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2025重返中國: 政治風波后的商業與籃球回歸

京港台:2024-12-11 05:31| 來源:美國之音 | 我來說幾句

NBA2025重返中國: 政治風波后的商業與籃球回歸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美國NBA時隔六年後宣布重返中國舉辦季前賽,引發廣泛關注。這不僅為美中籃壇重新建立橋樑,也在中美關係緊張局勢中釋放了微妙信號。中國籃壇人士認為,重啟NBA中國賽既可帶動兩國間的籃球交流,也能在中國消費低迷時促進籃球經濟市場。

  不過,體育產業的觀察人士指出,未來NBA與中國市場的合作能否穩步推進,仍需雙方在商業與政治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

  美國職業籃球協會(NBA)12月6日宣布,將於2025年10月重啟中國賽,由布魯克林籃網隊和菲尼克斯太陽隊在澳門舉行兩場季前賽。這一決定標誌著自2019年香港「反送中」事件后因政治風波中斷的NBA中國賽正式回歸。

  《澎湃新聞》12月7日稱,「曾經橫亘在中國和NBA之間的堅冰,正在消融」。 該報道指出,從多名NBA傳奇球星出席中國賽發布會,以及對媒體交流的高度重視,足以見得NBA的誠意。

  NBA中國賽停滯六年,起因於2019年時任休斯頓火箭隊主教練達雷爾·莫雷(Daryl Morey)在社媒上表態支持香港「反送中」抗議后,遭官媒封殺、民間抵制,從2004年拉開序幕的NBA中國賽自此中斷。

  美中不想放棄的「大蛋糕」

  上海的一位前中國職業籃球員Eric(因話題敏感不願透露全名)指出,中國擁有至少3億籃球消費者,這使得中國市場對NBA來說仍是一塊巨大的「蛋糕」,其商業價值龐大,NBA和中國都不願放棄這項合作,因為籃球經濟帶來的收益不僅推動地方財政,還能為NBA創造新的增長點,對美中都是一加一大於二。

  他對美國之音說:「現在這個時間點的話,NBA那邊(美國)因為總裁更換(任期交接),他也是想通過這個契機跟中國進一步建立交流,中國這個市場儘快把它給抓住,不然的話到後面時間太長的話,可能中國市場對於NBA的認可度可能會慢慢地降低。」

  Eric提到,2019年後的國際賽事空窗期讓中國籃球觀眾對NBA的關注度下降,像是能讓業餘球員或平民籃球愛好者參與的「村BA」美麗鄉村籃球聯賽,經過五年沉澱呈現上升勢頭。而NBA賽事的回歸將為中國年輕球迷帶來新的活力。

  「如果線下NBA能夠重返中國的話,特別是年紀輕的球迷會更加願意去為中國賽買單,」他說,「能直觀中國球員與NBA球星的差距。對中國籃球水平的提升有很大幫助。」

  事實上,早在姚明和易建聯等中國籃球代表性球星效力NBA期間,美中籃壇的交流就十分密切。Eric回憶起他在高中籃球培訓階段曾參與美中城市間的籃球交流,並於2011年前往美國比賽。他表示,當時中國經濟正處於快速上升階段,人們有更多閑錢用於觀摩國際賽事。那時,中國賽的上座率經常高達八成以上,而NBA比賽更是場場座無虛席。

  但2019年在政策指導下,美中籃壇交流降至冰點,僅剩極少數民間組織的活動,連帶使民眾對中國籃球關注度降溫,中國本土球隊比賽上座率優則60%,低迷時跌至20%。

  他進一步指出,澳門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不僅有政策上的便利,還正在發展體育旅遊經濟,成為國際賽事的理想場地。

