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國的現狀一無所知,這很危險

京港台:2025-3-7 21:08| 來源:紐約時報 | 評論( 9 )  | 我來說幾句

美國對中國的現狀一無所知,這很危險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據紐約時報報道,2022年12月,中國政府突然放棄了嚴格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在此之前,數千民眾走上街頭抗議這些措施給社會和經濟帶來的痛苦。這完全出乎我和許多中國觀察者的意料:儘管我們一直從遠處密切跟蹤中國的情況,但都沒有預料到政府政策會突然出現這種重大改變,這些政策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民的生活,以及中國對世界其他地區的開放程度。

  那之後,隨著中美關係惡化,中國政府將曾經可以輕易得到的信息視為國家機密,對中國政府的行動進行預測已變得更加困難。這意味著,美國正在把對華政策的重大決定建立在對中國內部動態越來越少的了解之上,這增加了誤判的風險。

  現在是信息不足的危險時候。對中國技術能力的誤解會危害美國的競爭優勢。對中國國內社會壓力的誤讀讓我們在應對重大的政策變化(如突然結束新冠疫情限制措施)上缺乏準備,對中國政府台灣意圖的誤判可能會無意中引發一場重大的全球衝突。

  對於研究中國的西方學者來說,新冠疫情之前的時代現在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一個遙遠的黃金時代。儘管中國對信息的控制一直很嚴,政府決策一直缺乏透明,但學者們以前仍能去中國訪問,查閱檔案,與中國同行建立聯繫,與他們一起做研究。由此產生的學術成果曾對美國有好處:幾十年來,美國政府機構一直定期(現在依然如此)邀請學者去做情況介紹,在聽證會上作證,從他們的研究中挖掘對美國的政策決策至關重要的見解。

  後來暴發了新冠病毒大流行。中國將自己與世界隔絕起來,對外國學者去中國進行學術實地研究、與中國官員和其他關係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關閉了國門。雖然政府已解除了防控新冠疫情的限制措施,但學者們面臨的研究環境已發生了變化:飛往中國的商業航班減少,政府對查閱檔案、與受訪者交談進行了新的限制,研究新冠疫情和中國經濟放緩等敏感問題的難度加大,中國的總體環境已變得更封閉。

  在習近平領導下,中國政府對敏感數據的小心防範和系統性操縱有增無減,加劇了這一挑戰。自2019年以來,中國政府一直沒有發布其國防戰略白皮書(過去每兩三年發布一次),中國限制了一系列關鍵數據,包括可能提供線索了解中國有多少人死於疫情的信息,中國還於2023年開始限制國際訪問一個中國學術論文、統計數據和其他信息的關鍵資料庫。

  冷戰期間,美國仍與莫斯科保持學術交流,與當時不同,由於地緣政治和國家安全方面的考慮,如今與中國的學術和其他接觸已不再受青睞。幾十年來,富布賴特學術交流項目在中美兩國之間輸送了數以千計的學生,直到特朗普總統在他的第一個任期內暫停了該項目。該項目目前仍處於非活動狀態。美國大學正在縮減與中國的合作夥伴關係。如今只有大約1100名美國大學生在中國留學,然而十年前有1.5萬人。由此產生的信息迷霧迫使西方的中國學者依賴遠程分析和公開資源,如中國官方媒體和社交媒體,這些方法在預測2022年底新冠政策變化時已被證明是不夠的。

  在這種氛圍下,研究人員被迫大量引用彼此的研究成果,這幾乎沒有增加新的見解。有些人退回到檔案材料仍然可用的歷史課題。令人沮喪的信息短缺可能會導致學者之間的激烈爭論,比如蘭德公司最近的一份報告得出結論,認為中國軍隊尚未準備好發動戰爭,它引發了其他中國問題專家的嚴厲批評。一些研究人員迴避敏感話題,只是因為可獲得的數據有限,或者擔心如果他們的研究結果不利於中國政府,將來與中國的接觸可能會被拒絕。去年,我提交了一份在中國進行研究的撥款申請時,項目審查人之一以安全問題為由,建議我將研究地點改到香港——這就像是回到冷戰時期,當時中國問題觀察人士不得不在相對安全的香港拼湊出對中國的不充分了解。

  華盛頓的領導人應該認識到,對中國的深入學術了解對美國來說是一項戰略需要,其重要性甚至可以同軍事準備或情報收集相媲美。然而,我們觀察中國的窗口正在變得陰雲密布。誤判是不可避免的:就在卸任前,拜登總統大張旗鼓地宣稱,中國的經濟實力「永遠不會超過我們」。兩周后,中國初創公司深度求索出人意料地帶來了人工智慧方面的突破,打破了人們對美國科技優勢的假設,並引發了全球科技股的暴跌。然而,特朗普政府正在進一步模糊美國對中國的看法:它暫停對外援助的做法威脅到非營利組織的工作,這些組織追蹤中國的各種發展,包括商業趨勢、人權和社會動蕩,以及中國的網路安全威脅和其他潛在的海外惡意活動。

  美國可以採取一些重要的步驟。除了保留現有的信息來源外,它還應該發起新的、以中國為重點的重大研究計劃。蘇聯訪談項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項目是美國學術界和政府之間的一項合作努力,在20世紀80年代初對蘇聯移民進行了訪談,加深了我們對當時蘇聯生活的了解。類似的信息也可以從近年來進入美國的創紀錄中國移民中收集,並提供給所有學者。中國問題研究人員還需要開發新的方法,來處理他們掌握的往往零散的信息,比如通過人工智慧工具,這一努力需要研究基金會的一致支持,最好獲得政府資助。

  美國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必要重建美國對中國研究的興趣,以及其所依賴的機構橋樑。至少,這必須包括在中國恢復富布賴特項目和類似的計劃,同時確保中國政府作出強有力的承諾,保護得到授權的學術研究和從事這些研究的學者。

  但華盛頓應該更進一步,尋求在文化、教育和技術交流方面達成更廣泛的外交協議,類似於美蘇之間存在過的那種協議,這些協議被廣泛認為有助於建立互信,從而加速了冷戰的結束。中國已經表示有興趣進行更多的學術交流:習近平於2023年底承諾在接下來的五年內接待5萬名美國學生,但到目前為止,安全顧慮和緊張的氣氛限制了美國的回應。

  在《孫子兵法》中,中國軍事家孫子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著名論斷。對於今天的美國來說,這一古老智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具有現實意義。

        更多美國要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3 12:0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