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企業是二流的,官僚是三流的,政治是四流的"

京港台:2025-1-2 11:20| 來源:觀察者網 | 評論( 18 )  | 我來說幾句

"韓國企業是二流的,官僚是三流的,政治是四流的"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韓國當下的政治局勢仍十分嚴峻:

  國會在12月14日通過彈劾總統尹錫悅的議案后,又於12月27日通過了代總統韓德洙彈劾案;而在2024年的最後一天,法院批准了對尹錫悅的逮捕令——針對現任總統發布逮捕令,這在韓國憲政史上尚屬首次。

  

  韓國總統尹錫悅就戒嚴令事件向國人道歉。

  執政黨和反對黨目前正急速進入一個極端階段,就像兩列即將迎面相撞的火車,但很難百分百準確地預測接下來每一步將如何發展。可以說,韓國最大的特點就是充滿活力,而現在的形勢也「太充滿活力」了。這種動蕩的氛圍,讓韓國人感到不安。

  在政治面臨重大危機的情況下,韓國的命運將何去何從?縱觀當前情形,我們短期內無法擺脫悲觀的預期;但我相信,這場危機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它還是會有結束的時候的,而結束之際應該就是未來向好發展的開始。

  而對於韓國當下正遭遇的政治「陣痛」,我們或許可以從韓國民主化的大背景來理解。

  韓國政局動蕩與「青瓦颱風水」無關

  自1987年修訂現行憲法以來,韓國共選出八位任期五年的總統,其中三位在卸任后因涉嫌腐敗而被拘留,一位在接受調查期間自殺身亡。此外,有三人在任職期間遭到國會彈劾,其中一人被憲法法院免職,一人正由憲法法院啟動彈劾審判。目前前總統文在寅是八人中唯一「毫髮無損」的,而尹錫悅此前曾讓檢察機關把矛頭指向了他和他的家人。

  由於幾乎所有總統及其家人都會面臨法律制裁,因此許多人士將責任歸咎於青瓦台的風水,並由此傳出「青瓦台魔咒」的說法。而將總統辦公室從青瓦台遷至龍山的尹錫悅如今面臨彈劾,顯然問題不在青瓦台,而在於人,在於其領導力。

  實事求是地看,青瓦台是韓國的象徵,所以無論誰成為下一任總統,都有可能回到青瓦台。彈劾案一解決,我們就會舉行總統選舉,青瓦台迎來新主人只是時間快慢而已。

  

  青瓦台,韓國此前歷任總統的辦公地點,在尹錫悅將總統辦公室遷至國防部大樓后改向公眾開放。 資料圖:韓聯社

  多重因素導致這場憲政危機

  首先是尹錫悅個人的權力慾望過大,試圖將國家權力私有化——利用檢察院和其他權力機構實施檢察統治,然後自己發動政變——這顯然違反了韓國憲法。

  擔任總統前,尹錫悅一直從事檢察官的工作,他只需說一句話,所有人都會敬畏他、按他說的去做;一旦出了問題,他也不會受到懲罰。一個從未擔任過國會議員、從未傾聽過人民心聲、從未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工作過、毫無行政管理經驗的「菜鳥」總統,抱怨政策不順心,為此不僅操縱檢察機關、警察和情報機構,甚至還操縱軍隊,直至讓國家陷入危機。可以說,這場國家危機始於尹錫悅未經考驗的能力、性格和人格。

  此外,已故三星集團會長李建熙曾說過:韓國的企業是二流的,官僚是三流的,政治是四流的。韓國經濟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靠的就是企業。而韓國憲政體制的順利運轉,則歸功於人民的高度覺悟。正如我們在彈劾抗議中所看到的那樣,韓國人民在民主思想覺悟上的先進程度足以令世界驚嘆。但是,韓國政客們的政治素養和參政議政能力卻是落後的。

  更糟糕的是,韓國政黨真的只顧自己,相當敵視對方——在彼此眼中,「你的幸福就是我的痛苦」。因此,贏得總統選舉的政黨會進行政治報復,而落選的政黨則會拚命奪權。在上屆總統選舉中,保守勢力因缺乏一個有競爭力的候選人,於是就匆忙請來了當時人氣頗高但能力未經考驗的尹錫悅,以便讓保守派代表上台,不料卻一步步引發了當前的憲政危機。

