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國通過公共外交搶奪國際話語權

京港台:2025-1-17 10:17| 來源:自由亞洲 | 我來說幾句

專家:中國通過公共外交搶奪國際話語權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通過大量投資媒體運營、教育交流以及與各國官員的直接接觸,公共外交目前已成為中國政府塑造國際輿論和擴展話語權的重要工具。然而,多位外交專家本周四指出,儘管中國善於運用多種手段推進其外交目標,但如何平衡這些工具的潛在衝突,以及如何在全球範圍內贏得廣泛支持,仍是一個巨大的課題。

  在美國公共外交諮詢委員會(ACPD)本周四(1月16日)舉行的研討會上,多位外交專家指出,中國正在加大對公共外交的投資,藉此贏得國際話語權。專家們表示,中國通過結合信息影響力、經濟合作和直接官員接觸,正在戰略性地塑造全球輿論,並在多個領域擴大其影響力。

  威廉瑪麗學院全球研究所研究實驗室「數據援助」(AidData)政策分析主任薩曼莎·卡斯特(Samantha Custer)在會上指出,中國的公共外交具有清晰的戰略目標,其核心在於「贏得敘事權」。她特彆強調,尤其是中低收入國家的崛起正成為全球競爭中的新興力量,它們通過靈活運用戰略自主性和多方選擇,正在國際格局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卡斯特說,「中國領導人深刻認識到這一關鍵點:對他們而言,贏得敘事權不僅僅是關於聲譽管理的『溫情脈脈』,而是積累寶貴的資本,以削弱競爭對手、贏得朋友和盟友,同時鞏固國內的權力。在這場敘事競爭中,北京有著多重目標。」

  然而,卡斯特也指出,儘管中國在多項領域協調推進其戰略目標,但這一策略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矛盾。例如,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強硬立場常常讓它在外交上處於不利地位,難以通過公共外交贏得更多國際支持。同樣,「一帶一路」倡議雖然幫助中國塑造了較強的國際形象,但也暴露了此舉帶來的負面效應,如債務陷阱和腐敗問題等。

  國際人權機構「自由之家」原中國問題高級顧問莎拉·庫克(Sarah Cook)表示,過去十到二十年中,中國政府已投入數十億美元加速全球輿論塑造,旨在實現其外交政策目標,更是為了「讓世界對中共安全」。

  她說:「我們調查了30個國家,僅在其中3個國家,就統計出有130家新聞媒體播出了由中國官方製作的內容,包括中國外交官、中國官方媒體、省級政府或其他相關機構製作的內容。這些內容涵蓋了電視和廣播節目。」

  庫克補充道,隨著全球受眾對中國官方媒體內容的警覺性增強,中國政府已開始採取更為隱秘且複雜的手段來影響輿論,這些措施包括通過第三方渠道和合作關係悄然推動議題。

  香港《南華早報》記者伊戈爾(Igor Patrick)則分享了自己關於中國在拉丁美洲的輿論影響研究。他指出,中國在拉美的策略是根據不同國家的文化和政治背景進行調整,甚至通過與當地媒體的合作關係擴大影響力。例如,在哥倫比亞,中國的國家媒體與拉美新聞聯盟合作,將中國的官方敘事廣播到28個拉美國家。而在墨西哥,該國第二大報紙與《人民日報》合作,中方每周支付10,000美元發布中國官方內容,且有專門的欄目。這種依賴中國資金的合作模式使得這些媒體在某些報道中顯示出明顯的偏向性。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美國當前的公共外交面臨著多重挑戰,包括經費不足和負面信息傳播的擴散。他們強調,在進行國際信息傳播時,美國應注重框架設計,選擇合適的傳遞者,如當地專家和記者,以提升信息的接受度與影響力。同時,美國應加大對民間社會的支持,推動獨立的調查性新聞報道,以增強公共外交的深度和效果,才能應對中國的公共外交攻勢。

        更多國際觀察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6 16:5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