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方:準備與澤連斯基談判,澤連斯基:願意談判

京港台:2025-2-6 09:45|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 評論( 12 )  | 我來說幾句

俄方:準備與澤連斯基談判,澤連斯基:願意談判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4日播出的一檔節目中表示,如果談判是唯一能夠給烏民眾帶來和平的途徑,烏克蘭願和美國、歐洲一起與俄羅斯坐到談判桌前

  烏克蘭總統 澤連斯基:如果這是我們可以給烏克蘭人民帶來和平而非死亡的唯一途徑,那我們一定會接受這種安排,即(烏美歐俄)四方會談。

  澤連斯基說,夥伴國家當前提供的援助不足以把俄軍從被控制領土趕出去,烏方需要通過軍事和外交的綜合手段奪回領土。

  俄方:準備與澤連斯基進行談判

  普京:不反對和談,但要符合俄利益

  5日,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表示,雖然澤連斯基不是烏克蘭的合法總統,但俄方準備與其進行談判

  俄羅斯總統普京1月28日在回答俄羅斯電視記者扎魯賓提問時說,在未來與烏克蘭的可能談判中,俄將達成符合自身利益的結果。俄方不反對與烏克蘭的任何人進行談判,但最終簽署文件將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應該確保俄羅斯和烏克蘭長期安全。

  俄羅斯總統 普京:我們和任何人談判都是可能的,但由於他(澤連斯基)是非法總統,他無權簽署任何文件。但如果他想參與到談判當中,我會安排人員參加。

  特朗普:我和普京可能很快會採取「重大行動」結束俄烏衝突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近期在俄烏問題上的一系列表態引發了廣泛關注。美國總統特朗普4日表示,美國政府正與俄羅斯和烏克蘭領導層就烏克蘭局勢展開對話,對話是友好且富有建設性的。

  特朗普表示,美國政府已經與俄羅斯就烏克蘭危機進行了「非常嚴肅」的討論,他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可能很快會採取「重大行動」來結束俄烏衝突

  此前,2月3日,特朗普表示,美國希望烏克蘭提供稀土資源供應方面的保證,以換取華盛頓提供資金和軍事上的援助

  美俄雙方都要求烏克蘭舉行大選

  澤連斯基:戰時狀態結束才行

  近日,美國俄烏問題特使凱洛格稱,希望烏克蘭在今年年底前舉行選舉。基思·凱洛格在接受採訪時稱,他期望在未來100天內,俄烏停火談判問題能取得一定進展。他還說,美國希望烏克蘭在今年年底前舉行大選,特別是在俄烏能實現停火的情況下。

  對此,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也表示,烏克蘭舉行大選是必要的

  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 佩斯科夫:我們都知道基輔政權的法律現實,就是澤連斯基總統任期已經結束了。普京總統多次就此進行了表態,這沒有爭議,這就是烏克蘭現在的政治現實。

  美國《政治報》認為,美方沒有明確要求烏克蘭大選與停火的先後順序。俄方也沒有明確說明停火談判是否以烏克蘭舉行大選為條件,但表示,確認停火協議需要烏克蘭有合法的領導層,而大選是為了讓烏克蘭領導層有政治合法性。

  澤連斯基的總統任期本應於2024年5月20日屆滿。2022年2月,俄烏衝突爆發后,澤連斯基宣布進入國家戰時狀態。根據烏克蘭憲法,國家戰時狀態期間禁止舉行議會或總統選舉,澤連斯基在任期屆滿後繼續履行總統職務。2024年11月,澤連斯基再次將烏國家戰時狀態和總動員令延長90天至今年2月7日,原定於去年的總統選舉也一再推遲。

  對於美方要求烏克蘭大選,烏方表達了擔憂。烏克蘭總統顧問德米特里·利特溫表示,如果美方的計劃只是停火及大選,那麼這一方案將是「失敗的計劃」。

  當地時間2月5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簽署關於延長烏克蘭戰時狀態和動員的法令,戰時狀態和總動員令將再延長90天至2025年5月9日。不過,澤連斯基近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烏克蘭選舉非常重要,但只有在熱戰階段結束、戰時狀態解除后才能舉行。澤連斯基表示,「現在解除戰時狀態正是普京想要的。」

  普京此前曾表示,烏克蘭憲法中沒有規定在戰時狀態延長總統任期,所以現任總統澤連斯基是不合法的。不過普京也表示,只要烏克蘭舉行選舉且澤連斯基在選舉中勝出,他就將成為烏克蘭的合法領導人。但據參考消息網援引俄新社2月4日報道,澤連斯基的支持率堪憂。調查顯示,烏克蘭武裝部隊前總司令、現任烏克蘭駐英國大使扎盧日內繼續在烏克蘭公民的信任評級中位居第一,如果舉行選舉,其支持率為72%,而澤連斯基的支持率僅為49%,排名第四。排名第二的是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局長布達諾夫,支持率為62%,處於第三位的是烏克蘭拳擊手烏西克,支持率為60%。

