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殘!吐血!單親媽媽把女兒送進精神病院…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本該用來治病救人的
感冒藥、抗抑鬱葯、安眠藥等藥物
正在被一些青少年
用來亂服濫用
他們藉此獲得精神上的麻痹
卻在過量服藥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藥物濫用的危害有哪些?
藥品的監管、銷售環節
是否存在漏洞?
貼吧等網際網路平台
在其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到底有沒有責任?
一起來聽聽他們的故事
↓↓↓
江蓉(化名)——單親媽媽
江蓉是一位單親媽媽,她正處於身為人母最艱難的時刻。20歲的女兒漫漫因為過量服藥,還在醫院的精神科住院治療。做出這個選擇,是無奈之舉,卻也是她能想到的最好的辦法。
江蓉(化名):
她(女兒)那天晚上12點回來,回來就開始跟我鬧,她要(安眠藥)。只有實在睡不著的時候才可以吃一粒,但她那天還沒嘗試過睡覺,就直接過來問我拿葯,那是不是有問題呢?我直接把她手機拿過來,我就看到她跟別人講剛剛吃了什麼葯,我一看就火了。她就跑出去了,鞋子也沒穿,很單薄的衣服。
再見到女兒的時候
眼前的一切更是令江蓉崩潰
江蓉(化名):
我也不知道她為什麼身上會有修眉刀片,她把自己劃得一塌糊塗,流了很多血。那天我就帶著她去了派出所,警察意思是還是要把她送進去,要去精神病院。
江蓉說,自從兩年前她意外發現女兒開始濫用藥物,類似的鬧劇已經不止一次出現。女兒這次出事時,她還沒有從一個月前的驚恐中平復過來。
江蓉回憶,一個月前,漫漫在蘇州的出租屋裡自殺過一次,她大量服用一種含有強致幻劑成分的藥物而陷入昏迷,隨後被送醫搶救。
江蓉(化名):
搶救醒過來之後,她就一直說要報警,要把合租女生舉報掉。然後(我)就帶著警察去了,出租屋裡一床都是做葯的(工具和原料),變成了"毒窩"一樣的,一群壞小孩在那聚眾,他們叫"OD趴",一起"嗑藥"派對。
OD(Overdose),是藥物濫用圈的暗語,意思是過量服藥,涉足其中的人藉此獲得精神上的麻痹。
江蓉回憶,女兒漫漫為了在蘇州陪朋友和自己鬧翻了,得知漫漫的朋友是某大學22歲的學生,自己便也沒多想。這次出事後,江蓉才得知,漫漫的合租室友竟是一名"藥販子"。
為了讓女兒遠離原先的社交圈子,江蓉開始對女兒的社交媒體賬號實行管控。在女兒手機里,江蓉看到了這個圈子的黑暗。
江蓉發現,女兒通過和別人顯擺自己吃的葯,來得到壞朋友的認同。她們有很多以各種名字偽裝的"嗑藥"群。
漫漫加入的"嗑藥"群里有數百位成員,他們在這裡交流關於"嗑藥"的各種體驗,鼓勵自殘,鼓勵"嗑藥"。
"看到有人'嗑藥',大家說,好酷,那麼多葯。"
"看到有人發自殘圖片,大家都說好帥。"
"有人想'嗑藥',群友回復,嗑、嗑、嗑,所有的社交媒體無孔不入。"
"群里有個小姑娘,吃了很多葯,吐血絲了。還有人嗑多了,吐了一床,她媽媽在旁邊哭,媽媽還是很愛她的,但她還是說,'讓她幸福的只有葯'"。
潛伏進"嗑藥"群之後,江蓉發現,無論是感冒藥、抗抑鬱葯,還是安眠藥,竟然都成了這些青少年亂服濫用的對象。在家長看不見的網路空間里,他們肆無忌憚地追求藥物帶來的幻覺。
在百度貼吧、新浪微博等網際網路平台,濫用藥物被青少年們公開討論,他們肆無忌憚地交流著所謂的"經驗"。
子鵬(化名)——剛滿18歲
江西小夥子鵬,剛滿18歲。2022年從南昌某中專學校輟學后,他隻身來到廣州打工。一年多以前,他受朋友的影響進入了"嗑藥"圈。
子鵬(化名):
在2023年11月左右,17歲,當時失業迷失方向。我跟他玩遊戲的時候,他整個人的狀態不是很正常,開始瘋言瘋語,他跟我說他吃了葯很爽。然後我蠻好奇的,馬上就去嘗試了,當時就在美團上找跑腿,去線下幫我買這個葯。
參考朋友的經驗和網上的帖子,子鵬吞下了24粒某種治療咳嗽的葯。當問到是否會覺得可怕,子鵬說並不會,"因為我在網上看到帖子,他們吃的甚至還要多。又是可以在藥店裡面買到,我不會像毒品一樣對這些東西戒備心這麼重。"
子鵬說,過量服藥的這一年多時間裡,他的膽子越來越大,攝入葯的劑量也越來越大。
直至有一次和網友相約"嗑藥"
第一次讓他感覺到了恐懼
這是他離死亡最近的一次
↓↓↓
