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哪吒的髮型總是雙丸子頭?

京港台:2025-2-9 12:20| 來源:壹讀 | 評論( 1 )  | 我來說幾句

為什麼哪吒的髮型總是雙丸子頭?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隨著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大火,哪吒的標誌性雙丸子頭成了春節頂流髮型,不少網友開始扎哪吒同款雙丸子頭看電影。

  

  圖源:小紅書@小洵嘛(已授權)

  在大家紛紛模仿這一髮型的同時,也有網友表示疑惑:為什麼哪吒總是丸子頭造型?這一造型究竟有何魔力?

  哪吒總是雙丸子頭?

  在許多影視劇里,哪吒都是頂著兩個丸子頭出場的。

  早在《大鬧天宮》(1961—1964)和《哪吒鬧海》(1979)兩部動畫片中,哪吒的形象就採用了丸子頭設計。雖然片中哪吒的戲份、性格、表情形象皆有所不同,但均為頭扎雙髻的孩童模樣。

  此後的影視作品,不論是《哪吒傳奇》《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鬧海》等動畫,還是《西遊記》《封神演義》等影視劇,哪吒的髮型雖適時有所調整,但大部分保留了其標誌性的雙丸子頭。

  

  圖源:左至右,《哪吒傳奇》《哪吒之魔童降世》《西遊記》截圖

  那麼,文字記載中的哪吒是什麼髮型?

  在文字記載里,哪吒的形象經歷了多次演變。晚唐鄭綮的筆記小說《開天傳信記》中,直接點明哪吒非常人,樣貌是少年,《西遊記》中稱他是「玉面嬌容如滿月,朱唇方口露銀牙」的「小童男」……

  可以看出,雖然對哪吒外貌的描述不少,但哪吒究竟是什麼髮型卻並未明確說明。

  其實,哪吒的髮型是在戲曲等民間藝術中創造出的。哪吒神話經由典籍到戲劇戲曲、小說話本、文人詩詞等民間故事文本載體而廣泛傳播,其造型也經過了民間藝術的再創新。

  據四川師範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何光濤教授考據,唐宋石窟和寺院中的雕塑壁畫中的哪吒大多頭戴盔帽,看不出髮型來。在哪吒本土化形象定型的明清,以哪吒為主角且具有一定故事情節的圖像被廣泛雕繪在神廟、 牌坊等建築上以及各種民俗圖冊中,這些圖像普遍呈現的哪吒形象就是身為童子,頭綰雙髻。

  

  瀘定縣嵐安鄉將軍廟的戲樓上形態各異的哪吒壁畫|圖源:參考文獻[3]

  在現代早期影視文化作品中,哪吒的造型風格進一步借鑒了京劇、年畫、山水畫、皮影戲等中國傳統民間特色文化中的雙髻童子形象,並以此為基礎進行了創新性改造。

  《哪吒鬧海》中的哪吒借鑒了民間年畫進行造型設計,濃眉大眼,頭部梳有孩童髮髻,整體造型與(濰坊)楊家埠年畫中的孩童形象類似。

  

  圖源:《哪吒鬧海》截圖

  此後,這一造型逐漸在影視及動漫領域等現代媒體的藝術演繹中得以強化、定型。更加簡潔、鮮明的雙丸子頭與紅色肚兜結合,成了哪吒的經典形象。

  為什麼人們要給他設計成丸子頭?

  設計丸子頭首先是為了契合哪吒的年齡。

  關於哪吒到底幾歲,盛行於明代的神魔小說《西遊記》和《封神演義》的描述比較具體。

  其中,《西遊記》第五十一回著力刻畫了哪吒:「眼光掣電睛珠暴,額闊凝霞髮髻髽……綉帶舞風飛彩焰,錦袍映日放金花……身小聲洪多壯麗」,吳承恩將哪吒塑造為面容俊俏的孩童神將。《封神演義》則直接說「哪吒年方七歲」。

