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上岸」的海外中產,中年開始集體回國了?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文|靜思前幾天,我和朋友約出來吃飯,她給我爆了一個驚天大雷:她和伴侶決定下半年回國了。
朋友多年前赴美留學攻讀博士,讀書期間認識了當時同樣在國外求學的伴侶。畢業后,倆人結婚,然後像不少留學生一樣,經歷了找工作、生娃、等綠卡一系列打怪升級。如今,他們夫妻二人都在美國的製藥公司工作,按人民幣換算,薪資相當於國內的執行董事甚至副總裁級別。去年,他們順利拿到了永居身份。
雖然雙職工家庭帶一個孩子確實辛苦,但得益於海外完善的低齡育兒託管體系,加上可觀的收入,他們磕磕絆絆地把孩子帶到了相對好養的4歲。在我看來,朋友的好日子才剛剛開始,怎麼突然就要轉身離開了?
《三十而已》劇照朋友說,自己回國薪資直接砍半,確實糾結過很久「值不值得」的問題。但伴侶在海外工作受阻、發展有限;再考慮到父母,她和伴侶都是獨生子女,雙方父母都已經六七十歲,雖然目前身體還算健康,但年紀擺在那裡,每次視頻通話父母總是說「我們挺好的」,每次回國探望,她都能明顯感覺到父母斷崖式的衰老——父親變得健忘,母親的背越來越彎,兩個人的生活越來越依賴彼此。基於種種考量,還是反潤回國發展了。
朋友也清楚,在國外撫養孩子更輕鬆、教育壓力小、工作沒那麼辛苦、生活質量相對高,也許以後會為了孩子的教育再考慮其他可能性,但人生的選擇本就沒有完美的答案,至少在當下他們只是做了最適合全家的決定。
《初來乍到》劇照「要不要反潤回國發展?」是近年來華人圈熱議的話題之一。無論是美國、加拿大、澳洲還是歐洲、新加坡等地,總有一波又一波的華人會發此一問。
與「留不下來的留學生」相比,「反潤回國的人」抉擇更艱難。前者幾乎是無路可選,而後者通常指那些已經拿到海外永居身份、自己有一份不錯的工作、甚至已經在海外成家立業在安穩紮營的人。他們做出回國發展的選擇,不是打包行李、賣車、退房、然後動身啟程如此相對輕鬆的幾個動作;背後要考慮的是職業發展、孩子教育、養老適宜度等諸多「人生大事」。
《小捨得》劇照關於反潤回國發展的群體究竟有多少,目前沒有官方統計數據,但打開各類社交平台,輸入「回國」「反潤」等關鍵詞,你能看到許多相關討論。每個決定背後,都是無數次的思考、權衡、計劃和最終下定決心的故事。
旅居海外這些年,我身邊那些好不容易「上岸」海外、多年後又選擇連根拔起回國發展的朋友,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當初家底不錯,為了孩子教育家長帶著娃跑來歐美。這兩年經濟形勢下滑、遭遇嚴重返貧,只能帶娃又潤回去、或者選擇去匯率比差價沒那麼大的國家。
我所在的華人圈裡就曾有這樣的例子。疫情前,有一位家長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給家裡辦了投資移民。她和老公當年在國內創業,積累了八位數的資產。生意穩定后,她和伴侶那個圈層的不少家庭都把孩子送出國讀書、希望將來申請名校更容易。他們也隨大流決定把女兒送來美國讀初中。考慮到女兒准青春期的特殊時期,媽媽一起過來陪讀。
本來一切按部就班都在正軌上行駛得不錯。結果,疫情來襲后,短短三四年間,家裡工廠倒閉、生意幾近破產。孩子初中快讀完了,家裡已經負債百萬,家裡的房貸、海外的置業費、生活費、孩子讀國際學校的學費、興趣班……每一項都成了巨額開銷。為了緩解資金緊張的情況,他們最後一年只能把孩子轉去當地公立學校就讀。後來考慮到當地的公立教育確實不行,加上家裡再也無法支撐海外的開銷,最終,媽媽帶著女兒回國「重啟人生」了。
《玫瑰的故事》劇照第二類是當初靠留學、找工作拿到身份,在美國生活過挺長一段時間,有了一些積蓄,生活過得安逸。但國外確實「好山好水好寂寞」,而且對華人職場發展空間有限,待不住了。乾脆帶著資金和全家回國去發展——一般創業的居多。
海外華人——即使有了安穩的生活、穩定的工作,也總有著說不清道不明、夾縫生存的憋屈感。造成這種感覺的原因是多重的。
比如,華人職場發展天花板。
過低的「職場天花板」是海外華人職場道路上面臨的一大絆腳石。美國Ascend Foundation數據顯示,亞裔占專業崗位員工的13.9%,但執行層僅佔3.1%;2022年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亞裔整體薪酬較白人低8%-15%,在同等學歷下差距擴大至20%。雖說海外的職場環境相對寬鬆,但這種系統性的職場歧視始終存在、且難以破除。
《兄弟之道》劇照再比如,購買力差異。
除非你能一直保持「賺美金、在國內花」的神仙狀態,否則在美國掙錢、按當前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來看,收入看似可觀,但實際購買力卻會大幅下降。