子鵬(化名):大概80多片左右,會感覺被困在了那個空間之中,逃不出去,穿梭到各個我之間,我害怕我困在幻覺里出不去了,我陷入循環了。我直接睡過去,我斷片了,我躺在地上抽搐,嘴裡一直在吐東西,吐得鼻腔、嘴巴里全都是,如果沒有幫忙處理,很可能就死在那裡。
子鵬在過量服藥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最終完全失去了工作的能力。"我覺得我的腦子已經壞掉了,你是能夠意識到自己變傻,你是完全傻掉的一種狀態,眼珠(也)轉不動了。"
子鵬有了戒葯的想法,但他很快發現,僅憑自己的意志很難做到,他每一次下定決心,都會以失敗告終。"像是生理跟心理都有癮一樣,藥物把情緒閾值拉到很高,會覺得平時的體驗索然無味了。"
在子鵬手機的外賣軟體里,一款鎮咳祛痰類的藥品,幾乎佔據了所有的購買記錄,這是他近半年來最常用的葯,"現在只能嗑到這個了,因為右美沙芬已經禁掉了,買不到就會嗑這個。"由於擔心被查到、被抓進戒毒所,子鵬還專門開了個買葯的賬號。
右美沙芬,是一種中樞性鎮咳葯,長期濫用有成癮性,會出現幻視幻聽、感覺異常、精神混亂等癥狀,大劑量服用會出現中樞抑制,甚至死亡。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其作為非處方葯在市面進行銷售、使用,被藥物成癮者濫用。
近些年,國家相關部門的管控日益嚴格,右美沙芬已被列入第二類精神藥品目錄,並禁止通過網路零售。由於右美沙芬被列管,子鵬常購買的這款含有右美沙芬成分的鎮咳葯,已經被一些人當作右美沙芬的替代品而濫用。
根據《處方葯與非處方葯分類管理辦法(試行)》規定,處方葯必須憑處方才可調配、購買和使用。然而記者體驗后發現,在電商平台購買處方葯時,網際網路醫院的醫生出具處方彷彿流水線作業,平台對於處方的審核形同虛設。
記者發現,買葯的過程中,所謂的網際網路醫院會問是否在線下就診過,而買家只需說"是",就能下單成功,全程不需要提供任何線下就診的處方證明,平台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監管,買家可以隨意購買。
記者對多個電商平台進行了實測,結果皆是如此。平台上某些商家十盒起售的規則也讓記者感到疑惑,按照該藥品說明書推薦的一天2次,每次1粒的成人計量服用,十盒藥物足夠吃160天。
此外,記者還發現,社交平台上甚至還出現了不少"藥販子",他們聲稱可以通過特殊渠道為客戶提供禁止網路銷售的管製藥品。通過非正規渠道向青少年兜售藥品,"藥販子"肆無忌憚地坐地起價,每盒葯的售價是正規渠道的近十倍。
"一盒也就賺一百多塊錢"
"右美沙芬,把葯放在玩具里給你發過去,我就是醫院貨,你正常去醫院人家不給你的"
正規的、非正規的渠道都可以買到大劑量的藥品,彷彿是無所顧忌的引誘,讓像子鵬一樣的青少年難以擺脫過量服藥的"魔咒"。
陳一(化名)——19歲,已成功戒除
這是陳一,今年19歲。她從16歲開始過量服藥,半年前已經成功戒除。目前,她正在一家教育機構復讀,準備參加今年的高考。
如今
陳一樂於以過來人的身份
在社交媒體上
勸誡人們不要重蹈她的覆轍
陳一(化名):
我強烈譴責、完全不建議做這種事情,它真的是傷腦子。網上不良文化的宣傳不要去誤導大家了,像這種審核一定要嚴格,並且強烈管制這些(宣揚)過量服藥的網站。家庭一定要給孩子足夠的關心,而這個關心不要只是停留在身體和學業。
從採訪中不難看出
這些孩子的經歷
和原生家庭
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子鵬(化名):
我對爸爸印象很少,對媽媽更少,我爸爸就過年會回來,據家裡人說,我媽媽從我出生一個月起就走了,我從小跟我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陳一(化名):
初一、初二的樣子,當時診斷下來,他們覺得是重度抑鬱和重度焦慮,主要是因為校園霸凌,但也有跟原生家庭有關係,反正我就覺得我的家庭太崩潰了。
他們敞開心扉
讓記者窺見了他們生命里
最鮮為人知的一面
也感受到了他們心靈深處
蒙塵的微光
子鵬(化名):
這是我近一年來正式跟別人說話,大部分都是在網上。我會開始工作,我會賺很多錢,我會開始打扮自己,會讓自己去學習,我可能會在網路上當一個博主。
陳一(化名):(為什麼繼續學習?)
