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豆之死 一場「卡脖子」的百年博弈

京港台:2025-4-22 04:50| 來源:智谷趨勢 | 評論( 11 )  | 我來說幾句

中國大豆之死 一場「卡脖子」的百年博弈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這輪掀桌子,被「卡脖子」風險最高的可能不是晶元、石油,而是一種我們從商代就開始種植的農產品——大豆。

  你知道嗎?

  在我們從美國進口的所有產品中,大豆進口金額常年保持第一,高達120億美元,比晶元還高。

  中國是大豆的世界第一進口大國,2024年消耗約1.17億噸大豆,約90%依賴進口。比起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主糧接近100%的自給率,大豆作為戰略物資,以及重要的工業原料和豬牛羊的養殖飼料,自給率卻只有不到20%。

  

  關稅戰剛剛打響,4月第二周,巴西就有40艘貨輪將240萬噸金黃色的巴西大豆裝船發往中國,不少買家搶著下單。

  這一幕讓不少人驚呼「巴西贏麻了」「美國農民慌了」。但實際上,巴西的農業生產,基本是美國資本壟斷。可以理解為,美國控制了中國進口大豆幾乎80%的貨源。

  明明上世紀初,全球80%的大豆還是出自中國東北,為什麼今天大豆卻成了我們最脆弱的「短板」?

  超高的關稅壁壘,將如何影響美國農民投票、巴西大豆價格和中國的糧食安全?

  大豆背後,一場圍繞「卡脖子」的百年博弈,仍在繼續上演。

  1

  大豆曾是東北農業的驕傲。當年,張作霖就是靠著大豆出口,成了稱雄東北的一號軍閥。

  怎麼不到100年,就兩極反轉了?中國成了最大進口國。

  有兩件事,重構了千年來大豆的權力法則。

  1929年,一個叫莫爾斯的美國科學家,跟隨遠洋航班抵達中國。他花了三年時間,在東北收集了60多箱、4千多份大豆樣本,記錄了農民的種植技術,甚至連每個生長周期都有照片留底。

  1931年,日軍鐵蹄踏破瀋陽。同年,莫爾斯回國,他的行李箱里,裝滿中國五千年傳承下來的大豆種子與經驗。

  這些種子,成為美國大豆育種的母本。

  1943年,美國以全球60%的產量橫空出世,終結了大豆幾千年的東亞時代。

  不僅如此,上世紀90年代末,美國孟山都公司培育的轉基因大豆被批准商業化種植,更是讓美國一步登天,牢牢執掌大豆霸權。

  疊滿了耐除草劑、抗蟲、高油酸、抗旱四個Buff的「大豆之神」,在市場上摧枯拉朽,橫掃一切對手。隨後,孟山都就用這一手,間接控制了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產區。

  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美國轉基因大豆憑藉低價優勢,瘋狂湧入中國市場。

  1995年,中國進口大豆數量僅為29.39萬噸,2005年已經超過2千萬噸。2015-2017年,中國分別從美國進口大豆2841萬噸、3366萬噸、3285萬噸,佔比分別為35%、40%和34%,數量上達到了頂峰。

  在種業巨頭的技術碾壓下,中國傳統豆農如同手持冷兵器,瑟瑟發抖地對抗星際戰艦。

  一場血洗,在劫難逃。

  2

  如果上世紀的種子戰爭,還只是攻陷了中國的豆田,那麼這一次,中國整個大豆產業產業鏈上下游也遭遇了美國發起的全方位絞殺戰。

  面對美國優勢大豆供應鏈的種種非常規手段,在短短1年內,97%中國大豆加工企業被擊潰,毫無抵抗之力。

  最典型的一次「大豆戰爭」,發生在2003年8月。當時,美國農業部突然發布報告稱,受中西部乾旱天氣影響,美國大豆庫存將降至20年最低水平。

  這時候,距離大豆收穫只剩一個月時間了,消息一出,市場應聲暴漲。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大豆期貨價格從540美分/蒲式耳,一路飆升到2004年4月的1060美分(摺合人民幣約4400元/噸),漲幅近100%。華爾街還放出風聲,大豆很快會漲到5000元每噸。

  恐慌之下,「中國沒有大豆了」傳言開始蔓延。2004年4月,中國不得不向美國派出農產品採購團,最終以 4300元/噸的價格簽訂了800萬噸的採購合同。

  然而,就在合同敲定的這個月,老美農業部突然之前的減產數據,不僅沒有減產了,還增長了8.2%。

  大豆價格,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大反轉,直接俯衝到2200元/噸,跌幅達50%。

  中國豆企傻眼了,按照合同約定的4300元高價採購,絕對虧得血本無歸,無奈之下,有70%企業選擇違約。

  隨後很快,美國的糧商們聯手起訴中國豆企違約,要求支付四百多億人民幣的賠款。違約企業還要實施全球採購禁令。

  經此一役,中國壓榨產業全面崩潰,數量從上千家銳減到90家,其中有64家還被ADM、邦吉等四大糧商控股。中國85%的壓榨產能,淪於外資之手。

  時任黑龍江大豆協會官員就說,「我們很難判斷這次事件是無意的還是惡意的,但直接的結果就是我們的大豆企業被控股了,有了這個支點,他們在做其他事情就容易許多」。

  今天我們談到全球化,總有人以為中國才是最大受益者,殊不知這裡頭滲透了多少血淚,是交了多少慘痛的學費才換來的一點進步。

  美國糧商控制了中國大豆壓榨企業后,要求它們只能買進口大豆。

  從此,整個中國豆油產業鏈開始全面離岸化,採購的美國大豆也逐年遞增,不僅原料、種子是海外的,連產業鏈企業也是海外參股控股的。

  3

  為了減少對美國的大豆進口依賴,中國也想盡了辦法。

  從2008年開始,國家就在山東、河南、黑龍江等地興建大型糧倉,高拋低吸,平抑大豆價格。

  2018年中美貿易戰打響后,中國更著力調整採購方向,更多轉向南美國家。

  

  目前,巴西是中國大豆進口第一來源國。美國大豆進口份額已經滑落到22%。

  儘管如此,中國大豆的進口依存度依然畸高,產業格局也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對比100年前,令人唏噓。

  如今,關稅戰升級,無疑將極大影響中國對美國大豆的採購,美國的50萬大豆種植戶,也面臨慘重損失。

  要知道,出口中國的大豆佔了美國銷售總量的53%,這樣大的買家,很難在全球市場上找到替代。北卡羅來納州共和黨參議員蒂利斯就公開質疑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要是事實證明這是錯誤的,我該掐誰的脖子?」

  美國的主要大豆種植州位於中西部,如伊利諾伊州和愛荷華州。前者是民主黨的票倉,後者雖然在大選中支持了特朗普,但基礎並不穩固。

  大豆博弈,也很可能會引發農戶抗議活動,間接影響美國國內的政治走向。

  當然,這些都不是我們最關心的。對中國來說,辦好自己的事才是第一位。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就將「大豆擴種計劃」上升為戰略高度,各地開始大面積推廣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模式,年增加大豆供給量150萬噸以上。

  畢竟,巴西大豆種植的種子,80%以上依賴美國專利,背後也站著美國資本。

  從本質上來說,中國轉向巴西進口只是轉移而非解決供應鏈風險,唯有突破種源自主化與單產壁壘,才算是真正破局。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到來之際,把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比什麼都重要。

        更多國際觀察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4-22 12:2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