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愛情》從土味神劇逆襲成年輕人的精神解藥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老少爺們們,《鄉村愛情》又雙叒更新了!看到《鄉村愛情17》海報的那一刻,我只有一個感受:啥?《鄉村愛情》竟然都播到第17季了?
對於很多人來說,「鄉愛」播了就是年。
別看這部劇講的都是農村的家長里短,可它偏偏成了年輕人追劇的「心頭好」。
有人靠它「下飯」,有人用它「催眠」,還有人因為追劇硬生生把自己練成了東北話十級學者,一張嘴就是「咋整」「嘎哈」「哎呀媽呀」。
說起來也挺神奇,一部主要角色都是中老年演員的劇,竟然能從電視劇的紅海里殺出來,成了「最長壽的國產劇IP」,比肩《老友記》和《生活大爆炸》。
原本以為只是中老年人的「專屬」,結果搖身一變,成了90后、00后的「下飯神器」。
01 《鄉村愛情》憑啥能「火」這麼多年?
不得不說,《鄉村愛情》有點東西。
從2006年播出至今,《鄉村愛情》已經播出了近20年,共17季。
相比這部劇的」長壽「,更令人震驚的是,一部農村輕喜劇,硬是把愛「搞抽象」的年輕人和熱衷於「說長道短」的中老年人都收編了。
在小紅書上#鄉村愛情#tag瀏覽量高達2.6億,討論度有39.7萬。
年輕人紛紛自封「鄉村愛情十級學者」。
有曬搶到劉能盲盒的;
有去象牙山打卡的;
還有製作GTA版趙四的。
早在2020年《鄉村愛情12》收官時,優酷就曾發布用戶新勢力報告,據顯示其首要用戶是18-24歲的95后觀眾,25-29歲觀眾位列其次,50-54歲觀眾排第三位。
那麼問題來了,《鄉村愛情》是如何做到全年齡段審美統一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帶大家回顧一下《鄉村愛情》的劇情。
話說,有一座村莊,名叫象牙山,村裡的男女老少成天琢磨的事兒就兩件:致富和搞對象。
村裡謝、劉、趙、王四大家族掌握著「話語權」,表面上過著柴米油鹽的簡單生活,實則暗潮湧動,堪比「權利的遊戲」。
遠看是一鍋東北亂燉,但每一口都回味無窮,不得不說一句「真香」!
即便是亂燉,也少不了幾個主菜。
首先出場的是,最難啃的「骨頭」——作精謝廣坤。
在謝廣坤面前,蘇大強只能算作小弟。
一家之主謝廣坤的人生信條很父權,也很直給,什麼事兒到他這就一句話「別問為什麼,因為我是你爸!」
裝病、上吊只是基操,還是孫子謝騰飛的評價中肯。
「爺爺的人品怎麼樣?」
「爺爺,我想吐!」
誰說生孩子沒用,童言無忌,謝廣坤也得吃癟。
其次出場的是,可硬可軟的「小土豆」——象牙山「葛朗台」劉能。
有點小文化,貪財好色,愛佔小便宜,一著急就結巴,這些都不足以概括劉能。
做事兒,劉能有自己的一套。
雖然結婚了,但暗戀村花謝大腳,喜歡一個人的方式是去人家超市賒賬;
請親家吃飯,葷菜都不捨得整,最後拗不過整了盤炒雞蛋,理由是「我家雞忙著呢,沒空」;
顧家的方式也很清奇,「看看咱家小雞少不少」。
最後出場的是,靈魂舞王尼古拉斯·趙四。
戰鬥力極低,但花活很多,約架之前,必須整一段舞步。
沒等跳完,就被人一腳踹倒。
但氣質憂鬱的舞王,總能憋出兩句至理名言。
比如「稍一步海闊天空」。
比如"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是一頓燒烤不能解決的,如果有,那就兩頓。」
這兩年,大家好像不再關心大時代,因為時代滾滾向前,而人能做的好像只有順應命運,被裹挾其中。
但小人物的悲歡是相通的。
新一季的《鄉村愛情17》被網友調侃是離婚季。
王小蒙和謝永強因為事業幾近離婚;趙玉田搞「陰陽合同」騙枕邊人;宋曉峰和單親媽媽搞曖昧。
成年人的一地雞毛在《鄉村愛情17》里展現得淋漓盡致,而年輕人對此也有自己的解讀。
有女網友在小紅書上發文,「girl help girl具象化了」,看似英子在勸青蓮,實則都是自己多年委屈悟出的道理。而「過到最後全憑良心」也適用於農村婦女劉英,趙玉田似乎從沒愛過劉英,用盡手段算計枕邊人。
鄉愛為啥能火這麼多年?