我爺爺是全家最疼我的,也是最愛我的人,我不想讓他九泉之下對我很失望。
實際上,我國對於藥物濫用問題一直處於嚴管態勢,但成癮者往往在不同成癮性藥物間轉換,管控難度大。
如何加強對於可能成癮藥物的管控,優化管控策略?
如何防範網際網路空間對於藥物成癮的誘導和縱容?
怎樣形成合力,關注青少年的成長環境,幫助這些葯海迷航的少年早日走出泥潭?
這些都是需要全社會正視的問題,只有正視問題,加大宣傳和防範力度,才能防止更多青少年誤入藥物成癮的深淵。
江蓉(化名):
對於我們這樣的家長來說,其實我們挺孤立無援的。我們怎麼管控?我們太勢單力薄了。
陳一(化名):
管控得再嚴一些,我覺得要做好一人一證,要去跟醫院獲得一個信息庫的連接。
對此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
物質成癮科主任杜江、
上海市長寧區人大代表嚴嫣律師
對於此事也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這些孩子服用的藥物是否具有成癮性?
醫學上藥物濫用是否等同於吸毒?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物質成癮科主任 杜江:
這些藥物的確都有成癮性的,成癮的幾個特徵,第一,用了以後耐受性增加;第二,一旦停止以後會不舒服。
毒品是一個社會學或者法學的概念。但是從醫學角度來說,不管是毒品成癮還是煙草酒精成癮,我們都統稱為成癮。而且,一些合法的成癮物質的危害不亞於毒品。
很多葯之所以被濫用,是因為太容易得到,平台的審核幾乎是形同虛設?
上海市長寧區人大代表、律師 嚴嫣:
這類非管制類的成癮的精神類藥物,它的銷售是不是應該嚴格的把控?是否適合在網際網路這樣進行銷售?我個人建議從立法層面要把這個漏洞補起來,你在明知對方是沒有處方、非這類型病人的情況下,販賣、出售如何處罰?涉不涉及刑事犯罪?這是我們立法層面要去思考的問題。
對此,有什麼具體性的建議呢?
上海市長寧區人大代表、律師 嚴嫣:
現在是大數據時代,我覺得監管要更深入一些。比如同個賬號ID購買管制類和非管制類的精神藥物,如果頻率特別高或者藥量特別大,像這些都應該有個預警機制。希望能通過立法,通過一些監管舉措的出台,能夠遏制這種藥物在市場當中被濫用、被肆意販賣。
一些人會一起"嗑藥",如果產生了嚴重的後果,同伴需要負法律責任嗎?
上海市長寧區人大代表、律師 嚴嫣:
如果是人傷,更多的是經濟上的賠償,不管年齡大小,必然要承擔賠償責任,如果是未成年人,他的監護人要站出來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
但如果造成死亡,16周歲以上要負刑事責任;14~16周歲只有販毒才會構成刑事犯罪。
家長能通過哪些行為察覺孩子可能存在藥物濫用?如果發現,家長該怎麼做?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物質成癮科主任 杜江:
家長首先要看一下,孩子最近在行為、性格、情緒上有沒有什麼變化,是否出現幻覺和妄想。另外,孩子的思維上、記憶力是否有下降。關注孩子的身體的變化,比如是否有手抖,或走路不穩等等。
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嗑藥"的話,最關鍵的一點,一定要到醫院做全面的評估,制定完善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