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日產官宣合併,這是下的一步什麼棋?

京港台:2024-12-24 11:17| 來源:上游新聞 | 我來說幾句

本田日產官宣合併,這是下的一步什麼棋?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日本兩大車企巨頭本田、日產合併案迎來重大進展。

  當地時間23日,日本汽車製造商本田汽車公司和日產汽車公司在東京共同宣布,雙方已就合併事宜簽署諒解備忘錄,將正式開啟合併談判。二者將以共同出資成立一家控股公司、雙方均作為該控股公司子公司的方式進行合併。

  日本當地媒體上周率先報道了這項擬議中的交易,在相關報道發布后,日產汽車的股價直線飆升。而23日下午宣布開啟正式合併談判后,截至23點28分,本田汽車股價漲12.06%,總市值417.9億美元。

  

  為何要合併

  或帶來更大優勢

  近幾年,隨著本田和日產面臨著來自特斯拉和中國眾多汽車新勢力的挑戰,這兩家公司一直在探索加強合作的方法。

  今年3月,本田和日產表示,他們正在考慮在電氣化和軟體開發方面進行合作。雙方同意進行共同研究,並於8月將合作範圍擴大到三菱汽車。

  上個月,日產汽車在其關鍵的中國和美國市場的銷量大幅下滑后,宣布計劃裁員9000人,並削減20%的全球產能。同時,由於在中國的銷量下降,本田也公布了低於預期的業績。

  在周一的新聞發布會上,本田首席執行官三部敏宏(Mibe Toshihiro)表示,該交易旨在讓雙方共享情報和資源,實現規模經濟和協同效應,同時保護兩個品牌,業務整合將給兩家公司帶來「在當前合作框架下不可能實現的優勢」。

  Mibe還指出,兩家公司需要在電動汽車和智能駕駛新技術的開發方面付出更多努力。

  Mibe還補充道,後續兩家公司業務的融合將會是一個中長期項目,預計要到2030年以後才能取得明顯進展。

  行業專家Peter Wells上周指出,「這家汽車製造商在市場上一直在掙扎,在日本國內也一直在掙扎,它沒有合適的產品陣容。」

  Wells還稱,「目前,日產汽車周圍有太多的警告信號,太多的危險信號,必須採取行動。至於合併事宜是否是正確答案,這將是另一個問題。」

  日產首席執行官內田誠(Makoto Uchida)周一表示,關於整合的討論「並不意味著我們已經放棄了轉機,而是為了確保公司未來的競爭力」。

  他還稱,「在為未來發展、未來增長採取這種扭虧為盈的做法之後,我們需要考慮最終的規模和增長,這種增長或將通過合作夥伴關係來實現。」

  本田首席執行官三部敏宏則表示,「如果日產和本田都不能自力更生,業務整合談判也不會取得成果。」

  對於合併后實體的營收預期,三部敏宏補充道,合併后的實體有望實現年營收30萬億日圓(1,914億美元),營業利潤超過3萬億日元。

  

  據日產汽車2025上半財年財報,2024年4月至2024年9月,其營業收入為5.98萬億日元,同比下滑1.3%;營業利潤為329.08億日元,同比下滑 90.2%;凈利潤192.23億日元,同比下滑 93.5%;全球銷量為159.6萬輛,同比下滑1.6%,其中中國市場降幅最大,為 -5.4%。

  本田汽車2025上半財年財報顯示,2024年4月至2024年9月,其營收同比增長12.4%至10.8萬億日元;營業利潤同比增加6.6%至7426億日元;凈利潤為4946億日元,同比下降19.7%;全球銷量為177.9 萬輛,同比下滑8.1%,其中中國市場銷量同比下降62.4%,為38.1萬輛。

  全球範圍來看,當下,日本車企曾佔優勢的中國和東南亞的地盤正在發生巨大動搖。2024年1-11月,本田在中國的累計銷量下降30.7%,日產則下降10.5%。

  截至目前,本田的市值超過400億美元,而日產的市值約為100億美元。

  若合併成功

  世界第三大汽車製造商有望誕生

  從合併形式來看,雙方將以共同出資成立一家新的控股公司,本田和日產將作為這家控股公司的子公司被納入旗下,以此種形式完成合併。合併完成後,本田將佔據主導地位,擁有新的控股公司的過半的董事會席位和過半股份。

