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持續撤離中國 官方「穩外資」行動恐難奏效

京港台:2025-2-20 06:48| 來源:美國之音 | 評論( 4 )  | 我來說幾句

外資持續撤離中國 官方「穩外資」行動恐難奏效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中國外商直接投資(FDI)凈流出創歷史新高,引發國際關注。儘管中國政府已推出「穩外資」行動方案,試圖挽留外資,但在美中貿易戰升級、營商環境惡化、國安審查趨嚴等因素影響下,外資迴流前景依舊黯淡。

  中國FDI凈流出創新高 資金外逃加劇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第四季度,中國記錄跨境資本流動的「資本和金融賬戶(含凈誤差與遺漏)」逆差高達1807億美元,全年逆差更是擴大至4416億美元,規模較2023年的2151億美元擴大逾兩倍。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度,中國記錄跨境資本流動的「資本和金融賬戶(含當季凈誤差與遺漏)」逆差1807億美元,全年度逆差則為4416億美元,該數值顯示資金正在流出中國,且規模較2023年的2151億美元擴大逾2倍。

  據彭博社報道,2024年中國FDI凈流出高達1680億美元,創下自1990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同時,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總額達1730億美元,顯示它們正加速向國外轉移資金,報道分析,這場資本外流潮可能會在美中貿易戰重啟后,進一步惡化。

  《日本經濟新聞》進一步指出,去年中國FDI較2021年驟減99%,凸顯外資因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政府對「間諜行為」的頻繁查處等因素而加速撤離。不過,該報道並未詳細說明計算方式。

  中國國務院出台「穩外資」方案

  面對外資撤離加劇,中國國務院上周一召開常務會議,審議並通過《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承諾「要拿出更多務實管用舉措,穩存量、擴增量」,並強調外資企業在促進產業升級、就業和出口方面的重要作用。

  據中國官方的新華社報道,2024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262.5億元人民幣(約和1135億美元),同比下降27.1%;同時新成立外資企業59080家,同比增長9.9%。

  然而,中共黨報《人民日報》當天發表的評論文章淡化外資撤離問題,稱部分外資企業因「沒有跟上中國市場變化」而退出,但「更多技術含量高的外資進來了」。該文強調,自2021年以來,中國連續三年吸引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外資,因此2024年的下降仍屬「正常範圍」。

  專家:外資持續撤離是長期趨勢,關稅戰或加劇資本流出

  多位接受美國之音訪問的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儘管因為計算方式差異,中國官方與境內外媒體所呈現的數據有所出入,但整體而言,「外資正在擴大撤離中國」的趨勢是肯定的。

  在北台灣新北市的致理科技大學國際貿易系副教授張弘遠指出,自2021年以來,中國FDI幾乎每年都以平均9%至11%的幅度下滑。

  值得觀察的是,早在「特朗普1.0」時期,美中貿易戰就已迫使部分外商著手進行「供應鏈脫鉤」;近年兩年來,又有中國在新冠疫情解封后的經濟轉型不如預期、內需消費疲軟,以及俄烏戰爭導致歐洲經濟衰退,間接衝擊中國出口貿易等因素,都降低了外資投資中國的意願。

  張弘遠告訴美國之音:「至於為什麼要直到2025年的現在,才看到中共官方透過一連串振興民間經濟或開放市場的做法 希望重新吸引外商,我想關鍵性的因素,就是準備與美國進行特朗普2.0的關稅戰爭,為應對關稅戰爭可能引發的經濟衰退、外商資本的擴大流出,積極地招商引資。」

  中國本土企業實現「進口替代」 擠壓外資營商空間

  除了政策和經濟環境的挑戰,中國本土企業在家電、汽車等多個領域成功實現「進口替代」,進一步擠壓外資在中國市場的生存空間。

  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商學院教授史鶴凌同樣指出,中國政府一貫做法,是在外資進入中國后,將其帶來的技術和管理知識全部學到手,然後就由本土企業替代外資,例如電動車市場,就是在中國車企快速搶佔領先地位后,外國投資就戛然而止。