  俄美雙方在烏克蘭大選上的一致口徑同樣加劇了烏克蘭國內的擔憂。那麼,為何美俄都將烏克蘭大選作為和平談判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雙方的目的又是否一致?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王朔:俄美雙方在烏克蘭大選問題上的態度是雙方博弈的一部分。從美國的角度來看,白宮可能希望換一個更為聽話的烏克蘭領導人,以便繼續推進停火和談判進程。特別是在現任領導人澤連斯基與拜登政府關係良好的背景下,如果換一個能夠按美國意志行事的領導人,對美國來說可能更為方便。而對於俄羅斯來說,他一直對烏克蘭領導層的合法性持有質疑。如果能把澤連斯基政府打上「不合法」的標籤,那麼俄羅斯在烏東的一些行動在很大程度上就更具有合法性。因此,俄羅斯對烏克蘭大選的態度是樂見其成的。然而,儘管俄美雙方在烏克蘭大選問題上的講法看似一致,但實際上背後的出發點並不相同。這主要是美俄之間鬥爭的反映。美國可能試圖通過回應俄羅斯對烏克蘭領導層的一些質疑,為未來談判打開一個相對好的基礎,這也可以被視為給俄羅斯一個台階下。

  美俄直接接觸繞開烏克蘭

  澤連斯基:這非常危險

  此外,烏方還擔憂,美俄雙方就俄烏衝突問題有著直接的接觸。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接受採訪時表達了不滿。

  烏克蘭總統 澤連斯基:我認為美俄就烏克蘭問題進行直接談判,而不讓烏克蘭參與,這非常危險

  目前,美方已就俄烏談判釋放了一系列信號。可以看到,美國方面似乎有意繞過烏克蘭,直接與俄羅斯進行對話。對此,俄羅斯方面仍舊保持低調,烏克蘭方面則大為不滿。那麼,美俄雙方是否已開啟對話?烏克蘭方面又將如何應對?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 丁曉星:關於美俄雙方是否已經開啟對話的問題,雖然俄羅斯方面沒有正式承認,但特朗普已經表態稱在就俄烏衝突條件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因此,可以推測美俄實際上已經開始就調節俄烏衝突進行接觸。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對此非常擔心,他擔心俄美直接接觸會損害烏克蘭的利益,因為這將使烏克蘭被拋開。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澤連斯基提出了兩個應對辦法。

  首先,他要拉住美國。澤連斯基表示,談判的順序應該是先是烏克蘭和美國之間的會談,然後再加上俄羅斯,形成烏克蘭、美國、俄羅斯三方會談。這樣可以確保烏克蘭在談判中擁有發言權和利益保障。

  其次,澤連斯基還希望歐洲也加入談判。歐洲作為俄烏衝突的直接相關方,也不希望美俄直接繞開歐洲開始談判。因此,波蘭總統等歐洲領導人也有表態,希望參與談判過程。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 丁曉星:綜上所述,澤連斯基的應對策略是既要拉住美國,確保烏克蘭在談判中的地位和利益;又要爭取歐洲的參與,避免俄美之間的直接對話損害到烏克蘭的利益。

  千億美元援助「去向不明」

  澤連斯基:我不知道那些錢去哪兒了

  與此同時,美國在對烏援助上的態度也出現變化。美國新政府就職半個多月來,其何時以及如何促成俄烏和談一直懸而未決,是否繼續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支持也在持續引發輿論猜測。而在一團迷霧中,「美國到底給了烏克蘭多少援助」無意中成了一個有爭議的新話題。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日前接受採訪時提到,美國總是說共批准了1770億美元援烏資金,甚至還有人說將近2000億美元,但烏克蘭實際收到的只是它的零頭,而且絕大部分不是現金,而是武器。

  澤連斯基抱怨說,這些說法具有誤導性,「也許在賬面上有數百個不同的項目,加起來確實有2000億美元,但實際上我們只收到了不到760億美元」,「我不知道那些錢去哪兒了」。

  澤連斯基提到的「賬面上」的美國援烏資金確實有據可查。美國國會下屬的政府問責局在2024財年結束時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4月最後一次通過援烏法案,美國國會已撥款1740多億美元用於支持烏克蘭,其中包括軍事以及經濟和人道主義援助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在同一時點提供的數據也顯示,俄烏衝突爆發后,美國國會共通過五項旨在援烏的補充撥款法案,總金額約為1750億美元

  既然來自兩大機構的數據已經交叉印證了援烏「賬面資金」的規模,那麼烏克蘭從未收到過的1000多億美元到哪裡去了?

  根據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的計算結果,1750億美元中有600多億美元撥給了「與戰爭有關的其他各種項目」,只有1060億美元直接用於烏克蘭,其中又有近700億美元是軍事援助,且大多數是以武器援助的形式交付的。

  這個「武器援助」的數字倒是能和澤連斯基的說法對得上,但用於「與戰爭有關的其他各種項目」的600多億美元以及其他300多億美元「直接用於烏克蘭」的資金具體都幹啥了?沒人能給出答案。

  沒給答案不等於沒有答案。其實早自2023年10月當時的拜登政府向國會提出涵蓋2024財年對外軍援的一攬子撥款提案開始,白宮就一直在宣傳:援烏資金大多花在了美國國內。在當時為此發表的演講中,拜登首次明確提出,向烏克蘭等處於衝突中的盟友提供武器彈藥和其他軍事物資有利於美國的經濟和就業,因為這些東西都是在美國製造的。

  此後,拜登政府的國防部長奧斯汀和國務卿布林肯等人又多次公開直言:烏克蘭等地發生的衝突「利好」美國經濟,因為這給美軍工行業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

  就連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此前接受美媒採訪時也直言,美國國會和政府分配的援烏資金中有80%(至少超過75%)都留在了美國。「武器彈藥被運到了我們這裡,但生產是在那裡進行的,錢留在了美國,稅收也留在了美國。」

        更多國際觀察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7 21:4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