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一米長糖葫蘆」 成最滑稽網紅小吃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網紅小吃界有一個規則怪談:每年冬天都會出現某種顏色鮮艷、視覺效果驚人的新型街頭甜點,成為情侶之間秀恩愛的利器。
前年是熱奶寶,去年是草莓塔。
今年又一頂流橫空出世,成為展示儀式感的首選道具——一米糖葫蘆。
一米糖葫蘆,顧名思義是糖葫蘆的plus版。
最早是被博主在東北街頭髮現,直接從山頭掰下來的細樹枝穿上二十多顆山楂,整整齊齊地排列在大冰櫃里,充滿著粗糙和凌厲的氣質。
但如今「一米糖葫蘆」已經走出了東北,成為各地景區內排隊最凶的頂流小吃。
是拍照道具、路人注意力誘捕器,也是愛情的可視化宣言。
「別的女生有的東西你也要有。」「總會有人為了你的開心而費勁心思。」
事實上,每個買了這個巨型水果串的人,多半在付錢之前就知道吃這玩意會狼狽收場。
@張圖圖
@和大叔有故事
黏糊糊的糖漿、無處下口的長度,讓人瞬間無措得彷彿武藝拿蛋糕。
但依然攔不住情侶們瘋狂下單。
原因無他,扛著這麼一根招搖過市,堪稱是在大街上舉著愛情橫幅,讓E人興奮I人崩潰。
@況可衣
據我觀察,佔領各大景區的「一米糖葫蘆」通常分為兩種。
一種是傳統的山楂糖葫蘆,扎堆出現在北京南鑼鼓巷、西安鐘鼓樓等古風景點附近。
@運氣好的谷導
紅艷艷的山楂配上背後的紅牆灰瓦,成為點亮vlog里的絕佳道具。
當然前提在於拿著它的人得是個年輕女生,萬一是個長鬍子的壯漢,總感覺下一秒他就要拿這玩意敲別人的頭。
@修睿
另一種更常見的,是花式糖葫蘆。
估計是因為這老些山楂吃下去實在讓胃受不了,改良版會換成用到草莓、芭樂、菠蘿等漂亮水果,有時候還會穿成不同的造型。
雖說分量和價格都會成倍增長,但視覺上的衝擊效果也隨之水漲船高。
舉一根走在鬧市或景區,無論路人還是攤販都得忍不住看你一眼。
跟每一種華而不實的網紅小吃一樣,一米長糖葫蘆的重點並不在於吃,而在於「送」。
理所當然地,最早跟上這股風的是情侶博主。
常見的場景是,逛街時女生看到超長糖葫蘆就走不動道,於是男友明知不實用卻還立刻下單。
然後兩個人輪流舉著大糖葫蘆舉步維艱,引得路人紛紛圍觀,盡顯戀愛中的笨拙與甜蜜。
有時候,鏡頭裡也可能是嘴硬心軟的大哥。
略帶嫌棄地從車門塞一根大糖葫蘆進來,還要抱怨外面的糖衣給自己手弄的黏糊糊。
@碎嘴子超種~
然後他一邊抱怨一邊發動自己的奧迪或者寶馬。
而收到禮物的女友把糖葫蘆從車的天窗伸出去,搖曳生姿。
而且由於糖葫蘆的「超長」屬性,決定了它讓人很難靠自己就體面吃到。
就如同十幾年前《意林》里的那個心靈雞湯,每個人胳膊上都綁著個大湯勺,只有互相喂才能讓每個人都吃飽。
這簡直是為秀恩愛量身定製的小吃,畢竟平時情侶之間互相餵食物可能還會顯得肉麻。
但怎麼辦,現在這個一米糖葫蘆你只能你喂我一口,我喂你一口了。
然而很快,這股潮流就已經不止流行在情侶之間。
隨著一句「總有人會為了你的願望費勁心思」,一米糖葫蘆已經成為某種具象化的、被愛的證明。
兒子騎電動車出去玩,回來給媽媽帶來一根一米糖葫蘆。
底下好事網友提醒,「是不是談戀愛了給女朋友買的,結果女孩不想要。」
@徐州小車的一家
如何讓閨蜜感動到痛哭流涕,發誓這一輩子你都是她最好的朋友?
