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普及就涼涼 這代Wi-Fi 7還有救嗎?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一聊到 5G,說啥的都有,什麼 「 流量貴,一晚上燒掉一套房 」 、 「 真假 5G 的區別 」 以及 「 5G 基站輻射大 」 等等,哪怕你從來沒主動關注過這些新聞,是不是總感覺在哪裡聽到過?
反觀 Wi-Fi ,雖然每天都在用,卻沒啥人關注它迭代到第幾代了。
為啥突然聊起這個呢?前段時間托尼在刷新聞的時候,猛地發現, Wi-Fi 8 的標準已經在擬定了。
而且這個新的 Wi-Fi 8 標準要轉性了,升級的時候不再卷參數,而是重體驗。
這就有點奇怪了,要知道, Wi-Fi 5 到 Wi-Fi 7 可是卯足了勁卷性能。
光看上面這張表你也能發現,每代 Wi-Fi 標準不光通信速率、頻段和帶寬 「 翻番 」 ,支持的特性也逐步增加。
怎麼到 Wi-Fi 7 這裡就開始踩剎車了?
當然是參數跟實際體驗脫節了,而且情況有點離譜。
當初 Wi-Fi7 標準剛推出的時候,給人的感覺就是各種參數都能吊打上一代。
比如,滿血的 Wi-Fi 7 ,它的理論峰值速度能到 46Gbps ,是 Wi-Fi 6 最大通信速率( 9.6Gbps )的 4 倍以上。
但其實廠商們沒說實話。
實際情況是,他們標的這些參數,基本上跟領導畫的餅差不多,咱們都吃不上。
因為 Wi-Fi 7 對比 Wi-Fi 6 的提速,主要是通過頻段、通道寬度以及調製方式等方法實現的。
看起來有點複雜,但其實背後的實現原理說難也沒那麼難。
就拿 Wi-Fi 標準最重要的特性之一 「 頻段 」 來說,它是數據自由通行的高速公路。
目前的 Wi-Fi 6 僅支持 2.4GHz 和 5GHz 兩個頻段,相信大家平時經常連的也是這兩個 Wi-Fi 網路。
在 Wi-Fi 7 上,可以傳輸數據的高速公路直接多了一條,那就是 6GHz 頻段( 5925MHz-7125MHz )。
而且,這條新增的公路比以往的公路還要寬,所以 Wi-Fi 7 的最大通道寬度,從 Wi-Fi 6 的 160MHz 提升到了 320MHz。
不僅如此,道路變寬就意味著能劃分出更多的車道,同時通過的車輛變得更多,通行速率自然也就跟著上去了。
除了這種拉高上限的操作, Wi-Fi 7 還有別的手法來提升日常的傳輸速率。
有個負責信號傳輸的調製技術,叫做 QAM( 正交幅度調製 ),數值越大,相同時間內傳輸的數據就越多。
圖片來源:思源網路
比如你的路由器在跟手機通訊時, Wi-Fi 6 協議可以通過無線信號確定 1024 個 QAM 區域,而到了 Wi-Fi 7 ,就升級到了 4096 個 QAM 區域。
估計能看得你密集恐懼症發作。
但好處就是更精細的坐標點位,理論上可以提升 20% 的傳輸速率,相應地網速就能變快。
這還沒完,再加上 Wi-Fi 7 還支持讓網速 " 超級加倍 " 的 MLO( 多鏈路操作 ),允許多個頻段或同一頻段內的多個通道同時傳輸數據。
說人話就是,大家能平時看到的 2.4GHz 和 5GHz 兩個頻段的 Wi-Fi ,大多數情況你只能連接其中一個。
而 MLO 多鏈路操作,可以讓你的手機等設備同時利用兩個或多個頻段的帶寬,實現網速的疊加。
實際上,如果你的路由器和連接設備規格足夠高的話, Wi-Fi 7 還可以開出 5GHz 頻段中的 「 隱藏款 」 —— 5.2GHz 和 5.8GHz 疊加(雙頻 5G MLO ),甚至是 2.4GHz+ 5GHz + 6GHz 頻段的網速疊加。
是不是看著挺美好?