  此外,中國政府還會在貸款、政策等各方面,給予本土企業更多優待,讓外資覺得在中國的日子並不好過,例如在美國中國商會1月下旬公布的《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中,就有32%的受訪美企表示,相比本土企業,他們在市場進入和公共採購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科技研發產業尤為嚴重。

  該調查顯示,「不再將中國列為首選投資目的地」的美國企業,較去年上升了三個百分點,達到21%,比2020年的10%和2021年的11%增加一倍。且有17%的受訪企業已經開始將生產和採購轉移至中國境外,較前一年增加了6個百分點。

  史鶴凌說:「對普通的製造業,中國國內企業已經能夠替代國外的企業,在服務業方面,實際上中國還是對外資企業設了很多的門檻,高科技領域實際上受技術出口的管制,也不大可能有外資流入中國,所以外資凈流出的趨勢 很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國安疑慮、政策歧視加劇外資撤離意願

  台灣學者張弘遠指出,即便在消費性服務業,外資企業仍可能受到不公平對待。例如,中國知名電影《哪吒2》與好萊塢電影《美國隊長4》同期上映,坊間傳出影院有意減少後者的放映場次或安排在冷門時段,以保護國產電影。

  張弘遠說,若連外資最有興趣,且理應最具開放價值的消費性服務業,都出現歧視性商業行為,也就無怪乎外資投入的意願會降低。

  旅居美國的經濟學者蔡慎坤則表示,中國政府希望吸引的外資主要集中在高階晶元、半導體等領域,而監管環境的不確定性讓外資望而卻步。這一點,從習近平日前召開民企座談會,座上賓主要也是來自科技產業,就看得出來。

  除了高度「內卷」的商業競爭之外,蔡慎坤認為,同樣讓外企卻步的是中國的政治環境越來越嚴緊縮,從中國的各種保密法規到香港的《國安法》,都讓外資擔心動輒得咎,而無所適從。

  蔡慎坤對美國之音說:「誰也不知道(可能)觸犯到哪條法律,尤其是國安(法規),對金融領域也好、外商投資企業也好,監管越來越嚴,現在你要顧員、投資啊,或者是要做一些諮詢類的項目,基本上在中國都不可能的。」

  除了外資撤離,中國企業也在加速向海外轉移資金。彭博社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企業向海外投資1730億美元,這一現象引發外界關注。

  蔡慎坤分析,這一趨勢可能意味著中國企業已在為特朗普可能重啟的關稅戰做準備,尤其是中低端產業早已轉往東南亞、南美洲甚至非洲設廠,以規避美國的貿易制裁。

  樂觀看待者:部分外資仍有機會在華髮展

  不過,部分分析人士認為,外資撤離的「危機」被誇大。

  在台北的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大陸處處長黃健群指出,儘管許多企業正調整供應鏈,但中國仍然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市場容量龐大,部分外資企業仍然看好中國市場的長期潛力。

  黃健群指出,就他近期跟許多台商或歐洲企業互動的來看,雖然面對美中關稅戰的威脅,確實是無論中外企業,都在尋求供應鏈重組以規避風險,但與此同時,在中國政府的政策紅利引導下,他們並未捨棄中國內需市場。

  「中國大陸再怎麼樣的經濟不好,它畢竟還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每年的經濟總量還是足夠,甚至我這兩年聽到比如台商就很高興,競爭對手變少了,他們機會反而變多了,所以我覺得它是一個動態調整。」他說。

  黃健群告訴美國之音,最近甚至有歐洲業者提到,相對於美國總統特朗普雷厲風行的關稅政策,在歐洲國家眼中,現在的中國反而有機會在市場准入、採購和雙邊貿易協議等各層面,提供歐洲更寬鬆的機會,因此在他們看來,情勢並不像外界所形容的那麼悲觀。

 

        更多大陸資訊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3 11:5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