只需要在她不知情的時候,偷偷買一根一米糖葫蘆送到她家門口。
如果是坐地鐵、騎電驢送過來的效果更佳。
@巴啦啦魔鬼
因為這代表你甘願做個顯眼包,費勁穿過地鐵門和安檢閘門,只為給她一個剛下班的驚喜。
閨蜜的愛不分年紀。年輕女孩能穿越半個城市,81歲的老閨蜜也能穿過半個村,提溜一串五顏六色的水果。
小心糖衣不能裹太厚,不然閨蜜的牙可能受不了。
只不過相比於情侶們清一水的甜蜜,閨蜜的愛也時常和一些無傷大雅的小插曲一起到來——
你想要給她一個驚艷的亮相,最後卻讓她損失了一撮頭髮。
前幾年,商場B1里曾扎堆開過那種賣小串糖葫蘆的店鋪。
把兩三個山楂切開后夾點豆沙、糯米,就能一串賣到七八塊,只火了一小陣子就無人問津。
而如今,「一米糖葫蘆」讓這些店鋪再次煥發生機。
店主們曾經致力於把糖葫蘆做成一口一個的精緻小零食,如今又開始把它捲成刀槍劍戟。
@陳小生
更長的糖葫蘆需要配上更粗的木杆才能穩固。
生意好的時候,店員澆糖、裝袋的利落姿勢彷彿在揮一把劍。
水果切的商家也紛紛原地轉型。
反正都是切水果,只不過把擺進盒子的步驟換成串在棍上,再往上澆一層靈魂糖漿。
不怪糖葫蘆商家、水果商家要集體趕上這波「冬日限定儀式感」的東風。
雖說外表比它的「前輩」草莓塔要樸實許多,但這一米糖葫蘆的價格可一點都不樸素。
「對閨蜜送我一米糖葫蘆的感動,結束在她告訴我價格的瞬間。」
168塊讓我買水果,我能給她串到古巴。
「嫌貴不買」也成了不少情侶博主秀恩愛play中的一環。
「愛是你說要送我一米糖葫蘆,也是我看到88塊的價格時轉身就走。」
Play Video@蝦米茶
相比於很多網紅小吃,一米糖葫蘆因為選擇的水果品類各不相同,價格波動格外大。
前腳剛咬牙付款98,回頭髮現別人只花了38。
這兩天連北京林業大學的食堂都賣起了超長糖葫蘆,18一根的價格看得不少網友眼紅。
雖然細看串的主要是聖女果、冬棗這些便宜水果,但視覺上的拉風感確是同樣的。
@海海jin
好在糖葫蘆不像流行過的其他甜品,動不動就要用上家中不常備的鮮奶油和各種高級烘焙技巧。
只需要水果和一口熬糖的鍋,複製的難度小了很多。
於是更多網友選擇了最便宜的跟風方式——自製。
「不僅防止被商家割韭菜,還完美避開了扛著一根糖葫蘆到處走的社死經歷,可以說是值麻了。」
作為眾多網紅小吃的民間自製首選試驗田,海底撈首先被要熬糖漿做一米糖葫蘆的人擠滿。
多少直男們對於撿棍子的熱愛,這次終於派上了用場。
@Wauang同顏
雖然我深刻懷疑,大家選擇在火鍋店而不是自己家裡製作糖葫蘆,不是考慮什麼社交樂趣,只是單純心疼自己的鍋。
畢竟熬糖看似只是把水和糖放在一起加熱攪拌,其實對於火候有微妙的講究。
一個不小心,把白砂糖又熬成了白砂糖,折騰半天只更新了這鍋糖的生產日期。
不同於草莓塔流行時,只有大學生和一些年輕獨居博主在跟風復刻。
對於「一米糖葫蘆」的複製熱情,幾乎是全年齡段的。
有從院子里直接拔下一棵小樹來串水果的粗獷派,一個糖葫蘆做出了紅柳羊肉串的氣勢。
@蘿布一米三
豪橫派則不滿足於區區一米的目標,誓要挑戰糖葫蘆長度的極限。
從2米、4米到10米。
不過能看出為了湊數,裡面凈放些塊頭大的水果,甚至連茄子和青椒都串上去了。
或許是覺得水果裹糖吃多了會膩,一些別出心裁的品類也逐漸誕生。
把麻花、玉米餅、饅頭往竹籤上一串,誰說冰糖麻花就不是算糖葫蘆的一種。
@店小二
到後來,「糖葫蘆」的本質已經被拋棄,萬物皆可一米化。
無論是澱粉腸——
@肚子一直餓
還是烤麵筋——
事實上,「一米糖葫蘆」跟每一種流行過的網紅小吃一樣。
中看不中吃,拿到手裡有多拉風,吃的時候就有多狼狽。
視頻里是小情侶甜蜜互相餵食,其實剛咬第一口就掉身上了,粘得衣服上黏糊糊一片。
串滿水果的一米竹籤在大街上回頭率驚人,重量也驚人。
手一直舉在半空中,時間長了糖漿還會化掉往下流。
北方倒是沒有融化的問題,但有另一種困難模式——一邊手拿比自己高兩個頭的糖葫蘆,一邊還得撩開商場門口厚厚的擋風簾。
更不要說糖衣脆殼的甜,絕大多數只能在前十口之內帶來幸福的感覺。
無論這糖葫蘆是一米、一米五還是一米七,最終的歸宿大概率都是作為一團被糖裹住的零碎水果,最終魂歸垃圾桶。
但這依然不妨礙人們想在景區買一根超長的糖葫蘆招搖過市。
或者自己串水果給另一半、朋友、家人送上一串驚喜。
雖說網紅小吃的名目更新換代這麼多年,大家已經越來越不願意為什麼「網紅標籤」「情緒價值」的溢價買單。
然而卻並不排斥用某種方式,彰顯自己獲得和收到的愛意。
一米糖葫蘆正好踩在了那個微妙的點上——足夠簡單樸實,讓人不會為了這份儀式感付出太多。
但又用某種話術包裝和視覺衝擊性,讓人能在社交平台上小小炫耀下,自己能在某個人面前有那麼一點任性的特權。
最近我看過最可愛的「一米糖葫蘆」故事,是一位爸爸帶著自製的超長糖葫蘆去學校門口接女兒。
結果引發了轟動,他女兒成了那天全校最被羨慕的中學生。
@麗姐家
結果第二天這個爸爸跟家裡人一起又做了不少糖葫蘆、糖雪球。
每個路過的學生都收到了自己的冬日禮物。
只不過如果你問我的話,一米糖葫蘆固然可愛。
但最讓人眼紅的「一米」禮物還得是下面這個——
中年社畜的身體已經消受不起那麼多甜食了。如果能選的話,還是很多很多錢更誘人些。