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證實:吃肉,真的比吃素好

京港台:2025-5-8 04:05| 來源:國際科學 | 評論( 3 )  | 我來說幾句

研究證實:吃肉,真的比吃素好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在人們的傳統認知中,素食常被貼上「健康、養生」的標籤。

  少油少鹽、營養均衡,似乎天然與身心健康綁定。

  然而,一項發表於《情感障礙雜誌》的研究卻顛覆了這一認知。

  該研究通過分析1.4萬名巴西成年人的數據發現,素食者的抑鬱症患病率竟是肉食者的兩倍以上。

  研究團隊利用「巴西成人健康縱向研究」的數據,對比了82名素食者與肉食群體的健康狀況。

  結果顯示,素食者普遍受教育程度更高、收入更優,生活方式也更「健康」——吸煙飲酒比例低、運動量更大、肥胖率僅為肉食者的三分之一。

  然而,在這看似完美的健康畫像下,他們的抑鬱發作風險卻顯著升高。

  即便調整了年齡、性別、經濟狀況等干擾因素,素食者的抑鬱風險也仍比肉食者高137%。

  這種矛盾背後,隱藏著兩個關鍵線索。

  一是營養失衡:素食者的蛋白質、Omega-3脂肪酸、維生素B12、鐵和鋅的攝入量明顯不足。

  例如,維生素B12幾乎只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它不僅是神經系統的「潤滑油」,更是合成血清素(調節情緒的神經遞質)的關鍵原料。

  二是飲食結構異化:儘管素食者減少了紅肉攝入,但超加工食品(如素肉替代品、精製面點)的消費量卻更高。

  這類食品往往高糖高鹽,可能通過擾亂腸道菌群間接影響情緒。

  除了生理因素,社會文化壓力同樣不可忽視。

  在巴西這樣以烤肉文化聞名的國家,素食者常面臨社交孤立——「聚餐時只能吃沙拉」的尷尬,可能轉化為心理負擔。

  更有趣的是,研究團隊提出一種反向因果假說:抑鬱情緒本身可能促使人們選擇素食。

  當人們試圖通過改變飲食緩解心理痛苦時,卻可能因營養缺失而陷入更深的情緒泥潭,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不過,這項研究並未否定素食的益處——它對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預防作用已獲廣泛認可。

  但數據提醒我們:飲食選擇需要個性化考量。

  對於易感抑鬱的人群,盲目追求素食可能導致「拆東牆補西牆」的風險。

  此外,研究也留下了未解之謎:究竟是素食導致了抑鬱,還是抑鬱催生了素食?這還需要更長期的追蹤驗證。

  

        更多生活情感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7 17:4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