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結婚的時代,意味著什麼?

京港台:2025-2-24 03:16| 來源:FT中文網 | 評論( 9 )  | 我來說幾句

不結婚的時代,意味著什麼?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結婚越來越不流行了。

  中國結婚率降至歷史低點,2024年僅有610.6萬對新人步入婚姻殿堂,距離2013年的1346.9萬可以說腰斬,而離婚登記數為262.1萬對。面對這樣的數據,我們不禁要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結婚?或許,結婚理由千千萬萬,不結婚的理由同樣如此,重要的是背後趨勢。

  婚姻成為奢侈品

  事實上,結婚人數減少已成為一種全球趨勢。按照統計,全球近9成人口居住在結婚率下降的國家。

  在我們談論人們為何不願意結婚的時候,也許應該回顧一下人們為何結婚。相愛當然是一個很充分的理由,年齡到了也是很合理的動機,「大家都這樣」更是一種習慣性從眾心理。結婚與否,本質是一種對未來生活的風險管理決策。在過去,結婚是兩個人攜手抵禦社會風險的一種安排。這種安排,尤其是一夫一妻制,源自歐洲宗教傳統,可以說它深深植根於古老習俗和過往的歷史傳統之中。

  如今,婚姻的必要性大為降低。一個人選擇不結婚,在城市裡生活基本不受影響,衣食住行都能外包解決,各種上門服務解決了從身體到靈魂的需求,最大的不便無非親朋好友催婚。從宏觀而言,社會上對不結婚者的理解也越來越高。就像今年春節,關於催婚的話題在社交媒體上少了許多,因為大家逐漸意識到,結婚是個人選擇。

  中國早在幾年前就悄然邁入「單身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獨自生活,早在2022年,中國的單身人口已經超過了2.4億。這種變化看似新鮮,其實也是一種社會形勢導致的變化。幾年前,徐瑾經濟人專欄就說過,結婚會成為一種奢侈品。所謂奢侈品,並非人人都能擁有的必需品,而是需要有一定經濟實力才能實現,且富有特殊意義。這種情況,在日本經濟蕭條時代,已經先行一步。

  婚姻不僅是情感安排,更是一種經濟安排。不結婚,也是因為結婚更貴了。

  婚姻經濟學

  婚禮進行曲的道路,往往少不了金錢的聲音,甚至有人發明一個流行詞,因婚致貧。婚禮費用、彩禮支出等相關開支不低,按照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在2023年的一項調查,當年結婚平均成本為33.04萬元,而當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4萬。

  更不用說,中國人喜歡說成家立業,婚姻中房子更是重要因素。有人調侃,過去結婚是兩個人開小賣部,如今是兩個人開上市公司。這話不假,畢竟在一線城市一套體面婚房,可能是抵得過一家上市公司的利潤。即使在農村找對象,要求在縣城配置大幾十萬的房產不是過分要求。

  高昂的結婚成本,尤其是房價,常常讓許多人對婚姻望而卻步。然而,近年來全國房價普遍下跌,按常理結婚率應該有所上升,但現實卻並非如此。這背後其實蘊含著一個樸素的經濟規律:房價是社會財富的一種體現,房價過低往往意味著經濟形勢不容樂觀。人們是否選擇結婚,取決於個人的生活狀態、事業發展和情感需求,而非僅僅是經濟成本。而且,經濟成本也不僅僅局限於房價,未來的職業前景和現金流狀況同樣至關重要。

  由此可見,結婚率降低是社會經濟的一個結果,也是未來趨勢的一個指標。

  

  結婚與生育率

  當大家擔憂結婚率降低的時候,到底在擔憂什麼?是擔憂情感還是擔憂經濟?畢竟,一些人來說,婚姻意味著愛情,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婚姻意味著孩子。

  可見,結婚率降低,與之掛鉤的是出生率的低迷,中國近些年出生人口都低於1000萬,可能指向了更晦暗的經濟未來,擔憂消費降低、社會養老壓力增大,進而引發社會觀念變化和社會穩定性挑戰。

  誠然,這些問題確實存在,但對於結婚和生育,不能懲罰單身或不生育的人,只能通過鼓勵的方式來引導。

  談鼓勵生育已有多時,然而收效甚微,本質上是沒有真心實意地給予切實收益。有孩子的家庭僅僅享受一些個稅抵扣。大家常說鼓勵沒用,可連基本的鼓勵都沒有,又怎會有好結果呢?