  韓國政治暴露出弱點

  自朝鮮王朝以來,韓國一直是一個重視「士農工商」的儒家社會。自1945年南北分治、1948年建立大韓民國、1987年建立憲政體制以來,韓國一直由「士」精英來統治,並不斷經受民主化的打磨。其中,財閥、學界、官僚以及最近的醫生群體的利益,都受到了制約乃至法律的制裁。而檢察官群體,尹錫悅當選總統的最大原因,就是他在競選時打著公平的旗號;但在執政期間,其所屬的檢察機關完全沒有踐行這種公平的價值觀,反而表現出了不公正、傲慢和貪婪。

  這次彈劾風波過後,估計檢察官們將為自己濫用權力付出代價,制衡、監督的機制也將建立起來。而在檢察官之後,需被認真審視的精英群體,就剩韓國媒體了。

  韓國目前的制度安排仍處於鞏固民主階段,而這次危機也凸顯了現有體制的脆弱性——這次危機證明韓國的民主主義非但沒有向前推進,反而幾乎導致制度被「推翻」。換言之,韓國現有的政治制度已經構建了程序民主的雛形,但並沒有和政治部門有機地結合聯繫起來,總統權力過大、政黨攻訐敵對、議會運轉低效、地區主義抬頭等問題都暴露無遺。

  這次危機同樣折射了韓國政治的另一個嚴重問題——「人治」。領導人利用公共權力和公共組織煽動地方之間、階層之間的情緒,依靠私人組織繼續執政;如果政黨的立場不被接受,就試圖通過法律來解決。也就是說,絕對權力壓倒了法律和制度,破壞了政府責任和議會民主。這也說明韓國當下的政治運轉缺乏原則和靈活性。

  

  尹錫悅發布戒嚴令后,韓國警方在首爾國會正門前戒備。 圖源:法新社

  政治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長久以來,韓國一直相信,其經濟發展、文化輸出、主辦各種國際活動的能力以及民主成就,使得自己在與北方朝鮮的政權競爭中佔有優勢。但彈劾事件暴露了韓國民主的脆弱性,為韓國國家的穩定與發展敲響了警鐘。

  因此,韓國的當務之急是進行一場政治體制改革,牢固確立民主制度。

  彈劾事件發生后,執政黨國民力量黨以及一些資深政客呼籲進行憲法改革。他們認為,尹錫悅遭彈劾的主要原因是總統制存在缺陷。結合現實來看,自1987年以來,韓國一直實行五年一任的總統制。如今,執政黨呼籲修憲,這番言論更像是為了淡化彈劾案對己方陣營的衝擊,是政權慾望和黨派利益在作祟。

  韓國目前的政治制度並不完美,隨著執政黨和反對派兩極分化成為常態,修改憲法確有其必要。然而,我個人認為現在還不是討論修憲更改總統制的時候。如果認為修改憲法、重設權力結構就能立即解決韓國社會的政治功能失調等弊病,這想法過於簡單,也是對制度化的過度信任。

  正如前文所指出,導致韓國當前政治局勢的成因,並不取決於國家是否實行總統制,而是總統本人的觀念和行為,他沒有忠實於總統制和三權分立的原則。因此,韓國當下更需要完成的任務是彈劾,是集中精力追究尹錫悅的責任,讓韓國重回正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展望未來。

  

  韓國國會 資料圖

  至於制度更替,總體來看,總統制、內閣制再或混合制,各種政治體制各有其優勢和特點,而制度的選擇與實施必須考慮到所在國家或地區的政治傳統、社會慣例和文化條件。韓國同樣需要如此,韓國政治制度的設計,必須貼合韓國的政治土壤和文化傳統,並以統一和民主為目標。

  實際實踐中,長期以來,韓國政治和權力的行使,更多地取決於統治者的個性和能力,而不是法律和制度。因此,未來即使真的改變了制度和權力結構,「人治」的傳統也不會徹底消失。

  因此,韓國的政治體制改革若想儘可能地超越「人治」、進一步將民主「制度化」,可以原則上保留韓國人早已習慣了的總統制,但需要解決其問題、改善其缺陷。對此,或許目前最好的選擇是將總統的任期由五年一任改為四年一任,並賦予總統連任的可能;同時,將大選、地方選舉和總統選舉周期合併為一個周期,從而減少政治資源的消耗。

  正如最近的美國政治所展現的那樣,鞏固一個一切都井然有序的民主制度的過程是非常困難的。而韓國的政治體制改革,這個過程應該是一場公開的大辯論,不僅涉及政客和政府部門,也面向學術界和民間社會。

  總而言之,由尹錫悅總統觸發的這場憲政危機,為韓國提供了足夠多的政治教訓。而韓國要想實現「民主統一的大韓民國」的國家願景,任重而道遠。

        更多國際觀察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4 00:4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