  據了解,雙方計劃在2025年6月達成最終協議,新的控股公司將在2026年8月上市,而本田和日產將退市。與日產組成企業聯盟的三菱汽車也有望加入這場合併,將於2025年年初判斷是否加入。

  據日媒報道,本田可能會主導任命新成立的控股公司的領導人,以及大多數內部和外部董事會成員。

  此外日媒稱,兩大巨頭正在討論的整合形式包括本田向日產提供混合動力汽車,以及聯合使用日產在英國的汽車組裝工廠。

  消息人士稱,日產的最大股東、法國汽車製造商雷諾原則上對這項交易持開放態度,並將研究合併帶來的所有影響。

  本田和日產合併之後,日本汽車行業將形成兩大陣營:一方是豐田集團,一方是本田、日產以及有望加入合併的三菱組成的全新汽車集團。Statistia網站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本田、日產和三菱汽車合計銷量超過400萬輛,但低於同期豐田集團的銷量(560萬輛)。

  從2023年銷量來看,據中汽研數據,本田和日產2023年在全球累計銷量分別為398萬輛和337萬輛,兩家車企總銷量達735萬輛。一旦合併成功,有望超越現代起亞集團,成為僅次於豐田集團和大眾汽車集團的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

  

  「是個絕望的舉動」

  業內和外界這樣看待二者合併

  對本田、日產合併一事,目前業內持不看好態度的人士不在少數。日產汽車前CEO卡洛斯·戈恩當地時間12月23日接受採訪時表示:「日產與本田合併,是個絕望的舉動。這不是一個務實的交易,兩家公司之間很難找到協同效應。兩家公司之間幾乎沒有互補關係,兩者處於相同的市場、生產相同的產品,品牌非常相似。」

  戈恩還說:「本田是一家工程組織,在工程方面非常強大。日產對自己的工程技術非常自豪。因此,這裡的鬥爭是試圖決定新公司或新聯盟將採用哪些技術。」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也在發文稱:「我個人不看好日產和本田的合併,認為本田和日產均需要加大中國本土化研發投入和實現依託中國產業鏈優勢的產品創新,實現賦能日產和本田的全球化發展。」

  崔東樹認為,本田和日產雙方都面臨新能源技術發展遲緩、市場萎縮的壓力,需要加速新能源技術創新,推出更強技術的產品,順應世界新能源化和SUV化的趨勢。

  一位不願具名的國際諮詢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近日表示:「本田與日產的體量都差不多,合併後到底誰佔據主導地位,能否均衡協調資源發展兩個品牌,能否眾志成城,如何保證兩個品牌既協同又保持品牌差異化,這些都是未知數,而真正在運營層面要做的事情就太多了。」

  該諮詢公司合伙人認為,本田與日產合併可能在電動化方面還有趕超機會,但在智能化方面不見得,因為自動駕駛和智能網聯並不是通過規模化就可以快速突破的,智能化也是日本和德國的汽車工業都要面臨的巨大挑戰,如果這方面跟不上,該淘汰還是要被淘汰。

  在外界看來,本田和日產牽手的根源在於兩家企業在激烈競爭中逐漸失勢。

  日經新聞在此前的報道中評價說,在世界汽車產業中,美國特斯拉和中國企業等純電動汽車企業正在挑戰傳統的大企業,在技術和參與者兩方面,正在進行歷史性的結構轉型。日本國內3家廠商將集結技術力量等經營資源,力爭成為世界第3大集團。

  日本共同社的分析文章也指出,本田和日產決定合併談判的原因是汽車競爭領域轉向純電動汽車和車載軟體,日本車企原本引以為豪的發動機等技術優勢迅速減弱。新能源車的發動機結構更為簡單,比亞迪和特斯拉等車企的加入,加上新興車企在車載軟體方面的優勢,讓日本車企的危機感加劇。

        更多金融財經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30 14:2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