  前段時間有報道稱,湖北省某縣出台鼓勵生育政策后,2024年人口同比增加1050人,增幅達17%,多年來首次實現出生率由降轉增。其鼓勵力度相當大,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可獲得補貼,多孩家庭購房也有補貼。比如購買一套80平的新房,家庭只需再貼補8萬塊錢。

  誠然,從該縣的實踐可以看出,鼓勵生育並非完全無用。但是,這個案例能否推而廣之?這其中存在一定特殊因素,比如,最核心的因素,錢從哪裡來?湖北省的這個縣並非富裕地區,很多資金來源於轉移支付。在看待社會福利問題時,各方面都需要資金支出,如何合理使用這些資金就至關重要。就像我們倡導鼓勵消費,可在現實中,私企員工很可能面臨失業和降薪的困境,而很多公務員等體制內人員傳來加薪甚至補發的小道消息。因此,若轉移支付主要用在體制內公職人員身上,大家自然會有所不滿。

  甚至有人提出一種擔心,轉移支付如果將其用於鼓勵生育,未來或許會形成這樣的局面:小城市的人專註於結婚生育、享受生活,大城市的人則全力投入工作、拼搏經濟。

  不過,我覺得這些建議如今顯得有些蒼白無力甚至紙上談兵。補貼、轉移支付、減稅等舉措值得鼓勵,單單就監督支出以及資金效率這兩點,稍微有點經濟常識就知道其成本不菲,而且最終結果多半是惠及少數利益群體。如果真心愿意鼓勵結婚與生育,最簡單的減稅完全可以加大力度,無論對於個人還是企業。

  以自由看待婚姻

  婚姻是複雜的,社會和人性也是。為婚姻不再成為愛情的承載物而哀傷,和堅持認為單身就代表進步一樣淺薄。除了經濟與出生率等因素,婚姻更意味著情感。

  不過,如果回顧漫長的人類歷史,婚姻與愛情並無對應關係,而是和經濟階層息息相關。如前所言,本質上是人們面對風險時的一種組合方式。

  回顧婚姻與愛情的掛鉤觀念,在西方是在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后開始萌芽,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門當戶對是婚姻的前提。以愛情為前提的婚姻,在中國流行起來不過百年時間;而以戀愛為前提的婚姻,大多是在最近幾十年才開始成為共識。即便在當今社會,少數人似乎把婚姻視為改變階層的途徑,但實際上不少社會學研究發現,多數婚姻依舊遵循門當戶對的原則,差距普遍不大。比如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的「中國家庭追蹤調查」,從2010-2018年的數據對比,戶籍、地域匹配甚至外貌等傳統門當戶對觀點仍佔主導。

  正因如此,現在的年輕人別說結婚,連戀愛都不想談了。就像網友所言,在「上班」和「上進」之間,大家紛紛選擇了「上香」。從個人需求角度而言,如今生活極為便利,人們對於戀愛和婚姻的各種需求,也能通過短視頻等渠道得到滿足。

  有人覺得過去為愛一個人奮不顧身的戀愛和婚姻方式十分浪漫,也有人覺得這是戀愛腦,實際上這兩種看法,本質都是對愛情和婚姻的一種建構。人是觀念的產物,畢竟,有的人適合家庭生活,有的人則未必。時至今日,人們的需求愈發精細,可婚姻帶來的收益卻不那麼顯著了。

  人是複雜的,結婚的理由多種多樣,不婚的原因多種多樣。結婚率下降是長期趨勢,和人口周期類似。這未必就是壞事。在歷史的長河中,人類的主觀感受未必那麼重要,更重要是客觀結果。很多時候,對於婚姻這種長期趨勢,我們連原因都沒搞清楚,又怎能輕易評判結果的好壞呢?

  從個體成長的角度來看,無論我們處於婚姻狀態、戀愛狀態,還是保持單身,在當下這個人工智慧取得突破的時代,我們更需要深入思考的是:「他人是什麼?自我又是什麼?」倘若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讓每個人都能活得有尊嚴、自由且開心,那麼結婚、戀愛、愛情等,是與否,只要符合這一目標,便都是可行的。如此一來,單身與否、結婚與否、生育與否,其實都並非關鍵所在。

  或許我們應該重新審視,在實現人性自由的道路上,我們的終極目標究竟是什麼,以及通往這一目標的路徑是否能夠更加多元、更加完善。同時,我們也需要思考,當下發生的一些變化,究竟是讓我們離這個目標越來越遠,還是越來越近呢?

        更多生活情感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3 12:0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