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大碩士媽媽:我在美國帶女兒撿垃圾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美國的租房市場,有⼀個奇怪的特點,就是不提供傢具。大多數房子在出租的時候都是空房,只有基本的櫥櫃和電器,沒有任何傢具。從沙發、床架、床墊、餐桌、椅子,到所有廚房用品,都需要租客自己去購買。
我問了美國人,說這樣的好處是,租客可以自己根據自己的喜好去添置傢具。可能對於物質生活過剩的美國人來說,買點傢具真不算貴。
但是對於留學生來說,尤其是我們這種短期居住的人來說,配置全套傢具的成本就比較高了。在留學⽣圈裡流行⼀個詞,叫「經典開局」,就是指剛到美國,入住租好的房子,沒有任何傢具,只能先打地鋪。
小希跟我在現住公寓的第一晚(充氣床墊)
不僅入住麻煩,退房也麻煩,因為房東會要求你退房的時候把所有的傢具都清走,否則就要額外收清理費。
好處是,這樣我們就可以從二手市場淘到很多便宜的傢具了。所以,在租好房子后,我開啟了瘋狂地收二手傢具的日子。
收二手家具有很多種⽅式,⼀種是在中國人的微信群裡面混著,學⽣們畢業了要出什麼東西,會拍好照片,標上價格發群里。看到合適的就微信聯繫,見面了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還有⼀種方式,就是在 Facebook 上專門的頁面,類似於閑魚,可以買到很多的傢具。比如我花 30 刀買到了原價要 120刀的兩把紅色的椅子,顏色和質感我都太喜歡了。還淘到了我的夢中白色圓桌,順便在賣家門口把他們剛扔掉的⼀個塑料柜子順回來了。
Facebook 上除了⼀些有償的二手傢具,偶爾還會有人因為著急清理房間退租,直接免費家居用品。他們會發布公告,讓⼈直接去家裡,看到什麼隨便搬,大多數時候都是⼀些小物件,比如衣架,畫框、用過的鍋碗瓢盆、垃圾桶、瑜伽墊等。
在同樓里花15美金淘來的床墊
也有⼀些人,會把家裡置換掉的大件傢具搬到馬路邊,拍個照發公告,說這裡有個免費的沙發,誰要快過來,先到先得。
小希陪我撿傢具
看到我們興奮的把各種二手傢具或買回來,或從垃圾堆里撿回來,小希爸爸嘲笑我們:
"大老遠跑美國來收破爛。"
不過這裡也要給我的學生們⼀點小建議:大件的傢具最好還是直接在亞馬遜買,或者同⼀個公寓樓里收,因為搬運非常不方便,美國的人力成本很高,如果租車或者找人去搬,最後還不如買新的划算。我的床架、床墊、沙發、電腦桌這幾個大件,都是直接網上下單買回來的,我只收了⼀些方便塞⻋後備箱或者後座的物件,比如餐桌,把桌角卸下來可以直接塞後座上。
雖然傢具是二手的,但是美感也是很重要的。我對⼀些傢具進行了改造,讓整個家看上去有些美感。
反正不常住,何不試⼀試更大膽的配色~大紅大綠的搭配,復古又鮮艷。
為了讓顏色更加協調,我手工製作了幾樣傢具,10 美金買來的燈,被我畫上了綠色的花,⼀開燈,房間變得溫溫柔柔。
宜家最便宜的畫框,畫完之後嵌入了一面鏡子,改造成了入門柜上的鏡子。
10美金淘來的椅子,白色雖然好看,但是畫上 Marimekko 的經典圖案,瞬間貴了 100 美金有沒有?
就這樣,我們母女,從打地鋪開始,⼀點點的把生活用品都支棱起來,在費城安了家。
⼀個周六的早上,因為要給國內的學生開規劃會議,我⼀直在自己的房間里,忙到快10 點才結束。
正準備出去給小希準備早餐,一開門,看到她已經坐在餐桌上,細嚼慢咽地吃早餐了。⼀瞧,嚯!她自己從冰箱拿出了牛奶,泡著即食麥片,就著一片常溫的吐司,還擺了餐盤和刀叉,把自己照顧的可好了。
那⼀刻,我突然非常的觸動。
我想起以前在北京的公司做美高業務(就是送學生去美國讀高中)的時候,有⼀個已經被送出去的小孩找我們投訴,要求更換寄宿家庭,原因是寄宿家庭每天早上不給他準備早飯,讓他空著肚子去上學,受不了。寄宿家庭收到投訴后非常的詫異,很委屈的說:早餐就在冰箱啊,自己去取就好了。很多美國的家庭,早上都是直接從冰箱拿牛奶和麵包、麥片快速地對付⼀下。
所以看到小希在沒有任何⼈教就自然學會了照顧自己,我突然感慨,她跟著我來留學,可能學會的不僅僅是英語。
她親眼看到媽媽如何快樂的收破爛,如何用藝術將便宜的傢具拼湊的房子打造成美美的家;
如何巧妙的修理各種卡住的門、轉不動的鎖、關不上的柜子;如何從 5 年不下廚,到慢慢自學做出可口的飯菜,如何從搞定每⼀件⽣活的小事中獲得快樂和成就感…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展出的《藍綠紅》-Ellesworth Kelly
我創造的《藍綠紅》
我們母女⼀起卡點趕公交,⼀起專註做作業,像室友⼀樣分攤家務,照顧彼此。
曾經看到一句話說, "父母最大的挑戰,就是學會從孩子的人生里得體的退出"。如果有⼀天,小希長大了,需要遠行,我確定我可以做得到。因為我知道, 她肯定已經準備好了。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 Sadie的人生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