但部分消費者真正用上 Wi-Fi 7 之後,發現有點不對勁了。
首先是我國工信部在 2023 年 6 月,就把 Wi-Fi 7 新增的 6GHz 頻段中的 6425-7125MHz 頻段資源,分配給了移動網路—— 5G 和未來的 6G 。
至於 6GHz 剩下的 500MHz( 5925-6425MHz )頻段,據悉仍有至少 15 顆衛星在用,目前也沒有看到開放給 Wi-Fi 7 的跡象。
而 Wi-Fi 7 的 6GHz 頻段範圍,總共就 5925-7125mhz ,都被安排給別人了。
相當於是把最大的提升給 ban 掉了,遊戲開局就少了個打野。Wi-Fi 7 用不了 6GHz ,剛才提到的 320MHz 帶寬也就指望不上了。
行吧,要是 Wi-Fi 7 其他體驗能跟上,用戶說不定也能自適應。。。
但偏偏現階段的 Wi-Fi 7 ,另外兩個新特性, QAM ( 正交幅度調製 )和 MLO ( 多鏈路操作 ),也都沒支棱起來。
比方說,剛才提到的 4096 QAM ,這麼高階的調製方案,受距離等因素的干擾比較明顯。
托尼看到網上有些用戶幫大家試過了,幾乎要貼著路由器才能達到可用的速率,日常基本沒啥用。
另外就是能將網速翻倍的 MLO 技術,這部分就更離譜了。
現階段要是在 Wi-Fi 7 路由器上打開 MLO 功能,非但不能給網路加速,甚至可能會造成斷流和斷網。。。
不僅托尼自己在用 Wi-Fi 7 路由器的時候遇到過,相關的情況網上一搜也一大把。
之前我在逛展的時候遇到了某晶元廠的研發工程師,問了下他為什麼 MLO 功能會出現 「 開倒車 」 的現象。
他跟我說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第一批 Wi-Fi 7 路由器和手機推出的時候, Wi-Fi 7 的標準還沒有徹底鎖定,導致各家晶元廠商在落實 MLO 功能的時候,實現的方法產生了一定出入。
就比方說,高通可能在晶元里定義的是,發現了支持 MLO 的路由器之後,要跟它說 「hello」 完成協議握手;而聯發科則在晶元里定義的是,跟支持 MLO 的路由器說 「how are you」 完成協議握手。
這時候假如手機用的是高通的晶元,路由器用的是聯發科的晶元,那麼他倆就讀不懂對方的握手信號,然後路由器就傻了,手機就沒網了。。。
所以目前,比較負責任的路由器生產廠家是這麼做的:開發組會把市面上主流的手機都買回來,逐個測試,看 MLO 的實現( 握手 )方式是哪種,再去路由器固件里做適配。。。
聽著好像挺離譜,但很不幸。。。是真的。
聽完工程師跟我吐槽之後,我也回家搜了下,事實上直到 2024 年的 1 月份, Wi-Fi 聯盟才凍結了 Wi-Fi 7 技術標準的主體部分,而最早的 Wi-Fi 7 設備,早在 2023 年就上市了。。。
Wi-Fi 聯盟慢的這一步,就導致早期的 MLO 功能,體驗著實很災難——驍龍 8Gen3 和天璣 9300 這批手機全躺槍了。
還好現在廠商們後知後覺,準備攢一套新的 Wi-Fi 8 出來,收拾一下 Wi-Fi 7 早期的爛攤子,順便再提升一下穩定性方面的體驗。
雖然目前能查到的資料不多,根據聯發科 11 月公開的一份白皮書:
Wi-Fi 8 雖然在最大速率、使用的頻段( 2.4 、 5 和 6GHz )、調製方式( 4096 QAM )以及最大通道帶寬( 320MHz ),等方面與 Wi-Fi 7 相似。
但是,針對大型會場、場館等 Wi-Fi 設備密集的區域, Wi-Fi 8 會引入 「 協調空間復用 」 ( Co-SR )技術。
這項技術其實不新鮮,最早在 Wi-Fi 6 中就引入了,也就是 BSS 染色技術。
簡單來說,按照傳統 Wi-Fi 的 「 發言 」 原則,只要檢測到同頻道有其他信號在傳遞信息,就會保持靜默,等待其他同頻的信號完成通信。
區域內 Wi-Fi 設備一多,時不時就有機器打岔,等待的時間也就多了。
BSS 染色技術會通過特定的標記,讓設備判斷這個信號會不會影響通信。如果 Wi-Fi 6 設備讀取到 「 不影響 」 的標記,那麼即使其他信號在 「 發言 」 ,它也不會傻等,而是直接開始通信,也就提高了連接速度和穩定性。
Wi-Fi 8 舊事重提,明顯是有說法的。Wi-Fi 8 的 Co-SR 是這項技術的 「 成熟 」 ,能進一步協調多設備的功率控制。
根據聯發科披露的數據,它能將數據傳輸的吞吐量提高 15% 至 25% ,實現更高的數據傳輸速率和更低的延遲。
與此類似的, Wi-Fi 8 還有個 「 炒冷飯 」 的升級。那就是最早在 Wi-Fi 5 中引入,能將信號 「 聚焦 」 的波束成形技術。
Wi-Fi 8 給它又優化了一下,稱為協調波束成形( Co-BF ),吞吐量(性能)提升 20% 至 50% 。
你可以把波束成形技術想象成調節角度的反光罩,用它來控制信號,朝特定的方向聚焦,這樣設備在接收信號的時候就可以更精確。
不僅如此, Wi-Fi 8 還計劃通過名為 「 動態子通道操作 」 的技術。根據設備的需求和能力去分配帶寬,相當於早高峰時,讓小車走輔路,大車走主路,帶寬使用更高效。
而且根據聯發科的資料, Wi-Fi 8 還會生成一張能讓信號傳輸速率,劃分更精準的調變編碼方案( MCS )表,這可以讓設備在信號不好的時候,依舊能保持較高的網速。
根據聯發科的數據,預計可以將傳輸速率提高 5% 到 30% 。
不難看出, Wi-Fi 8 的基調基本已經明朗了,不僅信號更穩定,在頻段的利用上也更加智能。
就是給參數提升激進的 Wi-Fi 7 打補丁,收拾早期的爛攤子。
而托尼如此期待 Wi-Fi 8 的原因,除了 「 填坑 」 屬性的特性之外,是看到聯發科其實並不是擁有 Wi-Fi 專利最多的機構,排他前面的很多老大哥,像華為高通,還沒發力呢。
考慮到下一代 Wi-Fi 最終確立的特性,往往跟商討階段相比不會有太多變化,所以剩下的各家介入,應該也只會讓標準更完善。
就是苦了咱們普通消費者,只能等價格實惠一些的 Wi-Fi 7 ,或者繼續用 Wi-Fi 6 ,到時再一步到位換 Wi-Fi 8 ,屬於是延遲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