  「幼稚」又「減齡」的丸子頭,剛好符合哪吒的年齡段。畢竟,雙丸子頭這種髮型一開始就是專為孩童所設計。

  雙丸子頭髮型的起源可追溯至中國古代未成年孩童的經典髮型「總角」和古代少女常梳的「丫髻」髮型。

  其中,總角是指古代兒童將頭髮分成兩部分,在頭頂兩側各扎一個結,形狀像兩個羊角。這種髮型在古代兒童中非常普遍,通常用於約八九歲到十三四歲的少年。《禮記·內則》中的「男女未冠笄者,……拂髦,總角」就是以總角指代未成年的孩子。

  丫髻是指古代少女將頭髮分成兩部分,分別梳成兩個小髻,通常位於額頭的左右兩側或垂於耳旁。這種髮型多見於未婚少女,因為髮式的形狀如「丫」,所以也被稱為丫髻。

  

  圖源:左至右,佚名《撲棗圖》局部、宋代蘇漢臣《秋庭戲嬰圖》局部

  總角和丫髻代表了純潔的童年時期,象徵著成長和未成熟的狀態‌。這兩種髮型在古代文學和藝術作品中經常出現,成為描繪兒童和少女形象的重要元素,如《詩經·衛風·氓》中的「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以及宋代陸遊《浣花女》一詩中的「江頭女兒雙髻丫,常隨阿母供桑麻」。

  當然,哪吒並非天生就是這個髮型。

  在動畫片《哪吒鬧海》中,剛從「肉球」里出世的哪吒,頭髮是自然垂下來的,在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剛出生那會兒是硬邦邦的「朝天頭」,後來才愣是被他娘紮成了倆丸子。

  

  圖源:左至右,《哪吒鬧海》《哪吒之魔童降世》截圖

  不過,作為一個商朝小孩,哪吒後來被梳成「孩童專屬」的「雙丸子頭」,倒正與歷史相符。

  其次,設計丸子頭是塑造哪吒性格的需要。

  在小說《封神演義》中,哪吒被描繪成一個頑皮、叛逆但內心善良、單純的孩子。小說第十二章描述哪吒出世的場景時,說的是「跳出一個小孩兒來,滿地上跑」,這裡的哪吒儼然是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活潑小娃娃形象。而哪吒在天氣暑熱,心下煩躁時,也是「恭見畢,站立一傍」,對母親說「孩兒要出關外,閑玩一會。稟過母親,方敢前去」。再如後文中,哪吒取龍筋竟只為「與父親束甲」......

  現代的文化作品進一步豐富了哪吒的故事,補充了展現哪吒性格的細節,在這些作品中,哪吒多是一個天真可愛、勇敢無畏,又時而有點叛逆的小孩。

  例如,動畫電影《哪吒鬧海》中,哪吒剛出生時與父親、僕人嬉戲玩鬧,你追我趕,后拜太乙真人為師,騎著梅花鹿在山河間隨心所欲地奔跑、嬉鬧,在龍王向玉帝告哪吒狀時,在寶德門哪吒假扮仙童戲弄龍王,卻因沉不住氣跳出來指責龍王而被龍王識破......可以看出來哪吒就是個頑皮活潑的小孩。

  雙丸子頭造型正能夠展現出哪吒頑童般純真又淘氣的性格,這或許也是為什麼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和敖丙差不多大,但一個是頑皮的小孩形象,一個更像是翩翩美少年。

  

  圖源:《哪吒之魔童降世》截圖

  當然,「魔童」哪吒也有長大的時候。

  在《哪吒之魔童鬧海》中,當哪吒變身成為一個更加帥氣成熟又有點暴戾、武力值更高的「大哪吒」形象時,其髮型也隨著人物性格的變化,變成了「衝天式」長發。

  

  圖源: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官方微博

  最後,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影視作品中,哪吒頭頂那對象徵孩童純真與武道修為的丸髻始終作為視覺符號被保留,是因為它有著跨越媒介與時代的強大文化識別功能,發展至今,哪吒的雙丸子頭已不只是一種髮型,也成為哪吒反叛精神與孩童個性的象徵。

  可以說,哪吒的丸子頭是出於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表達,隨著影視文化發展,逐漸成為一種頗具個性的少年英雄形象的記憶符號。當我們紮起雙丸髻觀影時,觸碰的不僅是童年記憶,更是在完成一場古老文化符號的當代轉譯。

        更多大千雜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0 20:3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