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未來將接管新聞界?全球首份全AI報紙問世!

京港台:2025-3-20 23:44| 來源:iWeekly畫報 | 評論( 1 )  | 我來說幾句

AI未來將接管新聞界?全球首份全AI報紙問世!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義大利自由保守主義日報《Il Foglio》3月18日發布全球首份完全由AI生成的報紙。這份4頁的報紙的全部生產流程藉由AI控制,寫作、標題、引用,甚至諷刺都是由AI來決定的。根據《Il Foglio》的說法,這一舉措是為期一個月的新聞實驗的一部分,旨在展示人工智慧技術對「我們的工作方式和日常生活」的影響。

  長久以來,生成式AI能否取代人類生產可靠內容一直是媒體業界熱衷於討論的問題。《Il Foglio》的新聞實踐似乎表示,AI技術可能取代新聞工作者為讀者生產內容。不過迄今為止的業界實踐表明,完全依靠AI生成內容很有可能並不可靠,會讓不實信息和偏見充斥網路空間。

  

  全球首份AI生成報紙

  這份被命名為《Il Foglio AI》的報紙作為增刊與《Il Foglio》一同銷售。《Il Foglio》報主編克勞迪奧·切拉薩(Claudio Cerasa)表示:「這是全球首份完全由人工智慧生成並在報攤上發行的日報,涵蓋一切——寫作、標題、引用、摘要,有時甚至包括諷刺。」他補充道,記者的角色僅限於「向人工智慧工具提問,並閱讀答案」。這場實驗正值全球新聞機構紛紛探討如何應用人工智慧之際。本月早些時候,BBC新聞計劃使用人工智慧為公眾提供更加個性化的內容。

  《Il Foglio AI》首版頭條文章涉及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文章談到「義大利特朗普主義者的悖論」,指出他們在追捧特朗普,抨擊「取消文化」時像是「香蕉共和國的獨裁者」。頭版還刊登了一篇題為《普京的十次背叛》的專欄文章。文章揭示了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20年來違背承諾、撕毀協議和言而無信」的行為。在一篇關於義大利經濟的報道中,《Il Foglio AI》引用了義大利國家統計局(Istat)的最新報告,討論了收入再分配問題。報告顯示,義大利「正在變化,而且並非向壞的方向發展」,其中約75萬名工人的工資增長被認為是所得稅改革帶來的積極影響之一。

  《Il Foglio AI》第二版則刊登了一篇關於「搭子關係」(situationships)的文章,探討年輕歐洲人如何逃避穩定關係。文章的結構清晰、直截了當且語言流暢,沒有明顯的語法錯誤。然而,報紙上的新聞文章均未直接引用任何人的話語。最後一版刊登了AI生成的讀者來信,其中一封信詢問AI是否會在未來使人類「變得無用」。AI生成的回複寫道:「AI是一項偉大的創新,但它目前仍然無法點一杯咖啡而不把糖弄錯。」

  切拉薩表示,《Il Foglio AI》展現了一份「真正的報紙」,它是「新聞、辯論和觀點碰撞的產物」。但同時,它也是一個測試平台,展示人工智慧如何「在實踐中」運作,並探討使用該技術製作日報所帶來的影響,以及「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僅是新聞領域的」。「這只是另一份由『智能』製作的《Il Foglio》,請不要稱它為『人工』。」

  AI的新聞業實際可靠嗎?

  事實上,儘管各家媒體都在嘗試使用AI,但是AI在新聞業界的實踐並非如切拉薩所認為的那樣可靠。《洛杉磯時報》在今年3月3日引入了一項新功能,該報會使用AI評價評論文章的政治傾向。這項功能被稱為「Insights」,旨在輔助表達特定觀點或「從個人角度撰寫」的文章,例如評論、觀點文章和書評等。然而就在引入這項功能1天後,該AI工具就因生成有爭議的分析而成為新聞焦點。

  在一篇討論美國阿納海姆市將三K黨成員逐出市議會100周年的文章註釋中,「Insights」似乎淡化了三K黨的種族主義歷史,稱:「當地的歷史記載有時將1920年代的三K黨描述為『白人新教文化』的產物,是對社會變遷的回應,而非一種明確的仇恨運動,從而弱化了其意識形態威脅。」該功能隨後從該文章中被刪除。這篇文章的作者、專欄作家古斯塔沃·阿雷拉諾(Gustavo Arellano)對「Insights」的註釋做出了諷刺。他表示:「呃,AI其實說得沒錯。(橙縣地區的人)確實從1920年代起就在淡化三K黨的種族主義色彩,把他們描繪成某種反種族主義者。但我懂什麼呢?我不過是個報道這事兒25年的記者。」

  代表《洛杉磯時報》記者的工會隨後發表聲明,對「未經編輯部審核的AI生成分析」表示擔憂。工會表示,他們不認為這種做法會「增強公眾對媒體的信任,相反,這種工具可能會進一步削弱新聞機構的公信力」。

  

  《洛杉磯時報》的實踐並不是唯一一起證明AI生成內容不可靠的事件。蘋果AI在英國推出后數天,發布了一條完全虛假的新聞推送。這條推送假借BBC的報道,稱26歲的路易吉·曼吉奧尼(Luigi Mangione)開槍自殺。他因涉嫌在2024年12月謀殺聯合健康保險公司(UnitedHealthcare)CEO布萊恩·湯普森(Brian Thompson)而被逮捕。BBC稱,蘋果AI功能錯誤地總結了BBC的報道,使其聽起來像是該嫌疑人自殺。這是AI錯誤報道的又一個引人注目的例子,再次引發了關於技術作為信息中介所扮演角色的嚴重質疑。

  AI偏見如何讓生成內容不可靠?

  《洛杉磯時報》的案例事實上是AI偏見存在的有力證據。AI大語言模型(LLM)的訓練數據是AI偏見的主要來源。LLM學習的是龐大的文本數據,這些數據往往包含歷史和當代的偏見。即使再精心篩選,也很難完全消除訓練數據中的偏見。畢竟,AI反映的是我們的社會,而我們的社會本身就遠非公正無偏。數據收集的方式也可能加劇偏見。許多數據來源並不能代表所有人口群體,這可能導致對某些群體(如少數族裔、女性、性少數、身障人士)的偏見。

  此外,訓練數據往往具有歷史性,會反映過去幾代人的偏見。這種偏見可能會進一步強化過時的刻板印象,使它們在AI系統中得以延續。數據困境極其複雜,要求AI研究人員慎重考慮數據來源及其可能帶來的偏見。這也導致使用AI生成的內容往往包含這項幾乎無法去除的偏見。而如《洛杉磯時報》類似的實踐——使用AI反向規訓人類寫作者——會讓這種偏見進一步固化。

  而蘋果AI事件則指向另一個AI生成內容可能存在的問題——「AI幻覺」(AI hallucination)。AI幻覺是由人工智慧生成的一種回應,它含有貌似事實的虛假或誤導性資訊。也就是說,AI會在生成內容時「瞎編」。AI可能完全編造「事實」。AI生成的圖像可能看起來像真實的照片,但實際上展示的卻是從未發生過的事情。視頻也可以完全由AI生成,或者通過AI編輯來改變其上下文。生成性AI也經常被用於撰寫標題或總結文章。蘋果AI事件就是這種幻覺的體現。

  這意味著,AI並不可能完全取代經過專業訓練的記者。《Il Foglio AI》更像是一種新聞實驗,但是並不能真正形成完全由AI主導的內容生產方式。無論AI如何進步,專業記者都必須核實事實、解讀事件,並以誠信塑造敘事。

 

        更多科技前沿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1 07:3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