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全民關注的人機共跑馬拉松:陪跑的人累壞了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4月19日,北京亦庄半程馬拉松暨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鬆開跑。7時30分,20個人形機器人與跑步愛好者首次同時站在同一賽場、同一時間起跑。
這是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據介紹,本次比賽採用人機共跑賽道的模式,人類選手賽道與機器人賽道共用,但分屬不同賽區,這種模式對機器人而言,在環境適應、地面應對以及通信等方面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而機器人表現究竟如何,引發全民關注與社交媒體熱議。
機器人跑步「名場面」頻出,人類選手一心只想看機器人
比賽開始后,參賽機器人跑步視頻的名場面頻出,#機器人跑資大賞#多條機器人馬拉松相關話題登上熱搜。
「宇樹選手賽前喝酒了」「」夸父的跑姿最漂亮「「機器人沒事,陪跑的人累壞了」,直播中,機器人的表現以及陪跑工作人員的保姆級陪伴,也不時引發觀眾調侃。
記者注意到,在網友曬出的視頻中,身高1.8米的天工Ultra機器人踩著小碎步,高頻衝刺;頂著「小巨人隊」名號,卻是參賽隊伍中最矮機器人的北職大「0306」小巨人,在跑步時還不忘揮手回應觀眾,贏得一片回應聲;清華通班隊的「夸父」則健步如飛,腳上還穿了一雙白色跑鞋;步履蹣跚走路搖晃的機器人「笨笨」,被觀眾無情吐槽「老奶奶來了」;也有機器人被工程師拉著牽引繩出發,引發現場大笑「感覺像遛狗」;唯一的美女機器人「幻幻」剛開跑就罷工了,還有機器人頭部掉落,被扶起後繼續比賽。
根據比賽規則,每個參賽機器人依次起跑,出發時間需間隔1分鐘。在起跑階段,幾乎每一個機器人的出場都會引起觀眾的歡呼叫好。此外,不少參加比賽的跑步愛好者,不愛成績愛科技,一顆心牢牢拴在機器人身上,守在跑道前,拿出手機記錄機器人起跑畫面。
更有參賽的跑者表示,「今天沒有PB(個人最好成績),只想看機器人」。
在央視直播中,天工Ultra的一次倒地,吸引隔壁跑道的不少參賽選手停下腳步,隔欄相望,圍觀工作人員檢查機器人。對這一場面,不少網友在直播評論區調侃「也不知道他們是來比賽的,還是看機器人比賽的」「別看了,畢竟這高科技你們也看不懂」。
天工Ultra機器人首位完賽,去年曾作為「配速員」衝刺終點
上午10時許,天工Ultra在比賽開始2小時40分鐘后,邁過終點前的最後一個小坡,成為首位完賽的人形機器人。
在天工Ultra的衝線時刻,許多現場觀眾紛紛為其吶喊「加油」,直播間網友的關注點則更為多樣,一些網友盯上陪跑的技術保障人員,「工程師也跟著跑了個半馬」,也有人對天工Ultra的跑步姿勢做出點評,「跑步姿勢有點像扁平足,不過挺穩的」。
據悉,比賽中途,天工Ultra機器人摔倒,其團隊沒有選擇維修,而是選擇直接更換機器人,解說員稱,此次馬拉松比賽中,允許更換電池,也允許更換機器人,但是都要計入比賽成績。
據了解,天工Ultra身高一米八,是參賽選手中身高最高的機器人,體重52公斤,實測平均速度可以達到10公里/小時 ,最高奔跑速度已經達到了12公里/小時 ,且能在斜坡、樓梯、草地、碎石、沙地等多種地形平穩移動,具備帶有視覺感知的泛化移動能力,能輕鬆應對溝壑、大高度差等複雜地形,並擁有強大的抗干擾能力,受外力衝擊依然能保持穩態。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的北京亦庄半程馬拉松比賽中,天工Ultra曾作為「配速員」與選手們一起衝刺終點。「天工」的奔跑速度在去年是6公里/小時,現在最高能達到12公里/小時。
機器人參加馬拉松比賽會不會引發各地跟風?
實際上,機器人參與馬拉松比賽,並不僅限於北京亦庄半程馬拉松賽。2024年杭州馬拉松就引入了兩款機器人,Go2和B2,在比賽期間為真人跑步者提供支持和速度。其中,Go2是四足機器人,會沿著賽道移動,同時播放音樂、提供安全提示和鼓勵跑步者;另一款四足機器人B2則充當領跑者,幫助參賽者在整個賽事期間調節跑步速度。
今年,機器人更進一步,作為參賽選手參加了馬拉松比賽。
機器人參加馬拉松比賽會不會引發各地跟風?機器人會不會成為固定「外援」?
有馬拉松圈觀察者認為,就目前機器人的發展情況看,跑步並非機器人的核心功能,這場人機半馬比賽,更大程度上是一次對機器人相關功能的測試和檢驗的機會。北京具有特殊的區位優勢,可以為機器人蔘賽提供便利的條件,因此佔得先機,未來可能會引發機器人蔘賽馬拉松熱潮,比如科技企業較為集中的江浙地區。不過,就這場機器人蔘賽的表現來看,機器人奔跑速度比較慢,且不時出現跌倒、零部件掉落等情況,真正實現「人機混跑」,存在較大安全隱患,目前來看,普通跑友想與機器人混跑競技還有待時日。
此前,北京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梁靚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次比賽不僅僅是單個機器人的比拼,還有它後面的工程師、操控員、領隊等。人與機器人同場比賽,象徵著科技和產業融入人類的生活中,所以這次的比賽意義還是非常大的。
梁靚稱,這場人機半馬不僅僅是一個賽事,也是對機器人測試和驗證的平台,還能展示人形機器人科技成果和產業產品,也是機器人應用推廣的平台。
《人民日報》報道稱,人形機器人踏上賽道奔跑,看似一小步,實則是科技和產業發展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