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下死手,新被制裁的140家中企為何特別重要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退無可退。
如果說關稅制裁是美國對華政策的「前菜「,那麼近日落地的半導體出口管制實體清單,絕對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招「:最近美國工業和安全局(下稱「BIS」)在其《出口管制條例》(EAR) 實體清單中增加了 140 家中國公司,所有這些實體,都將被認定為「參與先進集成電路、或半導體製造項目的開發和生產的企業」,從而被切斷來自美國及其相關「盟國」的上游原材料或零部件供應。
我們都知道,美國之前也針對中國科技企業實施過相關制裁,但為什麼說這回的出口管制實體清單,可謂是一個「標本兼治」、「不可多得「的大損招?
最新發布的《出口管制條例》,直接把 140 家中國半導體相被關公司指名道姓地添加進了實體清單,這些企業所在的領域,主要是半導體設備、半導體製造、半導體材料等,這相當於對「被認定參與先進集成電力或先進半導體製造項目的開發和生產的中國企業」實施了全面封鎖。
簡單說,這次終於自上而下,對中國半導體全產業鏈形成了徹底圍堵。
想要真正透徹理解這個議題,我們需要簡單科普一下半導體產業鏈的構成,相信大家看過之後,就明白這次被美國制裁的140家中國企業為什麼重要。
一條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主要包括:上游半導體材料和半導體設備提供商、中游晶元設計、造和封測等半導體製造流程、下游晶元等半導體產品的銷售、以及消費電子、移動通信、新能源、人工智慧、航空航天等各個終端應用領域。
如果說前兩年美國集中於產業鏈中下游的晶元製造、銷售等環節的制裁是「治標「,因為當時僅僅是讓這些半導體設備、晶元產品在中國」不能用了「。
那麼這次直擊產業鏈」上游的上游「——直接限制對中國半導體材料、設備相關企業相關原材料、零部件、設計軟體等的出口,則是」治本「,其想達到的效果,就是要讓中國」造也不能造「了。
更絕的是,這次限制的,不僅是美國本國企業向加入實體清單的中國半導體企業進行出口,而且動用了FDPR(外國直接產品規則)——指的是只要使用美國技術,即便不是在美國本土製造的其他國家的半導體相關材料或產品,也會受到對華出口管制。
這將限制一部分別國的美國「盟友」公司向中國出口半導體產品,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會波及到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以色列、中國台灣等地區的16家公司,直接影響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材料、設備、製造、封裝、測試等各個環節。
那麼美國為什麼不惜吃相難看、協家帶口,也要」重拳出擊「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呢?
首先在戰略層面,底層邏輯很清晰,四個字:大國博弈。
新一代的大國競爭,早已跳脫出傳統意義上的軍事/能源/資源等單純「秀肌肉「式的比拼,轉而成為科技為核心、進而全面帶動政治、經濟、國防、外交、文化等多領域發展的」智力競賽「。
而半導體產業,無疑是很長一段時間內,各國現代科技發展的基石和核心,未來幾乎你能想到的所有行業和細分領域的發展,都離不開晶元的加持。
特別是未來有望成為大國博弈焦點——將滲透到國家、企業、個人發展等各個關鍵領域的人工智慧產業,更是始於晶元、其性能和效益也決定於晶元。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本國本輪的管制措施中,被稱為「AI引擎」的先進位程HBM(高帶寬內存晶元)、以及有望躋身「AI算力核心「的DRAM(動態隨機存取內存晶元),都成了美方槍口瞄準的關鍵對象。
其次在戰術層面,美方的考量同樣源於四個字:抓住時機。
美國選擇在當前時點下手,就是吃定了雖然當前中國的半導體產業處在上升期,但追溯到產業上游和中游——在材料、設備、製造等各個關鍵環節,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國外進口。
以本輪制裁的焦點——半導體設備為例,截至2023年,中國半導體設備的平均國產化率仍然不到20%;半導體製造中的關鍵工藝設備——CMP(拋光設備)需要的核心零部件,很多在國內都買不到;而國內半導體量測檢測設備的龍頭企業中科飛測近期也表示:「由於檢測設備所需零部件跟製程設備不太一樣,國內這方面的零部件供應鏈確實比較薄弱。「
所以,美國就是要趁當前中國半導體產業整體國產化率仍偏低、部分關鍵材料和設備的國產化率甚至不足5%的這個「戰略機遇期」,提早布局,阻斷其能控制的、任何有可能幫助中國半導體產業崛起的可能節點。
按我們應該怎麼辦?干唄,還能怎麼辦,怕也沒用,干就完了。
最後,講三點看法,供探討:
第一,科技戰,打的就是人才,拼的就是教育。中國既然下定了決心要走「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就一定要向著我們薄弱的環節(基礎研究、頂尖應用研究)去發力。
第二,仍要大力推動科技領域的國際合作。他們對我們樹起高牆,閉門謝客,但越是這樣,我們越要走出去、引進來,擴大國際科技合作,才能更快推動本國科技發展,一定不能在科技上「閉門造車「、」閉關鎖國「。
第三,要有耐心,不要灰心。科技發展尤其是自然科學的研究,幾乎很難有彎道超車,只能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實現,我們不能一時半會沒看到成果就失去耐心,也不能因為失敗次數多了幾次就灰心,中國的發展要靠中國人的努力才能前進。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人生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
個人如此,國家民族亦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