧。
支持與擔憂並存
對於美容整形的低齡化,日本社會態度呈現兩極分化。一方面,有人支持整形,認為它能幫助孩子解決外貌焦慮,提升自信。美容系網紅加藤由起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她在中學時因被嘲笑單眼皮而痛苦不堪,接受了三次雙眼皮手術,最終在美國留學期間因單眼皮被誇讚而重拾自信。她認為,整形和化妝可以作為表達自我、緩解壓力的手段,但真正的自信來源於自我接納。
接受三次雙眼皮手術后又做回單眼皮的加藤由起
一些家長和孩子認為,如果整形能解決心理困擾、改善生活質量,那也無可厚非。大阪街頭的調查顯示,14-23歲女性中,70%以上對整形表示興趣或已接受手術,且家長大多持支持態度,認為「如果能實現理想自我,就去做吧」。
另一方面,擔憂的聲音同樣強烈。部分人認為,過早接受整形完全沒有必要,小學生身體還在發育,手術可能留下後遺症,可能帶來健康風險。大村美菜子提出如果孩子對外貌太執著,甚至影響生活,那就得看心理醫生了。還有人批評美容行業,覺得這是拿孩子的心理弱點賺錢,認為「整形診所就是想賺錢。」更重要的是,這些網友擔心孩子太早關注外貌,會忽略內在成長。
國民生活中心的統計顯示,2020年美容醫療相關投訴中10-20歲佔比從2015年的38%升至46%,低齡用戶風險增加,如術後效果不佳或費用超出預算。東京消費生活綜合中心的案例中,一位18歲女孩接受雙眼皮手術僅花費從3萬日元,但術后腫脹嚴重無法睜眼,最後花了80萬日元才修復過來;另一案例中,17歲女孩鼻部整形術后一個月效果消失,醫院拒絕退款等等。
63%的人對整形有著負面情緒
當然,小學生追求「美」,不止在整形上下功夫,美妝也是另一種手段。近年,日本的「小學生辣妹」引發諸多討論,她們染金髮、濃妝艷抹,走時尚潮流路線,由於公立小學通常無嚴格髮型規定,所以這些小學生辣妹在學校里照樣活躍,甚至得到了老師的默許。「KOGYARU」作為一個以平均年齡10.9歲的小學生為成員的團體,在社交媒體上瘋狂走紅。
KOGYARU成員
「辣妹」源自日本1990年代的街頭時尚與反叛文化,強調通過濃妝艷抹、性感打扮和自由個性的展示來挑戰傳統的日本美學標準,反映了年輕人對社會規範的反叛,主張獨立、張揚和自我表達。
平成時期的辣妹
然而,「小學生辣妹」也引發了爭議,有些網友認為無傷大雅,稱「難道因為是小學生就不允許打扮了嗎?」,覺得這正是一種「不在意外界眼光,勇敢做自己」的態度,而有些網友則認為「成年人這樣裝扮無可厚非,但小學生屬實有點違和感」,覺得這可能讓孩子過早接觸成人化的審美標準,影響心理健康發展。
社交媒體與外貌至上
美容整形低齡化的背後,離不開SNS的推波助瀾。TikTok和YouTube上,大批網紅公開分享整形經歷,甚至展示術后腫脹到恢復的全過程,大幅降低了整形的心理門檻。同時社交媒體的演演算法機制強化了外貌焦慮,點擊一次整形相關內容后便會不斷推薦,讓孩子誤以為只有「雙眼皮」「高鼻樑」才是美的標準。此外,部分美容機構利用學生折扣和低價宣傳吸引年輕客戶,如雙眼皮手術最低僅需2萬日元(約1000元人民幣),這對經濟能力有限的孩子而言極具誘惑力。
外貌主義的盛行進一步加劇了這一趨勢。日本社會對「可愛」文化的推崇,以及對統一審美標準的追求,更強化了外貌焦慮。社交媒體上對容貌的尖刻評論從未斷絕過,這大大刺激了孩子對外貌的敏感度。這種環境可能讓孩子陷入對外貌的過度執著,甚至影響心理健康。
小學生整容和「小學生辣妹」現象的背後,是家庭焦慮、同齡人壓力、社交媒體影響,以及社會審美標準等多重力量的交織。雖然整形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緩解外貌困擾,帶來短暫的自信,但當「變美」成為孩子成長的主旋律時,我們更該警惕的是:他們是否還來得及去建立起真正健康、堅韌的自我認同。
與其在孩子面龐上動刀,不如給予他們一個更寬容、多元的成長環境,讓他們明白,美不僅僅是一種外表,更是一種無需迎合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