  至於2019年的香港爭議,Eric認為從國家政治立場看,禁止NBA賽事是必要的政治宣示,如今恢復中國賽,就是建立文化溝通、關注體育比賽,將籃球回歸本質。

  NBA帶動中國籃球經濟

  位於上海的體育學院籃球教練Allen也樂見NBA重返中國比賽。做為一名籃球教練,他期待這一舉措能夠進一步推動當前中國良好的籃球氛圍,並助力形成積極的良性循環。他特別提到籃網隊的中國元素,包括華人老闆蔡崇信和中國球員崔永熙,而澳門的籃球水平發展好、球迷觀賽氛圍提升,這讓2025年的中國賽更具象徵意義。

  Allen對美國之音說:「現在國家隊的成績有點起伏不定吧,有些球迷會罵,但是崔永熙去了NBA,這全中國的球迷還是非常關注的,非常希望國內有優秀的球員去NBA鍛煉,再回到我們國家為中國隊打球,就很明顯的有一個質的飛躍。」

  對和Allen一樣「80后」的運動員而言,打籃球都曾夢想進入NBA最高殿堂,因此睽違六年的中國賽令球迷感到激動。Allen指出中國籃球的關注度前幾年一度下降,但NBA一線球星持續訪中巡演或商業廣告,近年熱度逐漸回溫。

  另一方面,NBA的籃球賽和明星效應都會為中國帶來經濟的滾動,Allen直言除了刺激周邊商品或者運動品牌的消費,目前中國民眾對籃球的參與度「非常火熱」,打籃球人數持續增長,都能帶動中國的籃球經濟。

  社媒微博上「NBA中國賽回來了」話題也討論熱烈,多數球迷表達期待與歡迎,遼寧體育博主「王視角」發文《NBA與中國的關係重新步入正軌》。北京體育博主「Tinoke不是tinker」發文稱,「中國籃球目前正在陰暗的低谷,能再次近距離接觸NBA是好事」。

  但廣東網民肯森二馬吐槽「想當年網上的國人是如何的義憤填膺來著?」江西網民「想焯婷婷」回應「這是看在崔永熙的面子上了。」

  「香港一頁已翻過去」

  位於台北的體育主播王博麟回顧NBA離開中國是因為香港「反送中」,是中國「政治影響商業行為」的典型操作。如今中國賽的恢復,既表明雙方在處理爭議上達成默契,也為未來合作提供台階。

  他對美國之音說:「(NBA)賽事實際落地中國,對整個中國的社會來講是『我們過去這件事情翻頁了』,中國政府也達到了殺雞儆猴的這個意義,雙方都有默契,然後雙方處理上都很成熟,都給對方一個台階下,未來我們就繼續好好的合作。」

  王博麟表示,中國並非真的要封殺NBA,尤其NBA在體育領域代表強勢文化霸權,不可能完全禁止,但中國官方仍須做政治宣誓。因此2022年後恢復在中國轉播NBA比賽,而中國官方和NBA很有默契地「可以做、不要大張旗鼓說」。

  另一方面,儘管NBA重返中國的商業收益有限,但其戰略意義不容小覷。據《富比世》統計,NBA在2023/24賽季收入達113億美元,其中轉播權收入佔50%。中國作為NBA最大海外市場,儘管因中國賽中斷而收入有所波動,但整體影響不大。

  曾任台灣職籃聯盟P. LEAGUE+策略長的王博麟強調,積極重回中國市場本是NBA全球化戰略的一部分,但NBA要的是品牌影響力,並非直接的營收貢獻。因此重回中國主要希望更多人觀看比賽、增加比賽擴散度,全世界觸及人口越多,將決定贊助合約。

  王博麟表示,NBA最主要的收益來源是轉播權,中國持續與NBA購買比賽授權,所以收益並未因中國賽中斷而受衝擊,且中國佔NBA營收的比例不高,從中國賽賺取的周邊商品僅是九牛一毛的邊際利潤。

  據台灣體育媒體網站The Clutch Time以NBA 2022/23賽季營收分析,其50%來自轉播權收入,門票佔16%,高價座位12%,贊助與廣告9%,其餘還包含球迷商品等收入。

 

        更多體育資訊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8 21:0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