因為它不僅是劇,還是我們的生活「彈幕」,每一句台詞、每一個橋段,都能讓我們會心一笑,感嘆一句:「這不就是我老家的事兒嗎?」
02《鄉村愛情》
嚮往的生活
擁抱時代是《鄉村愛情》常青的關鍵密碼。
可以說,自誕生以來,《鄉村愛情》每一季的主題都與時代的脈搏共振。
2006年,《鄉村愛情》第一部開播,彼時中央號召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大學生謝永強回農村包果園,建設農村;
王小蒙開豆腐作坊創業;
趙玉田開花圃夢萌芽;
「農村青春片」是趙本山對《鄉村愛情》的定位。
此後,隨著電商的誕生、民宿的發展、養老旅遊等新型產業的出現,象牙山的故事也在發生著變化。
比如在去年播出的《鄉村愛情16》里,我們可以看到村民們開始直播帶貨了,大醬、鹹菜、凍梨、東北粘豆包,農村經濟佔領一席之地。
而每一個主角都在做著與此前不一樣的事情。
「冰雪經濟」的出現,讓宋曉峰有了創造象牙山「冰雪大世界」的想法;
創業先驅王小蒙,已經規劃千萬級投資的工廠,同時搭建供應鏈體系;
在水廠的李大國則為返鄉的農民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在《鄉村愛情16》就已經在養老、旅遊產業發展的趙四,在這一季里無比灑脫,開啟了「說走就走」的旅行。
《鄉村愛情》不是留存在心底的「情懷」,而是與我們一起成長。
更可貴的是,每一季的劇情,都在用平實的方式探討當下社會的現實難題。
比如,企業家王小蒙找不到能輔導孩子作業的家庭保姆,也擔心象牙山的教育太過落後;
比如,在劇里你能更加直觀地理解父母為什麼總想催你生二胎;
《鄉村愛情》簡直就是一部「生活百科全書」,象牙山的故事裡,你能看到生活的千姿百態。
每個入坑《鄉村愛情》的人也有自己的故事。
南方人小智,有段時間很焦慮,為了找一些輕鬆的劇看,偶然間發現了《鄉村愛情》,幾集追下來焦慮感減輕了很多。後來,小智就養成了追「鄉愛」的習慣,不僅一集不落還要反覆觀看,以至於張口就是東北大碴子味。
北京人娜娜追《鄉村愛情》有十來年的時間了,為此她還充了會員,「日子久了,感覺跟劇中人都像朋友一樣」。
吉林人CoCo受熱愛東北文化的老公影響入坑「鄉愛」,劇里她最喜歡謝騰飛,會加入「謝騰飛全球後援會」的群,每次《鄉村愛情》開播大家會在群里討論,「每次看《鄉村愛情》,不管身在哪裡,都感覺『回家』了。」
《鄉村愛情》就像我們生活的「高清鏡像版」。
謝廣坤的作妖、劉能的結巴、趙四的鬼步舞,哪個不是我們身邊親戚朋友的「翻版」?它真實得讓人直拍大腿:「這不就是我大舅/二嬸/隔壁老王嗎?」
所以它成了我們生活中最接地氣的「電子榨菜」。
或許,在每個被996掏空、被房貸壓垮、被催婚逼瘋的現代人心裡,都藏著一座象牙山。
那裡沒有KPI,沒有內卷,只有炕頭上的熱乎飯、村口大腳超市的八卦,還有謝廣坤開會時的「官癮發言」。
「鄉愛」不止是一部劇,它是我們的「精神避風港」,是我們對簡單生活的嚮往。
03 《鄉村愛情》
與年輕人雙向奔赴
誰說《鄉村愛情》只能在中老年人的遙控器里「苟活」?
2015年,「鄉愛」上演了一出逆襲大戲。
彼時,《鄉村愛情8》原本打算在黑龍江衛視和遼寧衛視播出,結果一個臨時撤檔,一個嫌版權費太貴,直接給鄉愛來了個「雙殺」。
業內還有人冷嘲熱諷:拍到第八季,也該到頭了吧?
結果,鄉愛不僅沒「到頭」,反而一頭扎進了網際網路的懷抱,成了年輕人的「新寵」。
那時候,正是短視頻平台瘋狂崛起的黃金時代,騰訊視頻一眼相中了這部「土味神劇」,果斷買下版權。
但問題來了:鄉愛的傳統觀眾是中老年人,而視頻平台的主力軍可是年輕人啊!
咋辦?
騰訊直接開啟「土味營銷」模式,玩得比象牙山還野!
什麼《其實TFBOYS也是咱屯裡人》《高逼格權力遊戲版鄉村愛情》《趙四在跳街舞,此視頻有毒!》……
這些病毒視頻一出來,年輕人瞬間被「土」得五體投地,紛紛表示:「這劇有毒,但我愛了!」
《鄉村愛情8》上線三天,播放量直接破億,超千萬會員追劇,72萬人刷完上半部,29人更是24小時不眠不休一口氣追完!更讓人意外的是,這部劇的核心用戶居然是18歲~29歲的年輕人,佔比高達73%!
「鄉愛」的粉絲不僅集中在東北三省,北上廣和東南沿海的一線城市也成了觀劇主力軍。
誰說南方人不看鄉愛?人家不僅看,還看得津津有味。
當《鄉村愛情》發現年輕人居然很「上頭」時,立刻開啟了「瘋狂吸粉」模式。
比如,在《鄉村愛情10》中,故事主線是年輕人的婚戀問題,劉能和謝廣坤這對「歡喜冤家」甚至聯手搞起了「大齡青年婚姻理事會」,硬是把催婚這件事從家庭飯桌搬上了全村舞台。
到了《鄉村愛情11》,鄉愛直接玩起了「國際化」,日語版、韓語版、《猜火車》版海報全網刷屏,東北大碴子味搖身一變成了「全球限定款」。
美泰日韓印法西,各國海報風格信手拈來,鄉愛瞬間從「屯裡土劇」升級為「國際爆款」。
再加上清新日系風預告片和「北廣坤南大強」等話題的瘋狂擴散,鄉愛IP徹底在年輕人中「支楞」起來了!
象牙山三巨頭、象牙山F4,這些原本土得掉渣的角色,竟然成了年輕人追捧的文化符號,謝飛機的表情包更是風靡全網。
到了《鄉村愛情13》,鄉愛更是玩出了新花樣,直接推出盲盒,趙四、謝廣坤、謝大腳、宋曉峰和劉能集體「出道」,劉能還成了稀有隱藏款。
時間拉回20年前,估計本山大叔自己都沒想到《鄉村愛情》能拍到第17季,還備受年輕人追捧。
從農村愛情到全球爆款,鄉愛用實力證明:只要你敢追,我就敢演,演到你上頭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