就拿日常食材來說,牛肉、雞肉、土豆、牛奶美國確實便宜,但咱們也扛不住天天吃。改善伙食,偶爾想吃個中餐、或者去中國超市買點食材自己做麻辣燙、冒菜、火鍋、炒菜,開銷翻倍。中餐廳的價格,中美價格幾乎1:1,一碗拉麵國內15元、美國15美金,麻婆豆腐,國內10元、這裡的中餐廳12美元。除非你能割捨掉自己的中國胃,餘生「盡享」白人飯。
《怒嗆人生》劇照更不用說,在華人心中,國內外生活舒適度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有一次,我家點外賣,既不是送餐高峰期、也沒有天氣惡劣,但還是等了近一小時才送到。就這個速度,你還得給外送員小費。快遞更不用說,江浙滬包郵區當日送達的待遇不敢想,你想第二天送達,就得購買prime服務。遇到動輒就罷工的情況,加價也不好使。我家之前訂的宜家小傢具,就遇到美國卡車司機集體罷工,送了兩周才拿到。
相較於國內尤其是大城市生活的舒適度,國外的生活有品質保證,但不便捷;且對於有著中國胃的炎黃子孫來說,難解的口腹之慾終是一大遺憾。
最後,就是海外華人普遍遭遇到的無法融入當地社會的隔閡感與孤獨感,而且這些感覺會隨著年紀漸長愈加強烈。
剛來美國時,我以為融入只是時間問題。語言可以學、習慣可以培養、傳統可以了解,等工作穩定、有了朋友圈,日子自然會像本地人一樣過起來。然而,小十年過去,才明白文化的隔閡並不會因為時間推移而自動消失。
比如,當你受邀參加當地朋友的派對,「一個世界的人」總能聊得熱火朝天。自己坐在一旁,努力跟上節奏。可他們談論的是從小看過的動畫、零食、大學時玩的橄欖球……這些我們都沒經歷過,很難插不上話。孩子的學校組織家長活動,其他父母寒暄幾句就能找到共同點,聊起小時候的露營經歷、家族傳統,而沒有相同經歷的我們只能尷尬地站在一旁,偶爾搭上幾句話,也總覺得生硬和膚淺。
《我變美的那個夏天》劇照在美國,你想交一個酒肉朋友都挺難。美國郊區地廣人稀,開車半小時見不到幾個人影,中國人就更少;Downtown倒是繁華,但大城市的市中心被各種流浪漢和閑雜人佔領,華人一般也不敢去。一起留學的老同學畢業后能在一個州就不錯了,大多數時候也要為了工作和身份等限制不得不各奔東西,聚少離多。至於自己的同事——哪裡的職場文化都一樣,誰下班還願意看到同事那張臉呢?而鄰居們,先不說語言和文化隔閡,大家都住獨棟house,說著在一個小區、住在隔壁,實際上見一面都難。
生活在海外,總有一種自己站在門外,透過玻璃窗看著這個世界熱鬧喧騰,但你始終無法真正走進去的感覺。
因此,有人選擇反潤回國,合情合理。
不過,回去也有實實在在的顧慮。首先,選擇定居在哪座城市至關重要——是一線城市的資源和工作機會更有吸引力,還是二三線城市的生活節奏更舒適?其次,經濟因素同樣不容忽視。如果養老儲蓄尚未足夠,還需要考慮回國后的就業機會,是否能找到合適的工作維持生活質量?
如果孩子還小,還得思考他是否能順利適應國內的教育體系,能否跟上學業進度,而國內的課業壓力和競爭環境是否符合自己對孩子成長的期望?另一方面,如果子女已經成年,並且選擇留在海外發展,那麼回國就意味著和孩子長期分隔兩地。對很多父母來說,這不僅僅是地理上的距離,更可能是一種情感上的割裂——未來的節假日、家庭聚會是否還能像以前一樣?
《小歡喜》劇照有一位朋友全家在上海生活,兩年前因為工作關係帶著倆娃去了紐西蘭旅居。當時他們的計劃的是待兩年,然後再回國讓女兒直接銜接三年級。去年年底,全家按計劃回來了,但讀三年級的女兒上學比想象中還要難適應。
語文和數學的落後是意料之中的問題,再加上國內作業多、節奏快,女兒很不適應。最重要的是,女兒特別想念紐西蘭的老師和同學,到了那種回憶起來就會忍不住難過流淚的程度,讓她對回國后的校園生活充滿抗拒。旅居兩年就如此困難,如果孩子從小在國外出生、成長,時間越久,回國后的挑戰會越大、孩子適應周期拉長從而會不會影響學業,這是許多家長猶豫要不要回來的最大擔心。
留下、還是回來,對跨越重洋、奔赴千山萬水的人來說,無疑都是人生中的另一次重大抉擇,每個決定背後都有無數次的權衡與拉扯。對於那些回去的人來說,回國並不是回到過去,而是進入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新環境——國內的社會節奏、職場環境、教育觀念都已巨變,甚至曾經的朋友圈也可能不再契合,同樣需要投入高能量去重新適應;而選擇留在海外的華人,儘管生活已經安穩、熟悉了遠隔萬里之外的風風雨雨,但身份、文化、歸屬感的困擾始終橫在自己的曾經與腳下的土地之間。人生中的選擇題啊,總難萬般周全,但也總是到處都寫滿了正確答案——只要你願意看見它。「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